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 一种是根据24h供水量和用水量变化曲线推算。这种方法需要
知道城市24小时的用水量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二级 泵站的供水线。 ✓ 一种是凭经验估算。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 给水系统中水塔和清水池的作用之一在于调节泵站供水量和用水量之间的 流量差值。
——清水池的调节容积,由一、二级泵站供水量曲线确定; • 有水塔时,清水池的调节容积=(二级泵站供水量-一级泵站供水量)×二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 取用地下水
取用地下水若仅需在进入管网前消毒而无需其他处理时, 一般先将水输送到地面水池,再经二级泵站将水池水输入水量系数α为1。
(m3/d)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 二级泵站
二级泵站的计算流量与管网中是否设流量调节构筑物(置水塔或 高地水池)有关。
加,而水塔或高地水池的调节容积可减小。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 清水池的工作关系
一级泵站通常均匀供水,而二级泵站一般为分级供水,所以 一、二级泵站的每小时供水量并不相等。因此当一级泵站和 二级泵站供水线不相等时,为了调节两泵站供水量的差额, 必须在一、二级泵站之间建造清水池。
• 如果二级泵站每小时供水量等于用水量,即流量无需调节时, 管网中可不设水塔,成为无水塔的管网系统。大中城市的用水 量比较均匀,通常用水泵调节流量,多数可不设水塔。
• 由此可见清水池的调节容积与水塔容积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第2节 清水池和水塔的容积计算
4.2.1 流量调节设施及选用
水塔——调节流量,储存水量,保证管网水压 清水池——调节流量,储存水量,保证消毒接触时间
详见表4.1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4.2.2 清水池和水塔容积的计算 一、调节容积的计算
第四章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概述
给水系统最不利的工作状况? 1、最高日最高时用水 2、消防时,指的是最高日最高时用水发生
火灾 3、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 4、最大转输时,当设置水塔或靠近供水末
端的网中水塔的管网系统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第1节 给水系统的流量关系
为了保证供水可靠性,给水系统中所有构筑物 都应以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基础进行设计计算。
清水池中除了贮存调节用水以外,还存放消防用水和水厂生产 用水,因此清水池有效容积等于:
W=W1+W2+W3+W4 (m3) W1——调节容积, m3; W2——消防贮水量,m3,按2h火灾延续时间计算; W3——水厂冲洗滤池和沉淀池排泥等生产用水,m3,等于 最高日用水量的5%—10%; W4——安全贮量,m3。 • 清水池应有相等容积的两只,如仅有一只,则应分格或采取适 当措施,以便清洗或检修给时水系不统工间作状断况7供课时水。
二级泵站流量设计
设计原则: 1、供水管网设计流量等于最高日最高时
设计用水量 Qs=Qh=Kh Qd/86.4(L/s)
2、对于多水源给水系统,使各水源供水本 站的设计流量之和等于最高时用水量
3、单水源分设给水置系统水工作状塔况7课和时 不设置水塔两种
➢ 二级泵站
• 管网内无水塔(高地水池)时,供水泵站设计流量为最 高时用水量
• 当一级泵站(采用平均时流量,为恒量供水)和二级泵站每小 时供水量相接近时,清水池的调节容积可以减小,但是此时二 级泵站就趋于恒量供水,而管网用水量却时刻发生变化,为了 调节二级泵站供水量和用水量之间的差额,水塔的容积将会增 大。
• 如果二级泵站每小时供水量越接近用水量,水塔的容积越小, 但此时二级泵站供水量就会随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变化较大, 从而使二级泵站与一级泵站(采用平均时流量,为恒量供水) 供水量之间的差额拉大,进而使清水池的容积将增加。
级泵站供水量大于一级泵站供水量的时间 • 无水塔时,清水池的调节容积=(每一时段用水量-一级泵站供水量)×实
时用水量大于一级泵站供水量的时间 ——水塔容积由二级泵站供水线和用水量曲线确定。 • 水塔容积=逐时累计存入及流出水塔的水量值所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二、有效容积的计算
Qd=Q1+Q2+Q3+Q4+Q5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 取用地表水
取水构筑物、一级泵站和水厂等按最高日的平均时流量 计算,即:
QⅠ=αQd/T
(m3/d)
α——考虑水厂本身用水量的系数,以供沉淀池排泥、滤池冲
洗等用水,一般在1.05~1.10之间;
T——一级泵站每天工作小时数。大中城市水厂的一级泵站一 般按三班制即T =24h均匀工作来考虑,以缩小构筑物规模和降低造 价。小型水厂的一级泵站才考虑一班或二班制运转即T =8h或即T =16h 。
流量(最高时用水量Qh-泵站分级工作线的最大一级供水流量) 进行计算。 配水管网设计流量:始终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Qh确定。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 水塔的流量调节
二级泵站供水线与用户用水量不相等时,其差额可由水塔调节。
水塔和高地水池的作用
❖ 供水量高于用水量时,多余的水可进入水塔或高地水池内贮存; ❖ 供水量低于用水量时,则从水塔流出以补水泵供水量的不足。 ❖ 供水线和用水线越接近,泵站工作的分级数或水泵机组数可能增
管网内有水塔(高地水池)时 二级泵站分级供水,应先设计泵站供水曲线,设计用水量按 最大一级供水量确定。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
➢ 输水管、配水管网
从取水构筑物到水厂的原水输水管:设计流量与一级泵站相同。
从水厂到配水管网的清水输水管:
• 管网无水塔(或高地水池)
二级泵站到管网的输水管和配水管网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 量Qh确定管径。 • 有网前水塔
✓
二级泵站到水塔的输水管管径:按泵站分级工作线的最大
一级供水量计算。
✓
水塔到管网的输水管给水管系统径工作:状况按7课最时 高日最高时用水量Qh确定。
• 有网后(对置)水塔或网中水塔 ✓ 二级泵站到管网的输水管设计流量:按泵站分级工作线的
最大一级供水量进行流量计算; ✓ 水塔到管网的输水管设计流量:按最高时水塔流入管网的
管网内无水塔(高地水池)时
二级泵站每时每刻供水量应等于用户用水量,二级泵站供水 曲线符合用户用水曲线。其最大供水流量应满足最高日最高时的 用水量Qh要求,否则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供水不足现象。
为使水泵高效工作,选用大小搭配的多台水泵适应用水量变 化。
大中城市、多水源/单水源给水无水塔
给水系统工作状况7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