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
吴伯箫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注意体现其经典之处,又要体现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发现。
围绕灯笼,教学重点应定位在“情感感悟”,应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更为重要。
因此,我设计了“说灯笼缘”——“忆灯笼事”——“明灯笼情”——“学《灯笼》法”——“学以致用”五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设计意图:
1、重朗读,重品析
《灯笼》一文语言典雅,感情真挚。
学习此文,引导学生品析“明灯笼情”这一精彩片段,是一重要环节。
对情感的感悟,理解,朗读是第一步,所以教师在品析语言这一环节上,先让学生自己品,再指导朗读,带入情感去读,然后谈感受,也就是对语言的品析,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让学生从字词,到句,最后段中抓住语言进行品味。
这样的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合作学习本文典雅的语言,教师只做总结性点评和鼓励性带动。
由语言,细节的品析,很容易过渡到主题的理解。
重积累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角点还是在于积累。
本文以为“民俗”主题,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背过并积累下来,也从情感上积累了民风民俗。
重运用
让学生运用排比,化诗入文写一写生活中某个物件,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2、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法:
诵读教学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情感体验法
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读品结合
设计意图: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同学们只能想到这些,而有位作家他的记忆网里挤着的都是灯笼。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灯笼》,去感受他的灯笼情缘。
设计意图:从交流学生生活切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2分钟)检查预习情况
抢答:
1.下列蓝色字注音错误的是()
A.神龛kān B.怅惘mǎngC.锵然qiāngD.褪色tuì
2.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是( )
A.争讼B.思慕C.静穆D.星火辽原
3.下列词义有误的一项是()
A.斡旋:飞快地旋转B.熙熙然:温暖美好的样子
C.人情世故:为人处事的道理D.幽悄:幽深寂静
一、1-2 说灯笼缘
默读课文1-2段,说一说:
1.小孩儿天性爱亮光体现在哪儿?
2.我爱的亮光有哪些?
3.抢答:与灯笼结的缘
选择正确的表声音的词语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A.谈吐B.声音C.犬吠D.私语 E.嚷嚷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村中老头呵狗的();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去掉标点再读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预习便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最好方法。
我会很具体地教学生预习的方法:1、学会生字、生词。
2、查阅作者及作品背景相关资料。
3、整体感知课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读出了什么?4、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并让学生以纸质上交预习所得,便于老师掌握学情,更好地备课。
二、3-11 忆灯笼事
细读3-11段,圈点勾画相关内容,思考:
围绕“灯笼”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事?灯笼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就是对事件的概括和梳理,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只做总结性点评和鼓励性带动,梯度性评价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学生有的放矢,等于化难为简,容易接受,也易受启发,很容易过渡到主题的理解。
刚才交流的与灯笼有关的一件件事,其实就是作者与灯笼结的缘。
这灯笼里既有家人音容、亲人温情;也有家乡风俗、故园思恋;更有历史烽烟和爱国的情怀。
灯笼里不仅有亲情更有家国,灯笼是柔情与壮志的融合。
(板书)
文末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12段。
先介绍写作背景,生读,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讨论一下。
三、12 明灯笼情
朗读12段,结合写作背景,议一议:
“唉,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文末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于是,他坚持业余
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明确:作者借灯笼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也表现出作者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变诗朗读)
你听,
正萧萧班马鸣也,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
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
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他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
他的散文特点一是:从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出深刻内涵。
二是语言典雅有味。
设计意图:本文文体特点注定了这篇文章的教学应以动情的朗读来带动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
我放手让学生大声试读,带入情感去读。
教师可以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四、学《灯笼》法
化诗入文:
朗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化用了哪些古诗文。
(1)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
路之远近。
(2)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3)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4)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明确:
朗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化用了哪些古诗文。
(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的《秋夕》)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的《游子吟)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的《送友人》)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角点还是在于积累。
本文以为“民俗”主题,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背过并积累下来,也从情感上积累了民风民俗。
五、学以致用
生读:文章第2段,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声音。
请运用积累的古诗词,化诗入文,写一写自己记忆中的某一物件。
提起——,就会想起——;就会想起——;想起——
事例:
交流明确: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运用排比,化诗入文写一写生活中某个物件,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小小的灯笼里既有暖暖的亲情,更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一盏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更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虽然现在生活中灯笼已不常见,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灯盏。
请同学们记住,要时刻点亮心中的灯盏,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六、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亲情家国
柔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