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与鱼素美文品读
岁末年初,照例是要寄出些贺年卡的。
给那些在寂寞人生与你伴行的人,给那些在曲折人生与你有恩的人。
当然是平时鲜些
见面的人。
这时借一张贺卡,写上你的祝福,带着你的温度,将浓浓情意寄给他们。
时代的发展,让人疏于动笔,往往一条短信,一个电话,就将心中的思念,化为无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人是缺乏思念的,即使有,也是思之不深,念之不切。
电话交流,
若促膝相谈;视频聊天,天涯若眼前。
写信早已成了一件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了。
这让人想起古人,一别之后,经年难见。
相逢是缘,离别成恨。
所以有了灞桥折柳的
哀婉,有了长亭送别的悲叹,也有了一曲曲文人墨客留别时的吟唱。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道出思妇望穿秋水的无奈,“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写出了游子无可化解的离愁。
官文自有驿站,私信
如何传送?托鸿雁传书,借鱼龙传讯?
托鸿传书,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想象啊!月华如雪,孤寂如索。
独倚高楼,仰望苍穹。
鸿雁哀鸣,划破夜空。
此时的游子是多么希望借南飞的大雁将自己的一腔柔情带给远方的
亲人。
可是“雁过也”,留下的是“正伤心”。
显然鸿雁不像驯养的信鸽,是担当不了传
讯的重任的。
但南来北往的鸿雁成了书信的别称。
杜甫思念李白时,就写下了“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盼老友的`来信,对朋友的挂念之情跃然纸上。
感谢仓颉,让人将思念外化了文字,让相思之苦有了暂时的归宿,也让彼此的念想在
心中默默传递。
有时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创意。
鲤鱼一直被人认为是吉祥物,农村办喜事时,送到女方
家的礼担上,还要挂上两条鲤鱼。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将写好字的尺把长的绢,放在鲤鱼的肚子里送给朋友,让人“加餐饭”,让人“长相忆”,精神物质双丰收,真是妙不可言。
后来“鱼素”也成了书信的代名词。
元·方回《赠吕肖卿》中写道:“湓浦释鱼素,阳山杳雁程。
”“鱼”和“雁”成了思乡人诗作中的常客。
千里迢迢,杳无讯息,写信无人传,寒衣无人递。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需要
多大的心气儿,才能敌住这强大的相思之痛啊。
若是现在,还可以飞度寻访。
古人只能是
将这相思之痛埋在心中,让它发酵成灾、成病、成诗。
是的在无可排解的时候,思念像那
秋千索样,缠绕着自己,以致套牢而不能自拔,最后只能是魂归故里。
当然还有一种将思
念转化到黄卷青灯下。
于是我们至今仍可读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古代的尺素、鱼素、鸿雁、书信等,大多是诉相思之苦,离别之恨的,心灵的需要多些。
现在的电话、QQ、传真、短讯,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当然也有传情达意的功用。
贺卡注定是传递祝福的,一方卡片,承受不了物质的重负,只能承载纯真的友情、真挚地问候。
知道亲朋故旧在何方,一张贺卡,一声祝福,一声问候,也会让人暖在心头。
我填好了一张张贺卡,还剩最后一张。
给父母?耄耋之龄,要的是安静,何况常侍身边。
给妻子?朝夕相处,要的是踏实,何况琴瑟和谐。
左思右想,那就给自己吧。
于时提笔写下了:无病莫嫌瘦,平安就是福。
但愿贺卡如鱼素,让人来年双丰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