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一、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中老年人、有家族史、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既往史。

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

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二、预防冠心病的措施:戒烟限酒,低盐低脂,宜消化,每周最多只吃三个鸡蛋。

多吃水果及蔬菜,饮食要均衡。

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每日≤6g),减少冠状动脉病的危险。

经常运动,但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来开始实行你的运动计划。

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

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嘱。

三、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四、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

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

五、冠心病病人在冬春季节中要注意什么:(1)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还要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

(2)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

(4)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

(5)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同时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锻炼: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

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

尽量避免奔跑、纵跃,气温高时,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

七、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为及早发现冠心病,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做以下的检验:如果检验结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危险因素,应该每五年作一次或更多次血胆固醇化验。

每年作一次血压检查。

每年作一次血糖检查。

若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看是否需要接受心电图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最肯定的方法。

八、冠心病是遗传性疾病吗?冠心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性。

(1)家庭性高脂血症是这些家庭成员易患本病的原因之一;(2)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特点、性格特征等具有遣传倾向。

(3)同一家庭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均可造成冠心病的家庭倾向。

九、冠心病病人都会有心电图的改变吗?有心电图改变就一定是冠心病吗?正常的心电图,并不能排除心脏病的存在。

冠心病在非发病时期,其心电图检出率仅是30%~50%,而50%以上的病人心电图表现正常。

另外,心脏及冠状动脉循环有较大的代偿能力,在休息和平静时有时不易检出异常,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心脏负荷的运动试验,才能发现心电图的真正改变。

因为单凭一份心电图不能对病轻易下冠心病的诊断,尽管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因此,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症状和某些特殊检查,进行全面综合判断才可能做。

十、冠心病病人在运动中要注意什么:(1)运动前后避免情绪激动。

(2)运动前不宜饱餐。

(3)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运动时应避免穿得太厚。

(5)运动后避免马上洗热水澡。

(6)运动后避免吸烟。

十一、为什么有的病人在劳累时发生心绞痛,而有的则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一般情况下,安静时狭窄的冠状动脉向心肌提供所需的血氧,但当进行较大负荷的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肌耗氧量骤然增加,而发生粥样硬化的冠状血管弹性减退,不能充分扩张以向心肌供应足够的血液,造成心肌缺氧而引起心绞痛。

另外一类病人,休息时,心肌需氧量并未增加下发生心绞痛,在劳动时反而很少发生或不发生。

这是因为此类心绞痛的病人于休息时,冠状动脉的大分支常有自发的或诱发的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也可发生于造影完全正常的冠状动脉,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基础。

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动脉粥样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对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过度敏感有关。

十二、怎样检查脉搏:最常用的部位是桡动脉,要让患者休息10~15分钟。

取坐卧位,将手平放于适宜的位置。

检查者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并齐放在患者近手腕段的桡动脉上,压力大小以能清楚感到搏动为宜。

注意不要用拇指摸脉,数脉搏达半分钟即可,然后乘以2。

对于危重患者,心率过快或心率过慢的患者,应数至一分钟。

十三、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包括哪些:(1)临床表现:心绞痛是主要临床症状(2)心电图:(3)核素心肌显像:(4)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5)超声和血管内超声:(6)心肌酶学检查:(7)心血池显像:急性心肌梗塞健康宣教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四种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分支完全梗塞,引起心肌坏死。

本病多发生于安静状态或夜间睡眠时,但是尽管其发作突然,但它在发作之前大多有些征兆,如原来没有心绞痛者,突然发作心绞痛,或者原来有心绞痛发作者,发作越加频繁,时间延长,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或者原来有高血压,心绞痛发作时血压反而下降,并出现晕厥等情况,此时均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凡有高血压病史和冠心病病史者突然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小心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1.痛:出现比以往剧烈而又频繁的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长达15分钟以上。

2.惊:痛时惊恐不安,特别是在口含硝酸甘油或其它抗心绞痛药物无效时,更觉烦躁不安。

3.汗:心绞痛发作时大汗淋漓,皮肤湿冷。

4.白:心肌梗塞发作时同时发生休克,所以面色苍白。

5.吐:心脏发生病变时刺激迷走神经,胃肠道反射性引起恶心呕吐。

6.咳:心肌梗塞发生后,立即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并咳出粉红色泡沫状。

一旦怀疑本病时,应立刻卧床休息,有氧气袋的立刻吸氧,注意保暖,不能行动和搬动,而要绝对卧床休息。

据临床资料统计,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死亡率最高的是在发病后由家中向医院搬运的过程中。

