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40.doc

2014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40.doc

经络输穴学总结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

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

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一一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

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一一关枢;阳明一一害蜚;少阳一一枢持;太阴一一关蛰;少阴一一枢懦;厥阴一一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

业者不可不熟!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经络总论—表1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络总论—表2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腧穴总论—表1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腧穴总论「表2常用骨度分寸表经络腧穴各论—表1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2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3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4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5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6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7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8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9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0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1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2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3 督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4 任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5 下列常用奇穴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刺法灸法总结针法起源于东方(山东),灸法起源于北方。

最初的针:砭石。

拔罐法,古称“角法”,原始罐具为兽角进针:单手:指压进针=插入法、捻入法;双手:指切、夹持(长针)、舒张、提捏。

角度:直90、斜45、平15。

方向:平行经脉循行方向,针尖对向病痛部。

哑门、风府向下颌;风池向鼻尖行针: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调整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用的操作方法。

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患者医者两方面的感觉)补泻:原则:“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E.g补法:捻转拇指快出,重插轻提,徐进疾退,随经循行(列缺向上是向病所不是补泻),与气机反,出针后按针孔。

灸法的特点:善治虚寒病症预防保健,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不足,易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

艾=蕲艾的特点:淡黄色,便于揉捏成型,易于燃烧,热力温和,烧毁不易散落。

以陈久为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九针: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皮内针电针: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波形:连续、疏密、断续注意事项:用前检查仪器,仔细调节电流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过饥过饱过劳不宜,温针后表面氧化不易导电。

穴位注射:水针,不可注入关节腔血管和脊髓腔,避开神经干。

耳针:采用短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耳穴,一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管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

对耳轮体:后34的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1/5为腰骶椎。

前1/4的下1/5为颈,中2/5 为胸,上1/5为腹。

三角窝部:后1/3的上部为神门,镇静安神,治疗失眠多梦烦躁。

选穴组方原则:按部选穴,辩证选穴,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经验选穴头针:原则: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

理论: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上行至头面,阴经经别相合与其表里的阳经而上达头面单式针刺手法1揣法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

2爪法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3切法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4指持法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

5进法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

6循法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7摄法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8搓法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9捻法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10盘法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11弹法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12摇法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13按法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

“按者,插也”14提法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

15努法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16退法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17动法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18留法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19拔法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20扪法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飞经走气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

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苍龟探穴法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二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

向不同方向探刺以寻找最佳针刺感应,或加大刺激量以增强得气感。

赤凤迎源法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子午捣臼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

子午捣臼法是提插捻转结合的复式手法。

它由提插、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

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9数,再紧提慢按6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龙虎交战法龙指左转,虎为右转;左转右转反复交替,称为交战。

龙虎交战法是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的复式手法。

它由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

进针得气后,先大指向前用力捻转9数(左转)。

再大指向后用力捻转6数(右转)。

如此反复施行多次。

也可分浅、中、深三层,按上法重复操作。

抽添法抽指上提,添指按纳。

抽添法指上下、前后、左右多向提插搜寻的针刺手法。

杨氏针法撚撅法撚,就是捻转;撅,就是提插。

参照杨氏其他手法,撚法,补可用左转,泻可用右转; 撅法,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

呼吸法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随吸气而退回。

运气法进针后,先作直刺提插或捻转六数操作,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五口,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

提气法进针后,在提插捻转运针时,用六阴数,得气后稍加捻转并轻轻将针上提,使针感聚于针下,可治冷麻顽痹等症。

治病八法烧山火法、透天凉法、阳中隐阴法、阴中隐阳法、子午捣臼法、龙虎交战法、进气与留气法、抽添法。

烧山火法由提插、徐疾、九六、开阖补法组成,以三进一退、紧按慢提为特点的复式补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