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日帝对中国的侵略和日本对华不认罪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与步骤。
二日本全面侵略中国。
三、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日本概况: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弧形列岛,由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岛及数以千计的小岛组成。
与中国、朝鲜、俄罗斯仅一水之隔。
总面积37万余平方公里。
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的1/3。
日本国,古称“大和”。
七世纪后半期起以“日本”为国号,19世纪末叶起称“大日本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称。
到1928年,其人口约6210万人,相当于当时中国人口的1/8强(截至2005年10月1日,人口达1.2776亿)。
基本居民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
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
通用日语,首都东京。
1972年9月29日与我国建交。
它是一个资源小国,作为近代经济发展和战争所需的铁、煤、棉等主要物产均不能自给。
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与步骤。
1、日本军国主义发轫1)军国主义:极端崇尚武力,将扩充军备和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国家的最高目的,而使国家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切领域的政策都服从于这一最高目的。
这种治国的指导思想和体制就是军国主义。
2)军国主义发轫的三个显著标志:第一、陆军缔造者山县有朋积极阐述“强兵为富国之本”,明治天皇将这一理论钦定为最高国策。
第二、军阀形成,确立了统帅部独立于政府之外而左右国政的国家体制。
第三、陆军首脑炮制以封建武士道“忠君爱国”为核心的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驱使军人、国民为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效命。
2、日本大陆政策形成1).“经略大陆”的战略:吞并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东亚乃至世界的“大陆政策”。
2).大陆政策的历史渊源:16世纪末,丰臣秀吉拟订大陆扩张的构想:占据朝鲜,攻入宁波,占领并迁都北京。
德川幕府末期,思想家左藤信渊倡导的“征服支那”论:万国中地大物博者当属“支那国”,“皇国开辟他邦必先吞并支那”。
19世纪50年代,维新运动先驱吉田松阴的“海外扩张补偿论”:征服易取之朝鲜、满州、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应由朝鲜、满州之土地以为补偿。
“经略大陆”战略由酝酿到形成的四步骤1.维新初期,参议木户孝允提出“征韩论”,将朝鲜定为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2.1873年,参议、萨摩藩军阀西乡隆盛策划武力“征韩”的阴谋。
3.1875年,日本藩阀专制政府以武力制造“江华岛事件”,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继而又在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之后,逼签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获得在朝鲜驻兵等一系列特权。
4.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拟订《清国征讨策案》,日本陆军将“征服中国”列上议事日程。
山县有朋提出“利益线论”1889年山县有朋就任首相,将“经略大陆”的战略定为国策,列为明治政府的首要任务。
1890年3月,山县有朋将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理论《外交政略论》《军事意见书》提交内阁,提出“利益线论”。
1890年12月,山县有朋在帝国议会上作施政方针的演说,公开阐述了“利益线论”,标志着近代大陆政策作为日本的国策正式形成。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之侵害。
二曰保卫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所谓主权线,乃国家之疆土;所谓利益线,则势与邻国接触而同我主权线之安危紧密攸关之地域。
”“方今处于列国之间仅只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同时保卫利益线不可。
”“我国利益线之焦点实在朝鲜。
”日本近代历史的一条主线:牺牲中国,脱亚入欧。
1874年占琉球(冲绳);1894-95甲午战争(朝、中国台湾与东三省);1904――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打);一战期间占领山东。
3、日本田中(右三)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1921年),制定侵华政策《田中奏折》。
东方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
田中在1921年7月7日的会议上,以“训示”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领》。
《纲领》确定了把“满蒙”同“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在公开发表的“纲领”中,一开头就公然将中国领土区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妄图把中国东北分割出去,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他宣称:“关于满蒙尤其是东三省”,是一个“在国防上及国民生存上有重大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有“特殊的考虑”的“责任”。
1921年7月25日,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呈奏一份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奏折极其露骨提出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总战略:“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它为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日本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帝国存亡上必要之事也。
”“此所谓满蒙者,依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特殊区域”。
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
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田中义一还主张对中国东北和内蒙采取“铁血主义”——武力征服的手段。
