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传斌同志在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次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及2010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全面部署2011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
今天会上,县委农工部、水利、民政、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将分别就各口重点工作做安排发言,最后,县委陈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
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一、充分肯定“十一五”和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战略,抢抓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方针政策,突出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市场波动、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极不平常的成就,顺利实现了“十一五”预期目标。
总体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全县农林牧渔业结构由2005 年的67:4:26:3 调整到2010 年的55:3:37:5。
畜牧业实现快速发展,水产养殖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提高了11 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粮经结构比例由2005 年的71:29调整为2010 年的65:35。
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优化,流转土地5.9万亩,累计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64个、产业大户1500余个、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以林下魔芋、养殖小区(大户)、林下养殖以及茶叶、烤烟、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增收项目为载体,增收亮点突出。
二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010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8.4 亿元,比2005 年增长90%,年均递增14%;实现农业增加值4.54 亿元,比2005 年增长79%,年均递增12%。
粮食总产稳定在7 万吨左右。
以魔芋、畜牧为主的传统产业快速发展。
魔芋产业种植面积达到7.1万亩,新增两家魔芋龙头企业;培育6个畜牧万头村、发展养殖大户1377户、良繁大户40户;蚕桑发种巩固在3万张以上;茶叶、烤烟、蔬菜、林果、水产养殖等特色增收项目实现快速增长。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1倍,年均递增16%,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3.4万人下降到1.1万人。
三是农村设施不断完善。
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五村”建设成效明显,“五村”建设帮扶部门付出了巨大努力,五年来筹集和投入帮扶资金2100余万元(其中:物资折价600余万元)。
扶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已经启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计划、扶贫、民政、城建等部门争取实施移民搬迁1.65万人,民居改造8125户。
“十一五”时期,完成投资23亿余元,新修改造基本农田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3.97平方公里;新建了一批井、堰、渠、塘、窖等小型水利工程,累计新修堰渠27.2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60处,解决了8.9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新建户用沼气池6960口,建成通村水泥路200余条802公里,全县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辐射人口15万余人,基本实现了“县乡油路化、村道水泥化”目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荒山造林、补植补造等林业重点工程,累计退耕还林12万亩,天保人工造林2.2万亩,荒山造林4.6万亩,飞播造林16万亩,封山育林3.8万亩,实施长防林工程0.7万亩,工程植竹1.7万亩,森林面积达到22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66.4%提高到75.3%。
通过加大以“五村”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010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达44574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1496人。
科技示范项目深入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逐年提高,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个,改良动植物品种15个,建设信息村188个,并在17个乡镇开办了科普宣传栏。
累计投入救灾资金2.13亿元,恢复重建民房7709户,救助灾民13.45万人。
深入扎实、广泛开展了“双百双千”结对帮扶,慈善协会累计争取救灾、扶贫投入600余万元,社会各界捐助1000余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深化,城乡低保9995户19741人和五保户3151人实现应保尽保,建成乡镇敬老院11个,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7%,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7个,实施医疗救助14124人次,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城乡,农村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巩固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了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农村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同志们,这些成绩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措施得力,饱含着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全县“三农”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向为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支持、帮助的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二、准确研判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发展形势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推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突破发展,是今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确保2011年全县“三农”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首先,要清醒认识全县“三农”工作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
一是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增大。
从我县农民收入结构看,主要依靠劳务和种养殖业收入,要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在连续增加的高基数和多种影响因素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面临的困难更多、压力更重、挑战更大。
二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导致农民稳定增收的风险较大。
虽然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由于近两年重大洪涝灾害的影响,加之历史欠账,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还很脆弱,“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存在,农民稳定增收的风险仍然较大。
三是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带来的不稳定性,给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目前,由于国家还未建立农产品生产风险保障机制,加之农产品风险储备体系建设在我县还很滞后,难以对市场风险进行应对和调控。
同时,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屏障,一方面是庞大的打工潮,造成农村几乎无青壮年劳力投入土地经营,按理讲加快土地流转应该是占到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另一方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分散破碎,流转工作难度又很大,加之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局限,土地流转经营的项目缺乏,效益前景不够广阔,这些现实因素制约着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滞后。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还不尽合理,“一村一品”规模不大,传统农业比重仍然很大,大型龙头企业少、实力弱,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五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各种极端气候难以把握,自然灾害的风险压力增大,继续保持粮食丰收和产业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六是城乡发展仍然不够协调,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与农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差距。
其次,我们更要看到发展所面临的有利因素和条件。
一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气候”前所未有。
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连续7年发了1号文件,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了“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三农”工作已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亮点。
二是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方针指导下,国家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这必将极大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我们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同时,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大,有利于我县在更大范围内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优化配置资源。
三是发展有了坚实基础,外围环境不断改善。
我县“三农”工作,通过各级各部门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农业设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资金积累不断增加,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同时,“三农”工作的外围环境进一步改善,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工作、统筹城乡空前重视,县直各部门支持配合“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前所未有,制约“三农”发展的交通、水利等瓶颈正在逐步破解,农口各系统与省市主管部门的关系衔接更加紧密,对我县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是我们抓好“十二五”开局“三农”工作的重要条件。
之所以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就是要让与会同志认识到,抓好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要把形势判断准,把问题分析透,把对策谋划实,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只有这样才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克服各种困难,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突破发展。
三、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新突破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是:按照“一体两翼”发展重点,坚持以新农村和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建设、提升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和民生保障四个突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五村建设为抓手,统筹各方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扎实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魔芋、畜牧、林果等产业建设步伐,努力实施蚕桑、水产、蔬菜、烤烟等增收项目取得新突破,奋力实现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目标任务是:粮食总产稳定在6.5万吨以上,种植蔬菜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500亩);种植魔芋8万亩(其中:林下魔芋6万亩,大田栽培2万亩);饲养生猪41万头、山羊17万只、家禽300万羽,出栏分别达到23万头、10万只、200万羽;实施绿化造林6万亩,新建核桃园1.5万亩、低改0.8 万亩,茶园面积稳定在3.2 万亩,生产名优茶150吨,发展泡桐速生林5000亩,蚕桑发种3万张;种植烤烟8000亩,实现烟叶收购1.6 万担;输出劳务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新建和改造基本农田1.6万亩,流域综合治理80平方公里,解决1万人饮水困难,新建沼气池1500口,完成扶贫整村移民120户480人,新启动10个市级新农村,建成县级中心敬老院(老年公寓),新建石门、滔河两个区域性敬老院,全面完成灾民建房任务;规范化流转土地1.2万亩以上,实现农业总产值10亿元,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实现脱贫4000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