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儿童发展理论试卷(课程代码:l2350)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
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机械发展论强调,发展的决定因素是()A.内部变化B.外部环境C.内在机制D.遗传基因2.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每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都具有()A.模糊性B.不确定性C.真实性D.可逆性3.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左利手”或“右利手”现象,体现了儿童行为发展的()A.机能不对称原则B.发展方向原则C.相互交织原则D.个体成熟原则4.以下不属于格塞尔提出的儿童成长类型是()A.成长慢的B.成长快的C.成长不规则的D.成长均匀的5.格塞尔认为,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学习B.环境C.成熟D.实践6.以下不属于华生提出的思维类型的是()A.习惯的思维B.反思性思维C.无声的思维D.计划性思维7.班杜拉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来源是()A.社区文化B.信息传播工具C.家庭成员攻击性D.学校教育8.人格结构中表现出非理性的是()A.超我与自我B.自我与本我C.本能与超我D.超我与本我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包括精神分析暗示、移情和()A.自由联想法B.反向作用C.投射D.退化10.儿童应对焦虑的主要机制是()A.趋众B.压抑C.逆众D.盲点作用11.儿童早期的发展任务是()A.获得主动感B.获得信任感C.获得自主感D.获得勤奋感12.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较为完善的意识是()A.同一性B.自我防御C.昼梦D.良心13.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是()A.运算B.自我中心C.动作逻辑D.对应逻辑14.将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称为()A.建构B.内化C.适应D.平衡化15.以下不属于高级心理机能的是()A.抽象思维B.高级情感C.情绪D.随意注意16.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A.目的性增强B.抽象概括机能增强C.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增强D.经验性增强17.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可能性决定于儿童的()A.最近发展区B.发展的可能性C.现实发展水平D.智力发展水平18.爱因斯沃斯认为,回避型依恋儿童的母亲具有的特点是()A.拒绝B.敏感C.干涉D.合作19.根据鲍尔毕的研究,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了()A.3个阶段B.4个阶段C.5个阶段D.8个阶段20.根据依恋理论,儿童在新异的、不确定的情境中对新异对象的探究行为发生与否,取决于()A.照看环境B.婴儿的气质特点C.依恋对象的情绪的性质D.婴儿的智力水平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0分)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l2分)21.发展22.成熟23.最近发展区24.依恋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25.根据格塞尔的观点,每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都标志着一定的成熟阶段。
26.自居的作用在于获得替代性满足。
27.一切心理机能都是将符号使朋作为导向和掌握心理过程的主要手段。
28.儿童在关键期内可以学习,超过关键期则不能学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9.简述格塞尔诊断范围确定的四个领域。
30.简述霍妮关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
31.简述弗洛伊德对儿童焦虑来源的基本看法。
32.简述高级心理机能的特性。
33.简述知觉发展过程中儿童的注意与知觉的变化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34.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5.结合实际阐释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儿童的主动活动。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6.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一位上夜班的工人,他所居住的小区有许多顽皮的小孩,整天相互追逐、嬉戏、打闹,使得这位工人白天没法睡觉和休息。
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一位心理学家给这位工人出了个主意。
第二天,这位工人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每天在他住所外大声喊叫,谁的声音越大,谁就会得到奖励。
果然,一连几天,他每次都给那位声音最大的孩子以奖励。
孩子们为了得到奖励,一天比一天叫得更起劲。
就这样,当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吵吵闹闹也能获得奖励的时候,这位工人表示没钱买奖品了,但希望孩子们还继续喊叫,并比赛谁的声音最大。
结果,当孩子们一听说没有奖品了,心理就非常不舒服,他们想“没有奖品谁还给你叫啊”,所以就不再到这位工人的住所外大声吵闹了,工人也终于可以在白天清静地休息了。
结合行为消退理论,分析上述案例中工人如何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37.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美术活动结束后,当我在众多“杂乱无章”的作品中看到洋洋整洁、有序的画时,我为洋洋流畅的笔触而感动,他画每一步都是那么认真。
但与此同时,我也为洋洋规矩的构图而担心,他的作业中透露出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该有的拘谨。
此外,我还发现在洋洋会画的那几样东西都画过之后,每次画新东西时他便说:“老师,我不会画。
