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62

2019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62

2019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1)
1、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曾朝贡周王三次,朝觐齐国十一次,朝贡晋国二十次,朝贡楚国二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分封制正在逐步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 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列, 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人封建社会
3、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

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

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

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4、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下。

下表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

对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
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
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
5、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中所指出的古代中国“政制演进”趋势的实质是( )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B.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与加强
C.国家统一是历史在发展主流
D.小农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6、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的措施主要是指( )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8、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 有枉法杀人者, 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 姑息藩镇, 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 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权力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
C.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
9、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 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 不敢把政权分散, 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由此可见, 元代的行省是()
A.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B.为了监察地方
C.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民族国家D.为了加强对汉人的控制
10、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 )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1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
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2、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

密折制度的实行( )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13、阅读以下材料: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

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

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

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

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1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以下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 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 人君天下者, 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 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 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 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 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 有一天, 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 开始大臣们还坐着, 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 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 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 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请归纳有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 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1.A
2.C
3.C
4.B
5.B
6.B
7.A
8.B
9.A10.A11.A12.A
13.(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因素:相权的牵制;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14.(1)问题: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与地方的问题
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权力大大削弱;
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明朝:废丞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趋势: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受到限制和削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