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康复1.康复领域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
或丧失的功能和能力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他们能重返社会,过一种接近正常或比较正常的生活。
4.康复基本目标:增加患者的独立能力,使患者能回归社会生活并进行创造性生活。
5.脑血管疾病的分类:1)根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到时间,将发病不足24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超过24小时者称为脑卒中;2)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小卒中、大卒中和静息性卒中;3)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血栓;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6.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 1)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一种发自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
10.共同运动:是由意志引起,但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
其运动组成部分为随意运动,部分为不随意运动,是由脊髓控制的原始运动。
在瘫痪恢复的中期出现,是一种病态的运动模式。
此时要注意不可强化这种模式,不然对功能的恢复是不利的。
11.姿势反射:体位改变引起四肢屈肌、伸肌的张力按照一定模式改变,称为姿势反射。
为脑干、脊髓所控制,是中枢性瘫痪时的特征性变化,在瘫痪早期出现。
将它分为六个过程,简单地说:1)松弛性瘫痪,无活动;2)在共同运形式下的活动,并出现痉挛;3)主动运动的出现仅见于肢体完成共同运动时,痉挛增强;4)除共同运动的活动外,出现随意运动,痉挛减轻;5)出现脱离共同运动的活动;6)能出现对个别或单独活动的控制,恢复至接近正常的活动控制。
14.废用综合征发生的原因:1)原发病的性质及病情,为了治疗需要长期保持安静或卧床状态;2)脑卒中导致严重的运动障碍;3)精神抑郁者常处于静止不动、不活跃状态;4)有严重感觉障碍者,特别是深感觉障碍,因缺少刺激而减少活动; 5)因疼痛限制肢体或躯体活动;6)老年人喜静不喜动;7)长期使用支具、石膏、夹板固定,限制肢体或躯体活动。
15.过用综合征:即过度劳累及过度使用。
16.误用综合征:即在康复治疗中方法错误,引起医源性的继发性损害。
常见于以下原因:粗暴的关节被动活动;康复方法错误;护理方法错误。
17.肩手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2)过度腕关节伸展可产生炎症样的浮肿及疼痛;3)长时间病侧手背静脉输液;4)病侧手伤。
18.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分为三期:1)第一期:病人的病侧手突然浮肿,并很快使运动范围受限; 2)第二期:手的症状更为明显,手及手指有明显的难以忍受的压痛加重,肩痛及运动障碍,病侧手皮肤、肌肉明显萎缩,手呈爪形,手指挛缩;3)水肿完全消失,疼痛也完全消失,但未经治疗的手的活动能力永久丧失,成固定的有特征性的畸形手。
19.肩手综合征治疗:防止腕关节掌屈,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冰水浸泡法;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其他治疗。
发病3个月内说治疗最佳时期。
20.颅内损伤的分类诊断:1)按损伤性质分: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性颅脑损伤;2)按损伤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颅脑损伤;3)按损伤部位分: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4)按病理机制分:原发性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
21.颅脑损伤并发症:1)高热;2)躁动;3)蛛网膜下腔出血;4)继发性癫痫;5)消化道出血;6)尿崩;7)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
22.发作性失控:发作性失控往往是额叶内部损伤的结果,表现为无诱因、无预谋、无计划的突然发作,直接作用于最近的人或物,如打破家具、向人吐唾沫、抓伤他人以及其他狂乱行为等。
发作时间短,发作后有自责感。
23.负性行为障碍:负性行为障碍常为额叶和脑干部位受损的结果,特点是精神运动退滞,感情淡漠、失去主动性,患者往往不愿动、嗜睡,即使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规的活动也完成得十分困难。
24.额叶攻击行为:额叶攻击行为又称脱抑制攻击行为,因额叶受损引起,特点是对细小的诱因后挫折发生过度的反应,其行为直接针对诱因,最常见的是间歇性的激惹,并逐步升级为一种完全与诱因不相称的反应。
25.失认症的训练:1)单侧忽略训练法①不断提醒患者集中注意其忽略的一侧。
②站在忽略侧提供触摸、拍打、挤压、擦刷、冰刺激等感觉刺激;③站在忽略侧与患者谈话和训练;④将患者所需物品放在忽略侧,要求其用健手越过中线去拿;⑤鼓励患侧上下肢主动参与翻身;⑥在忽略侧放置色彩鲜艳的物品提醒其对患侧的注意。
2)视觉失认①颜色失认;②方向失认;③面容失认;④结构失认。
3)Gerstmam综合征:①左右失认;②手指失认;③失读;④失写。
26.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1)失认症的训练;2)失用症的训练:结构性失用、运动性失用、穿衣失用、意念性失用、意念运动性失用;3)记忆训练;4)注意力训练;5)解决问题能力训练。
27.解决问题能力训练:①指出报纸中的消息;②排列数字;③问题状况的处理;④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⑤分类;⑥作预算。
28.脊髓损伤病因分类:外伤性脊髓损伤、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29.神经功能分类:1)脊髓损伤水平:①运动水平;②感觉水平;③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2)脊髓损伤程度:①完全性脊髓损伤;②不完全性脊髓损伤;③脊髓损伤综合征;3)ASIA残损指数。
