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一章金融概述复习思考题一、关键概念金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金融范畴?2.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金融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关键概念金融:是用以概括货币银行或货币信用及以此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作为媒介体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双方当事人直接建立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关系、货币关系等经济关系。

间接融资:间接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媒介体来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

二、问答题1.答:金融涉及到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范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金融活动的整体。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信用是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是主要经营存款、放款和结算等业务、充当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

具体地说,货币和货币资金的收付、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与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

2.答: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应概括为:当代金融体系运行规律、运行机制以及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关系。

3.答: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体系内围绕资金融通、由相关要素有机构成的子系统。

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除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外,还包括金融制度。

第二章货币、信用及利息复习思考题一、关键概念货币制度、信用、银行信用、利息、基准利率、无限法偿、劣币驱逐良币二、问答题1.货币制度构成要素是什么?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3.人民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4.如何理解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三、计算题1.某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100万元,利率为6%,贷款期为3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将利率上浮30%执行,按单利计算3年该企业应付多少利息?2.某债券面值100元,5年偿还期,年息4元。

在债券发行后第4年初(即剩余偿还期为2年)时买入,价格为96元。

试计算该债券的名义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和平均收益率。

四、思考分析题1.某人持有面值为10 000元的债券,年债息额为500元,期限10年。

在持有了2年之后,需要变现,但在证券市场上只卖了9 800元。

试用所学的信用工具特征的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包括哪些内容?你认为应如何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材料分析题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2.本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六、案例分析题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一)案例资料在我国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以我国的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2003年中期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74.42%和25.44%;2004年中期,这一比重分别为75.72%和24.18%。

就是说,整体上,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重有所增加,长期负债比重有所降低。

而从流动负债的构成来看,2003年中期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在流动负债中的比重分别为46.18%和44.77%,2004年中期这一比重分别为47.38%和48.58%,即商业信用超过银行信用成为主要的短期资金来源。

(二)回答问题分析案例资料,请回答为什么商业信用会超过银行信用成为主要的短期资金来源。

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关键概念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利息:利息是让渡资金的报酬或使用资金的代价。

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无限法偿:所谓无限法偿,就是国家法律规定本位币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或提出其他要求,否则被视为违法。

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固定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面充斥市场。

二、问答题1.答: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是历史的产物,是伴随着金属铸币的出现而开始形成的。

由于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的存在,造币权分散,铸币的重量和成色不统一,铸币重量减轻,成色下降,货币流通极其紊乱,必然影响到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和统一市场的形成,也影响商品生产者的成本计算、价格形成以及利润的确定,从而成为商品经济和信用关系发展的障碍。

客观上要求国家以法律、法令和条例的形式对货币流通作出规定。

形成统一较完善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大体涉及以下方面: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等。

从而形成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2.答: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黄金退出流通,银行券与黄金没有联系。

黄金不是货币商品了,不再执行货币的职能。

银行券不再规定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黄金。

第二,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它由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第三,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制货币为本位币,并由政府颁布法令,赋予其无限法偿和强制流通的能力。

第四,信用货币是通过银行信用渠道进入流通的。

第五,国家对货币流通的调节日益加强。

3.答:人民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货币。

以人民币支付我国境内的一切公共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国家规定:严禁金银计价流通,严禁外币计价流通,严禁伪造、变造人民币,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代表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

(2)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为角和分。

(3)人民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也不与任何外币确定正式联系。

(4)我国建立的金银储备和外汇储备是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主要不是作为发行的准备或保证,但对稳定货币币值和调节国内货币流通起到积极作用。

(5)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管理机关,负有保持人民币对内和对外币稳定的责任。

4.答:由于每个家庭和个人情况不同,利率变动后储蓄作何种变动,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储蓄相对于利率的提高,可以是增加,也可以是减少;储蓄相对于利率的下降,可以是减少,也可以是增加。

一般将储蓄随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将储蓄随利率提高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表示人们在利率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愿意增加未来消费——储蓄,来替代当前消费。

这一效应反映了人们有较强的增加利息收入从而增加财富积累的偏好。

收入效应表示人们在利率水平提高时,希望增加现期消费,从而减少储蓄。

这一效应则反映了人们在收入水平由于利率提高而提高时,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的偏好。

三、计算题1.某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100万元,利率为6%,贷款期为3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将利率上浮30%执行,按单利计算3年该企业应付多少利息?单利计算公式:I=P×r×n应付利息:100万元×(6%+6%×30%)×3=234000元。

2.设所求利率为i∵(1+ i·5)=(1+2%)5∴i=[(1+2%)5-1]÷5=0.104÷5=2.08%四、思考分析题1.答:历史上有影响的利率决定理论有三种: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它是从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认为利率的变动能够使储蓄和投资自动达到一致,从而使经济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

这一理论忽视了任何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这是不恰当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货币影响利率,利率与实质因素、忍欲和生产率无关,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与货币的需求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一理论完全否定了实质因素的影响,这是不对的,也不符合实际。

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了前两者的观点,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应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决定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它弥补了古典利率理论的不足,把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考虑了进去,所以叫新古典利率理论。

2.答: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的内容包括:一是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水平的高低由资金市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二是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三是中央银行从利率的管制者转变为利率调节者,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理,不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制,而是以经济手段为中介的间接调控。

从各国的利率市场化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形式有一次性全面放开和渐次放开两种。

而渐次放开又有三种途径:(1)规定存款最高利率和贷款最低利率,并不断调整利率的上下限,使之逐步接近市场利率。

(2)规定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并不断扩大浮动幅度,在管制的框架内给金融机构更大的利率确定自主权,并以此为最终放开利率做好准备。

(3)规定金融机构平均资金成本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最大利差,即管住中间(利差),放开两头(存、贷款利率)。

我国是从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入手,来推进利率市场化,即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市。

这样,在渐次地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利率体系将是统一管制利率、有限浮动利率和市场利率三个层次并存,不同的金融工具适用不同层次的利率。

在金融机构贷款、存款利率渐次放开的过程中,缩小中央银行利率管制范围,直至全面实现利率在中央银行指导下由市场决定。

中央银行只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制定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在内的基准利率,以引导市场利率的形成,并对经济运行进行金融调控。

五、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1.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

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机制。

有利于金融机构按照资本充足率要求进行主动负债和自主定价,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防范金融风险。

有利于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