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刀的分类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
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填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
1、冲刀法
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交运行的体例雕刻线条。
在运刀过程中,要细致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体现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状。
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触印框;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运行时,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运刀要保持运力平稳,不要太浅,太浅者刀迹浮滑,纤弱无力;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再运行。
若不细致隐入石中,应提起重新调整角度,再行运刀。
冲刀的速度也不宜过快、过猛,否则会导致线条破碎,而且难以收刀。
运行时要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侧,以控制刻刀的适度冲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适可而止。
做到胸中有数,及时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锋芒毕露。
同时,还要防止因用力过猛而使刻刀冲出限度,破坏其它线条,甚至刻伤左手。
用力要妥当,保持及时能放能收,行则有力,停则立止。
2、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体例锲刻线条的技法。
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
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将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与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倾,刻入石面。
如此反复进行,以点组成线,渐渐完成印文笔画。
其行刀方法,要求在细致点的基础上,将刀柄向左倾斜,使刀刃渐渐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贴近印石。
如许,就可由点切刻连接成线条。
切刀行刀时要防止切刻的点画排列不要连接得太划一,如算盘子状,要天然错落,以达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气,又能避免锯齿形的弊病。
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作品,重要用切刀法。
辅助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称为辅助刀法。
用这些刀法都是在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冲、切为主,偶尔辅以其它刀法。
在辅助刀法中,有的是冲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冲切刀法的增补和发展。
名目繁多,据前人总结,有效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说。
现将见于历代论著及经前人实践过的刀法分述如下:
1、埋刀法
辅助刀法的一种,亦称“伏刀”。
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锋藏不表现而收刀。
清·许容《说篆》云:“埋刀法,笔锋藏而不露,刀法着而不浮。
”
2、涩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
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缓缓挣扎前进。
运刀轻举,凌厉而不凝重,但非浅率轻滑。
吴让之悟得此法妙奥,从而获得逸韵自若、灵巧明快的浅刻法。
4、舞刀法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冲刀法不易战胜印面阻力的情况下,将刻刀向两边摇荡,用力缓缓奋力刺进。
刻出的笔画线条,两边都带有芒刺,以出乎天然之上。
5、飞刀法
辅助刀法之一种,是下刀用力迅疾,运以快速武断的冲刻的方法。
刻出的线条愉快淋漓。
6、覆刀法
亦称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
刀刃斜卧于印面,然后运刀,指腕齐力,向下一压,按刀入石,刻出明洁划一的线条。
7、迟刀法
刻印时,刀刃入石较深,不能速进,谓之“迟刀”。
8、复刀法
即重复用刀之法。
一刀一成,再复一刀,直到适合为止。
9、反刀法
刻印时,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
10、挫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挫刀”。
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缓缓挣扎前进。
用以铲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残石屑,即所谓“平”。
12、单刀法
刻印时,每一笔画均用一刀刻成,谓之单刀。
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3、双刀法
刻印时,印文的每一笔画均用两刀刻成,谓之单刀。
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4、正刀法
指以刀刃之正锋入石雕刻,形同书法之中锋行笔。
15、侧刀法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雕刻,形同书法之侧锋行笔。
16、正入法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锋入石而起刀。
17、侧入法
入刀法之一种,指刻印时,刀杆稍作倾斜状,以刀锋之一角侧入印石而起刀。
18、双入法
即起刀时以刀刃之双角同时刻入印石而起刀。
19、单入法
亦为起刀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20、补刀法
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饰印面。
明·赵宦光《篆学指南》云:“即印之后,或中肥边瘦,或长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饰匀称,谓之补刀。
”其法用途类同复刀,但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