此时应立刻叫救护车,请医生到来给病人作初步的检查及应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预兆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常常来势凶猛,可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但大多病人在发生心肌梗塞前,往往会出现一反常态的变化,医学上称之为心肌梗塞的前驱表现。

因此,患有冠心病的人或中年以上的健康者熟识和重视这些异常现象,对保护自己,防止心肌梗塞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据观察,心肌梗塞的前驱表现,多在发病前的1周出现,少数病人可提前3—4周,而40%左右的病人,却发生在梗塞的前一天。

概括起来,前驱表现有以下几种:1.原表现为间断发作的心绞痛,短期内变为频频发作;2.胸痛程度加剧,持续时间延长,可能伴有恶心、呕吐;3.含硝酸甘油效果不如既往。

冠心病病人,遇有上述现象发生,便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无痛性心肌梗塞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可产生剧烈的胸痛。

但是,据统计,尚有近1/3的心肌梗塞病人不伴随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甚至某些病人仅有轻度的胸闷、气短感,因此常易被忽略和延误诊治。

医学上将上述现象称之为无痛性心肌梗塞。

对此,有人解释可能是心肌梗塞发生缓慢,致使血管疼痛感觉神经慢慢遭到破坏;周身病情重驾,如休克、心力衰竭等,掩盖了胸痛;先天性心脏血管神经支配异常;因大脑缺血缺氧,引起疼痛感觉下降;病人原已有反应迟钝等。

经观察,无痛性心肌梗塞多见于老年人和病情偏重者,因此可得到启示,不应将有无胸痛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塞的唯一依据,而凡遇下列情况时即应高度怀疑心肌梗塞的可能,同时为进一步作出诊断,应立即送医院作心电图及有关化验检查。

1.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憋闷、沉重、气短;2.突然出现心慌、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3.骤起咳嗽、吐白痰、不能躺平;4.糖尿病患者伴有昏迷;5.原有高血压表现血压下降(非因服药引起);6.老年人出现一反常态的变化,不明原因的抽搐等。

对疑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转运时要平稳轻巧地抬送不能因其无疼痛而让病人步行去医院,往往会因此发生意外,不可不慎。

气候与急性心肌梗塞关系近些年来,气候变化作为诱发急性心肌梗塞的一个重要因素,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每年11月和4月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此时正值秋末冬初或春季时令,而冬、夏两季则发病率较低。

原因何在呢?据分析,4、11两月,多数地区的大气压、风速、温差均处于极不平衡状态,而变化多端的气候可能导致心脏血管发生痉挛,最终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由此提醒冠心病患者,在此期间,应加强防备病情突变。

具体的措施是:1.减少体力活动;2.注意保暖;3.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4.避免长途旅行;5.不饮酒;6.少吃多脂肪、高糖膳食;7.每餐不宜过饱;8.节制性生活;9.认真治疗心绞痛、高血压;10、如频繁发作心绞痛,要及时卧床休息,必要时赴医院进一步治疗。

最易诱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原因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塞是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老年人高血压及冠心病患病率增高,因此,除了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外,找出一些诱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因素,并尽量避免或消除这些因素,就能使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和复发减低。

1、劳累往往是最为主要的,统计资料中,因劳累发病占28.7%;2、情绪激动也常常诱发患病,占7.3%;3、饱餐也是值得注意的,占5.2%;4、因感染而诱发的占3%;5、其他各种诱因占5.4%;6、诱因不明占3%,7、无诱因占47.4%。

应该特别值得提出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认为感染因素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导致老年人发生肺炎成为死亡原因,而忽略了感染诱发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专家们指出,有时因感染而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者的比例很高,在一组统计资料中可达15.8%。

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回家后应该注意事项心肌梗塞病人在医院治疗恢复后回家,应该巩固疗效,预防梗塞的再发生。

因此,除了遵照医生嘱咐,服用有关药物,定期去医院检查外,在日常生活起居等方面,尤应注意下列事项:1、一天的生活安排要得当,适当的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度。

如散步,做一些轻微的体育活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征得医生的同意,结合自己活动后的感觉来调节掌握。

2、饮食要节制,不要吃得太饱。

多吃新鲜蔬菜,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

要保证大便通畅,最好养成定时大便,以免大便秘结,在便时因用力过猛而诱发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