30.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完全脊髓损伤患者在脊髓损伤水平以下大约~3个脊髓节段中仍有可能保留部分感觉或运动功能,脊髓损伤水平与脊髓功能完全消失的水平之间的脊髓节段,称为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
31.脊髓中央综合征:脊髓中央部分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肢运动障碍比下肢运动障碍严重,运动障碍比感觉障碍严重,鞍区感觉有残留等。
32.前脊髓损伤综合征:脊髓前柱和侧柱损伤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和温痛觉障碍,而本体感觉存在。
33.半横断综合征:脊髓半侧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同侧的运动及本体感觉障碍,对侧的温痛觉障碍。
34.圆锥损伤综合征:脊髓圆锥和椎管内腰段脊神经损害,临床表现除运动、感觉障碍外,通常为无反射性膀胱和肠道运动障碍,下肢反射消失。
骶段神经反射如球海绵体反射和排尿反射、肛门反射有时仍可保留。
残损指数;A级:完全损伤,骶段S4~5无任何运动、感觉保留。
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功能损伤平面以下至骶段S4~5,无运动功能而有感觉的残留;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至少一半关键肌的肌力在三级以下;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至少一半关键肌的肌力均大于或等于3级;F级:正常,运动、感觉功能正常。
36. 院前急救是脊柱脊髓损伤急救的关键阶段。
37. 甲泼尼龙(MP)大剂量MP的用药程序应用于伤后8小时内开始,第一小时15分钟内一次性静脉输入MP30mg/kg作为冲击量治疗,间隔45分钟以后按5.4mg/(kg·h)维持3小时。
用药必须在伤后8小时内开始,超过小8时给药非但无效,反而可能有害。
继续:神经节甘酯。
38.运动系统并发症1)关节挛缩;2)骨质疏松;3)异位骨化; 4)痉挛39.关节挛缩的预防:脊髓损伤后应开展早期康复。
首先要经常变换体位,同时为保持肢体功能位要早期使用夹板,稍过一段时间就要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同时并用伸展患肢的方法。
40.关节挛缩的治疗:①矫正方法;②外科治疗。
41.防治骨质疏松:防治的方法强调早期康复训练站立或行走,如每天站立或行走达2小时以上,将可防治骨质疏松。
42.异位骨化:是发生在软组织内的异常位置的骨形成,这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
43.肺部感染的康复:护理方面应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加强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实在无力咳嗽者,应对气道内分泌物勤加吸引。
44.直立性低血压的防治:直立性低血压出现的时候,应立即改变体位至卧位或头低位,症状可立即缓解。
定期变换体位,对刺激血管收缩反应有重要作用,定期逐步抬高床头的训练可缓解直立性低血压。
急性稳定期开始轮椅活动后,直立性低血压可逐步适应。
因直立性低血压而影响康复训练者,可应用腹带和高质量长腿弹力袜。
如不能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离床训练时可应用药物治疗。
45.压疮的主要原因:局部压迫及持续压迫时间过长是导致压疮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
当压强超过正常毛细血管压时,阻止细胞代谢并导致组织坏死。
46.低心率发生在颈段脊髓损伤患者。
47.压疮的分型:1)溃疡型(首先累及皮肤表层,逐步向深发展,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2)滑囊炎型(发生在坐骨结节滑囊部位)。
48.溃疡型压疮:1)Ⅰ度:压疮局限于表皮及真皮层;2)Ⅱ度:压疮深达皮下脂肪层;3)Ⅲ度:压疮深达肌层。
49.预防压疮的基本措施:1)选择良好的坐垫和床垫;2)改善全身营养状况;3)保持卫生。
50.脊髓损伤康复的分期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
病因常为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一个月有早产、低体重、窒息、血型不合、胎儿发育不良等高危因素。
52.合并障碍常见有智力低下,约占75%;癫痫发作14%~75%;挺力缺陷5%~8%;视力障碍50%~60%。
继发障碍主要有关节的挛缩变形,肩、髋、桡骨小头等部位的脱位,骨质疏松,骨折,变形性颈椎病,颈椎不稳定,脊柱侧弯等。
53.脑瘫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①痉挛型;②手足徐动型;③共济失调型;④混合型;⑤其他型别(弛缓型以肌力低下为主;震颤型;强刚型)54.脑瘫根据肢体障碍的情况分型:①单肢瘫:单个肢体受累,此型较少见;②偏瘫: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经常上肢损害较重;③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④四肢瘫:四肢及躯干均受累,四肢严重程度相似;⑤截瘫:双下肢受累明显,躯干及双上肢正常;⑥双瘫:四肢均受累,双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受累重;⑦双重性偏瘫:四肢均受累,但双上肢重,有时左右侧严重程度可不一致。
55.脑瘫的早期表现:一般指对生后0~6个月或0~9个月间患儿的主要表现。
①患儿易于激惹;②肌张力低下;③身体发硬;④反应迟钝;⑤大运动发育落后;⑥经常有惊厥发作。
56.原始反射:①紧张性迷路反射(TLR);②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③拥抱反射(MO);④伸展象;⑤手握持反射:刺激小儿尺侧手掌,引起手屈曲握住,正常而~3个月消失,过强反射或持续存在可见于痉挛性瘫或核黄疸,不对称见偏瘫、脑外伤;⑥足握持反应;⑦交叉伸展反射;⑧躯干侧弯反射。
57.脑瘫康复的目的:是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尽最大努力改善功能,提高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争取达到能接受教育和生活自理。
58.脑瘫儿童康复阶段的划分(强调早发现早治疗)①婴儿初期训练;②婴儿后期至幼儿期的训练;③学龄前期的训练;④学龄期的训练。
59.Seddon周围神经损伤类型:①神经失用;②轴突断裂;③神经断裂。
60.神经干击试验(Tinel征):在神经损伤和神经再生的判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此方法简单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