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慢性咳嗽的中西医诊治与体会123精品PPT课件
慢性咳嗽的中西医诊治与体会123精品PPT课件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 临床思路
刘 晖 主任医师
一、定 义
概述
·咳嗽是最常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呼吸道症状之一; ·咳嗽原因众多(不仅仅限于呼吸系统); ·诊治难度较大; ·误诊、误治严重(5年以上,“支气管炎”重复检查,
抗生素滥用); ·需要加强多学科的协作
咳嗽的西医分类(按照病程)
¨国内外通常按照咳嗽的持续时间将咳嗽分为3类:
脾为主。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 咳不甚,其大较也”——沈金鳌
3. 治咳与治嗽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干咳责之于肺,责之于肝,而痰多责之于脾,责之于肺。 咳嗽同时存在,有声有痰就应该治痰为先,痰去而声自息。 刘河间谓治嗽当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属似得治痰之法
矣。 朱丹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一身之津液亦随
气而行”。以二陈汤系列方如温胆汤、导痰汤等为主。 气滞痰壅可选泻肺理气之法,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四磨饮、
五磨饮、六磨饮子 脾虚而痰湿壅滞者香砂六君之类为益气化痰,亦是常用之法
慢性咳嗽,持续2个月以上,治痰之法与一般外感 咳嗽的治痰之法有什么不同?
急性咳嗽 <3周
亚急性咳嗽 慢性咳嗽
3-8周
≥8周
慢性咳嗽概念
通常根据胸部X线检查有无异常分为二类:
1. 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 等; 2. 胸部X线无明显异常,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 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 ·咳嗽时间≥8周 ·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
其它病因
·气管-支气管结核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症 ·ACEI诱发的咳嗽 ·心因性咳嗽 ·肺间质病变 ·心源性咳嗽
...... ·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慎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中医咳嗽概述
1、定义:
咳嗽是由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 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临床 以咳嗽,咳吐痰液为主症的疾病。
按张景岳的理论,目前临床上所见到的慢性咳嗽也应 该属于外感咳嗽为主。这里必须分清的概念:外感咳 嗽不仅仅是感冒咳嗽,凡由外邪引发的咳嗽均属于外 感咳嗽。
当外感咳嗽迁延失治,或邪伤肺气,肺卫受损更易反 复受邪,或素体阴虚少血,脾胃不和,肺系宿疾或肾 气不足,宿痰内伏,因新邪引动均可咳嗽不愈而成慢 性咳嗽。
僵蚕、蝉衣:祛风 地龙为:解痉 蜈蚣、全蝎:搜风通络 蟾皮、蜂房:搜风通络解毒 土鳖虫、水蛭、甲片:化瘀通络药
“风咳”与咳嗽变异性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点为阵咳、突然 发作、呛咳、挛急,咽痒、气道痒, 痒即咳而难以抑制,受风冷及异味刺 激诱发。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善 行而数变”。
慢性咳嗽痰多者为热,痰黄为热甚,或为痰火。 此寒郁、气郁化热化火之征兆。
痰热者蒲公英、紫地丁、鱼腥草、半枝莲、蛇舌草酌 选;
属火者紫草、青黛、炒山栀; 遇顽痰黏稠,不易咯吐,皂角、桔梗、皂角刺;清痰
热的天竺黄、竹沥、海浮石、川贝均可选用 病情好转或稳定以后,健脾之法为主要调摄之法,香
砂六君子、苍白术合用为常法。根据舌脉及其他症状 加减。
慢性咳嗽的病因
·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
1.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2.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又称鼻后滴流综合征
(UACS/PNDS); 3.胃食道反流性咳嗽(GERC); 4.嗜酸性细胞性支气管炎(EB);
(以上四种原因占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
5.变异性咳嗽(AC); 6.感冒后咳嗽。
当然外伤咳嗽日久不愈致肺脾胃肾精气损伤,或素体 阴虚血少者,脾肺肾精气不足者,由外感咳嗽转归为 内伤咳嗽,或外感内伤互为因果也可见到,应引起重 视。
2. 实邪与正虚
慢性咳嗽当责之邪实,治疗宜重视祛邪。
《内经·咳论》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 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张景岳亦指出:“外感咳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咳嗽分为 十种。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 厥阴咳等。
(3)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先将咳嗽分 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4)清·叶桂系统阐明了咳嗽的治疗原则。
二、现 状
西医
中医
规范的诊断流程 病种列举明白 针对病种进行治疗
仍有相当一部分病 例疗效不理想
2、历史沿革
(1)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有专篇论述
病位在肺:《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 肺为咳”。
成因:《素问.咳论》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 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 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
分类:《素问.咳论》根据咳的不同表现分为五脏咳和 六腑咳,即为: 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 肠、胆、膀胱、三焦咳。
慢性咳嗽多见邪实正虚,扶正之法以舌脉为主。
舌苔白,脉缓以玉屏风散加党参或太子参为主; 舌白腻,加化湿消导之品; 舌少苔、无苔,舌质红,以沙参、参麦、玉竹为主; 见内热或烦热者加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之属; 邪热已去,阳虚依然,可重用黄芪、仙灵脾、苁蓉、
巴戟天补气补肾而收功; 临床多见偏向不明确,症状不典型者,扶正之法以补
临床上麻黄、细辛等温肺之品仍为慢性咳嗽之主药。尤 其反复使用抗菌素或反复使用苦寒清热之品而咳嗽罔效 者,加用辛温之剂而收功者时见。
目前临床报导慢性咳嗽邪实证型常以风寒咳嗽、风 热咳嗽、风燥咳嗽、湿痰咳嗽、痰热咳嗽为主。
慢性咳嗽风邪占有重要地位,祛风药的选用与疗效 关系密切。
荆芥:止嗽散 防风:玉屏风散 桑叶、菊花:散风热 牛蒡子:散风利咽喉 苍耳子、辛夷:散风利鼻窍
求治者众,获效 者众
优势病种之一
报道较多,差异 性大
三、传统中医临床思维
1. 外感与内伤
不少学者对持续2个月以上的慢性咳嗽认 为外感已不重要,强调本病应以内伤咳 嗽为主。
张景岳所指的内伤咳嗽是:“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 或因劳伤,必先有咳嗽而日渐以甚,其征则或为夜热、 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而颧常赤,或气短喉干”; “内伤之咳,因于阴虚……宜补宜和,其治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