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跟骨撬拨治疗跟骨骨折60例论文

跟骨撬拨治疗跟骨骨折60例论文

跟骨撬拨治疗跟骨骨折60例
【摘要】跟骨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下肢功能。

随着各种钢板等内固定材料的应用,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逐渐增多,但存在可能出现伤口皮肤坏死、有的骨折愈合后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费用高等问题;单纯外固定治疗可能复位不理想及固定不牢固等.我院应用跟骨撬拨治疗跟骨骨折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跟骨骨折;跟骨撬拨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21-01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为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

约75%为关节内骨折,致残率在20%以上,我院自2005年~2011年对60例跟距关节塌陷的骨折患者进行经皮骨圆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男40 例,女20 例;年龄15~65 岁,平均30 岁。

其中单侧 20例,双侧 8例。

受伤原因: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12例。

严重软组织损伤6足,开放性骨折12足。

按essex-lopresti [1]分型,均为ⅱ型,其中,ⅱ度35足,ⅲ度25足。

受伤至手术时间2小时~半个月。

2. 手术适应症
有跟距关节面塌陷的跟骨骨折。

3. 术前准备
常规摄患足的x线片,包括跟骨侧位、轴位片;以了解骨折的粉碎程度、关节面的塌陷及移位程度、跟骨高度的丢失、长度的短缩和横向增宽等情况。

全身情况及局部条件允许,在软组织肿胀及张力性水疱形成前24h内进行;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足部严重肿胀、张力性水疱形成及其他影响手术进行的因素存在时,应等待1~2周病情稳定或足水疱消失后进行;对开放性跟骨骨折需待伤口愈合后择期手术。

4. 手术方法
手术在跟骨结节处作2~3cm纵行切口,取1枚直径3mm斯氏针沿跟骨结节向前,c臂侧位透视下调整进针方向和深度,使针前端达舌状或半月形塌陷骨折块下方,上、下撬拨,将塌陷的关节面撬起,并使bohler角恢复,在纠正塌陷的基础上,术者用双手大鱼际从跟骨内、外侧将撬起的后关节骨块向上、向中线挤压, 直至对合紧密,足跟宽度恢复正常。

c臂侧位透视下继续将骨圆针通过前关节骨块打入跖骨固定(针尖不要穿破对侧皮肤)。

小腿管形石膏固定踝关节跖屈位,4~6周后可拆除石膏改用行走管形石膏,8周后拆除石膏及内固定针,作不负重的功能锻炼。

直至临床及x线片显示骨折已牢固愈合为止。

5. 结果
本组30足获随访,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

术后x线片示bohler角均>25°,骨折骨性愈合。

按照天津张铁良等[2]跟骨
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评定:100~86分为优,85~71分为良,70~51为可,50分以下为差,本组患者优15足,良10足,可3足,差2足,总优良率93.8%。

6. 讨论
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认为,跟骨后关节面的完整非常重要, gavlik 等[3]发现术后不良的原因,主要与距下关节的不平整有关, 其复位程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bohler角≤15°,距下关节面不平整> 1 mm的患者将造成足弓塌陷,影响足的整体外形和力学稳定,并可形成创伤性扁平足。

关节面的不平整和移位必将引起距下关节受力和运动的改变,造成距下关节及其周围关节的继发性损伤,如创伤性关节炎等。

因此,治疗跟骨骨折的目的是恢复后足的正常生物力学特点和功能,避免造成各种不良后果。

我们对跟距关节面塌陷bohler角≤25°的跟骨骨折均采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如图1),其优点是软组织损伤小,骨折复位质量和临床疗效好,费用少。

术中穿针点作2~3cm纵行切口,避免撬拨固定时斯氏针压迫软组织导致皮肤坏死,撬拨成功后再缝合切口。

严重的跟骨粉碎性骨折,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后再撬拨固定(如图2)。

目前,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很多,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骨折类型、全身及局部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附图:
参考文献
[1]俞光荣,燕晓宇.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华骨科杂志,2006,2(26):134-141.
[2]张铁良,于建华.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华骨科杂志,2000,2(20):119.
[3]gavlik jm, rammelt s, zwipp h. percutaneous arthroscop ically - assisted osteosynthesis of calcaneus fracture.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2, 122 (8) : 424 - 4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