”这是为什么?我和洋洋妈妈进行了交流。
原来洋洋小时候,妈妈就教他画人物、太阳等。
“今天我们来画小宝宝,先画圆圆的脑袋,再画他的头发、眼睛、鼻子……”“看妈妈怎么画的,先画一个圆,旁边再画短线条做光芒。
”“洋洋,你怎么将太阳涂成蓝色了,太阳应该是红色或黄色的。
来,妈妈教你涂。
”洋洋在妈妈的指导下果然越画越像,可是,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被扼杀了。
他已经习惯于成人教他怎么画,他就怎么画,一旦让他画以前没有画过的东西,他就不知道如何下笔。
请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分析案例中幼儿的绘画特点和家长的教育方式。
全国2016年10月高教自考儿童发展理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1-5.BBADC6-10.BCDAB11-15.CABCC16-20.BAABC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l2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等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
(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也应酌情给分。
21.发展:居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站构向一种新结构转化组成的过程。
22.成熟:格塞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23.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叫作儿童实现发展水平,第二种叫作最近发展区,即发展的可能水平与现实水平之间的距高。
24.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等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
(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也应酌情给分。
25.√。
(1分)答:格赛尔认为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行为模式不断演变的过程。
(2分)26.√。
(1分)答:自居又称认同作用,年幼儿童在产生爱恋自己的性异父母的冲动时,将自己置身于同性父母的地位,以他们自居,获得特代性满足。
(2分)27.×。
(1分)答:一切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将符号使用作为导向和掌握心理过程的主都手段面而包话在自己的结构里,而且是作为合过程里的中心和主要的部分。
(2分)28.X。
(1分)答: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儿童在关键期内可以学习,而超过关键期,经过足时足量的刺激也能达到或接近这一学习水平。
(2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等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
(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也应酌情给分。
29.简述格塞尔诊断范围确定的四个领域。
答:(1)动作能;(1分)(2)应物能;(1分)(3)语言能;(1分)(4)应人能。
(1分)30.简述霍妮关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
答:霍妮认为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有两种:(1)早期经验留下了可被直接追洲的痕迹,早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经历与后期感到受虚持的朝向有某种直接联系。
(2分)(2)童年的整个经历带来的某种性格结构,或更确切地说是开始了某种性格结构的发展,一个人的性格结构越不稳定就呈现出焦虑、消沉成其他病症。
(2分)31.简述弗洛伊德对儿童焦虑来源的基本看法。
答:(1)儿童焦虑倾向来自遗传。
(2分)(2)儿童焦虑的根源是由于力比多得不到发展。
(2分)32.简述高级心理机能的特性。
答:(1)这些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就它们的反应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在所有的这些高级心理机能中,都有思维的参与。
(3)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必须由符号或词作为中介的工具。
(4)就其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赋分说明】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4个要点即可。
33.简述知觉发展过程中儿童的注意与知觉的变化特点。
答:(1)儿童注意的信息与他所面临的任务之间的一致性越来越高,儿童学会更准确地确定信息与任务之间的关系。
(1分)(2)儿童的注意变得越来越灵活。
儿童学会在两种不同的知党方式中建定一个更有教的方式。
(1分)(3)儿童的知觉准备状态越来越明显。
随着儿童经验的增加。
他们对事件发生具有初步的预期准备。
(1分)(4)儿童的注意变得更加经济有效。
(1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评分参考】(1)考生作答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分。
(2)考生要点回答不完整,但所回答要点论述较好,可根居具体情况,适当加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
(3)考生作答与答案要点意思不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
34.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答:(1)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观察学习理论对攻击性的形成具有良好的解释性。
班社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段作性反应。
如果攻击性是采用社会允许的方式来表达,如打球、射击等就会得到成年人的奖励;如果是社会不允许的方式,如打人、破坏等,就会受到批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