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急预案风险评估

应急预案风险评估

某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目录1 总则 (1)2 风险识别 (2)3 重大危险源辨识 (6)4 风险评价等级 (7)5 事故源项分析 (8)6 风险防范措施 (10)7 应急措施 (15)8环境风险影响评价结论 (21)1 总则1.1编制目的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灾难事故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事件,它具有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同时风险发生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倘若一旦发生,其破坏性极强,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严重破坏。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和《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鲁环发[2009]80号)的精神和有关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对本公司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的损害程度等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本公司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性、减少危害程度之目的。

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国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4)《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5)《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部令第34号);(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8)《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等,2016);2风险识别2.1 风险识别范围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和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辅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储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受影响的环境要素识别:应当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途径确定,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生态等,明确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

2.2 物质风险识别和CO)及煤焦油,本本项目危险物质主要有煤气发生炉产生的煤气(主要成分为H2项目存在危险物料见表1.1-1。

表1.1-1 新建项目危险物料一览表包括闪点、熔点、沸点、自燃点、爆炸极限、危险度和危险分类,主要危险物质的危害及应急措施等,详见各物质理化性质表1.1-2~1.1-4。

2.3 风险途经识别项目事故的风险通常划分为火灾、爆炸、毒物泄露三种类型,事故风险都可能引起环境灾害。

根据危险物质及危险装置的识别结果,可以分析出风险的发生事故以及环境事故、风险物质进入环境的途径。

1、火灾的影响火灾包括四种类型:池火、喷射火、火球/气爆、突发火。

火灾首先是通过放出辐射热影响周围环境。

如果辐射热的能量足够大,可引起其他可燃物燃烧,包括生物。

一般来说,获得辐射热局限于近火源的区域内(约200m),对邻近地区环境影响不大,其主要影响通常仅限于厂区范围内。

2、爆炸的影响爆炸是突发性的能源释放,是可燃气团燃烧的两种后果之一,造成大气中破坏性的冲击波,爆炸碎片等抛射物,造成危害。

3、毒物的释放或泄漏由于各种原因,使有毒化学物质以气态或液态形式释放或泄漏至环境中,在其迁移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起初其影响仅限于工厂范围内,后期进入环境才成为环境风险的主要考虑内容。

(1)水体中的弥散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环境的方式主要是有两种情况,一是液体泄漏直接进入水体的情况,二是火灾爆炸时含油类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消防水由于处理措施不当直接排入地表水系统,引起环境污染。

进入水体环境的有毒物质是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被稀释、扩散和降解的。

包括水中颗粒物及底部沉积物对它的吸附作用,有毒物质在水/气界面上的挥发作用,生物化学的转化等过程。

(2)大气中的扩散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空气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毒性气体的泄漏,二是火灾爆炸时未完全燃烧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三是液体泄漏事故中液体的挥发。

毒性气体云团通过大气自身的净化作用被稀释、扩散。

包括平流扩散、湍流扩散和清除机制。

对于密度高于空气的云团在其稀释至安全浓度前,这些云团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扩散,影响范围较大。

风险类型识别见表2.3-1。

3 重大危险源辨识1、辨识依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具体见《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表1和表2。

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②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面公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 1/Q1+q2/Q2+……+qn/Qn≥1式中: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3、重大危险源辨识该项目各单元的重大危险源的识别,主要按照以上依据而定。

本项目生产场所和贮存场所距离小于500米,可视为一个单元,通过重大危险源辨识,计算得出本项目的∑qn/Qn结果<0.05,因此,确定本项目未构成重大危险源,确定项目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中5.1提供的评估方法,当Q<1时,企业直接评估为一般风险单元。

故本项目风险等级为一般。

4 风险评价等级根据前面重大危险源判别结果(项目不构成《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重大危险源),以及涉及的主要化学品的危险性分析,结合 (HJ/T169-2004)中评价工作级别的判别依据和方法(见表4.1-1)。

表4.1-1 评价工作等级识别表项目的风险评价工作等级综合确定为二级,确定评价范围为以厂址为中心,半径3km 的范围。

本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确定评价范围为以生产装置和为中心3km 范围。

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内的重点保护目标见表4.1-2。

表4.1-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5 事故源项分析对本项目来说,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利用相关类型装置发生事故的统计资料,确定事故发生的概率。

5.1 事故树分析本项目生产主要是火灾、爆炸事故及泄漏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顶端事故与基本事件关联见下图:图5.1-1 顶端事故与基本事件管理图从图5.1-1中可知,燃烧爆炸是由两个“中间事件”(设备泄漏、火源)同时发生所造成的。

防止设备物料泄漏是防止发生燃爆事故的关键。

5.2 风险类型在不考虑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洪水、台风等引起的事故风险情况下,鉴于本项目的工程特点,确定潜在风险类型为火灾爆炸和毒物泄漏二种类型,这些事故可能发生在生产装置、贮运系统等不同地点。

1、火灾煤气发生炉产生的煤气为易燃和爆炸物质,如果设备、管道密封不好、设备损坏或操作不当发生泄漏,遇到点火源易发生火灾或爆炸。

另外,高温物体表面遇到可燃物,也会引起火灾或爆炸。

产生点火源的因素主要有:点火吸烟;抢修、检修时违章动火;外来人员带入火种;动设备不洁使轴承冒烟着火;因超载绝缘烧坏引起电缆着火;遭遇雷击燃烧等。

装置中的压力容器,本身有一定的爆炸危险性。

因压力容器超压可引发爆炸;容器本身存在选材不当、应力集中、焊接质量不佳等先天缺陷,在腐蚀或高温高压下逐渐突出会引发爆炸;未定期刊进行检验或检验不认真,会错过发现这些隐患的机会;检验出壁厚减薄仍在使用或提高容器压力使用级别,引发爆炸;容器超过使用年限仍在使用,易造成疲劳破坏。

突然停电处置不当串压,易引发爆炸。

2、中毒和窒息煤气中的CO为毒性物质,若设备管道密封不好泄漏、操作失误泄漏、检修时置换不好造成泄漏或安全阀室内排放,作业环境受到污染而无防护,容易发生中毒和窒息事故。

各类潜在的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详见表5.2-1。

和操作管理水平等方面。

一般引进风险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一事故可能既有操作、管理方面的原因,又有工艺、设备方面的因素,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关联,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

事故发生往往因安全管理方面的缺陷处置不当,未能及时纠正,于是在异常状态下,生产设备和工艺方面潜伏下来的一些事故隐患纷纷暴露出来,最终酿成一场灾难事故。

因此先进的工艺、设备,完善安全设施以及高水平管理是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5.3 最大可信事故确定1、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最大可信事故指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在所有预测的事故中最严重,并且发生该事故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

考虑到本工程设计选用的是当前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在设备选型、建设运行中,采取完善安全措施及先进的监控手段,风险防范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本项目最大可信事故确定为发生炉煤气出口阀门发生破裂。

2、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附录A,表A.1,内径≤150mm 手动阀门泄漏孔径为50mm时的泄露概率为7.7×10-8年。

综上,本项目最大可信事故为煤气出口阀门发生破裂气体泄漏,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为7.7×10-8年。

6 风险防范措施6.1 大气环境风险事故的防范措施项目大气污染风险事故防范措施见表6.1-1。

表6.1-1 防止大气环境风险事故的措施火堤内的所有排水阀关闭,以防泄漏物扩散;防火措施。

6.2 防止废水污染事故措施(1)防止废水污染事故措施项目防止废水污染事故采取收集、处理和应急三级防治措施,收集系统收集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废水,废水处理系统出现事故时有事故水池作为应急防范措施,可确保正常及事故状态下废水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表6.2-1 防止废水污染事故措施①防止地表水污染事故措施项目一旦发生物料泄漏,进入地表水后会产生严重影响。

建议企业严格遵守GB50483-2009的规定,确保项目物料不外排,项目废水必须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

②防止地下水污染事故措施⑴生产车间的构筑物均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渗结构;危险废物储存间采用防腐防渗构筑物盛装,并定期外运,防渗系数应满足10-10cm/s 要求,且防雨和防晒。

一般区域防渗及道路在厂区地坪抬高至0.2m 后采用水泥硬化地面防渗。

⑵危险化学品存储车间地面均应硬化处理,对反应装置区域地坪采取上下两层厚300mm 钢筋混凝土,中间内衬2~3mm 边缘上翻的防水塑料层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