《田中奏折》及其侵略计划于1929年12月被南京出版的《事实月报》杂志揭露,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英、美、苏等国报纸也相继予以披露。
日本当权人物则矢口否认。
然而,事实证明,《田中奏折》勾画了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奉为基本国策的“大陆扩张政策”的一个总蓝图,以后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发展,正是按照这一轨道而运行的。
日本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不惜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以转嫁危机。
此时日本军界的法西斯势力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1930年,日本军队内最大的法西斯组织——樱会成立,并控制了日本军部。
日本帝国主义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于1931年九·一八起,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并使其不断扩大和升级。
4、“九一八”以来日本对华政策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进攻伪满洲国成立。
1931年9月,策动汉奸宣布“独立”,拼凑东三省伪省政府。
11月,把溥仪从天津弄到东北。
1932年9月,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
《日满议定书》以条约形式确定日本军国主义囊括中国东北的军事、政治的控制权,中国东北从此沦为日本的新型殖民地。
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溥仪由执政变成皇帝。
1933年“华北分离”为核心的对华政策1933年“华北分离”为核心的对华政策具体事件•2)标志——1933年5月30日《塘沽协定》,标志入侵华北的开始河北省东部、长城一线南侧划出一个“停战区”,中国丧失大片土地统治权。
规定中国军队不得超越“停战线”,事实上使国民政府承认“满洲国”的“境界线”。
为进一步侵略华北埋下伏笔。
《塘沽协定》是日本军国主义将其“利益线”推进到华北地区的第一步;大陆政策开始实行“华北分离”。
『塘沽协定』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政策三原则一,中国方面彻底取缔排日,并应抛弃依赖欧美的政策,采取亲日政策。
二,中国方面正式承认“满洲国”,暂时可对“满洲国”之独立作事实上的默认。
反满政策应自动罢弃,华北与满洲接触之地区,应实行经济的文化的融通和提携。
三,中国在与外蒙接壤地区,应依日方的希望就排除威胁各种措施进行合作。
4)发展:1935年夏秋“华北自治运动”华北自治运动旨在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的统治,而成为“满洲国”化的特殊地区,变成日本军需资源的供应地和反共壁垒。
5)疯狂:对华北的经济扩张在政治上分裂华北的同时,日本着着推进对华北的经济扩张:一,频频觊觎和掠夺华北国防资源;二,冀东走私。
1935年12月27日《开发华北产业纲要》提出所谓“开放”方针。
1936年8月11日《第二次华北处理纲要》,确定了攫取华北“国防资源”的方针。
规定华北经济开发的目的在于“扩大我方利益”。
卢沟桥事变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7月底,北京、天津沦陷。
3、八一三淞沪会战、华北会战。
11月12日,上海沦陷。
4、1937年12月,攻占南京,南京大屠杀5、1937年12月炮制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
第二阶段•1、1938年后政治诱降,东亚新秩序占领广州后,日军已经无力在中国战场进一步开展进攻(进攻作战能力已达到极限;战线过长,兵员分散;战争持续一年多,日本财力物力遭到极大消耗,难以负担)。
战时,日本街头出现了战争狂热1940年前后的国际背景英美不满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本行为触及英美利益。
美国反日高涨,英国对日抗议。
美日开始走向对立,华盛顿提出“援华制日”政策。
日本寻求与德国、意大利结盟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欧洲战争爆发。
希特勒叫嚣“建立欧洲新秩序”大大刺激日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扩张欲望。
1940年7月日本新内阁《基本国策纲要》:“迅速结束中国事变”,“抓紧时机,使用武力”,“解决南方”。
加快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
1941年2月,冈村宁次就任华北方面军司令,要求彻底“消灭”在华北的共产党。
《治安强化运动计划》,扫荡。
1941年4月,开始推行“南进”政策(目的:获取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战略物资,切断美国援助蒋介石的通道)。
1941年夏,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轴心国家对联合国家,法西斯主义对民主主义的两大阵营。
1942年,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太平洋战争初期节节胜利,日本军国主义者冲昏头脑1942年1月21日,东条英机在日本帝国议会发表演讲,对“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具体阐述。
“大东亚共荣圈”的提出标志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将“利益线”一下子推到了除西伯利亚、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外的整个东亚、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
意味着日本大陆政策跨进又一个新阶段。
4、疯狂殖民统治大规模掠夺“共荣圈”内各占领地的重要国防资源,实行经济榨取。
三井、三菱、住友、古河等新老财阀把触角从中国伸到东南亚。
1942年在东南亚发行“军票”,进行搜刮,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
不但没有共荣,反而将这些地区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大肆掠夺“战略物资”和粮食。
东南亚地区的橡胶、砂糖、烟草勒令供日本占领军使用。
东南亚地区所产稻米,几乎全部被日军征用为军粮,造成当地农民严重饥荒。
在东南亚各地进行大屠杀。
1942年2月18日下令凡“敌性华侨”都予以“剔出处断”。
处死当地华侨数万人。
第三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终战诏书》),二战结束。
1945年美国密苏里号上的投降仪式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小林浅三郎向中国代表何应钦呈递降书日本甲级战犯日本甲级战犯共28人,最后接受审判的有25人,(其他死的死疯的疯):1,东条英机;2,一心灭亡中国的头号间谍土肥原贤二;3,杀人魔头木村兵太郎;4、5,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武藤章;6,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板垣征四郎;7,推动构建法西斯同盟的广田弘毅;8,细菌战魔头梅津美治郎;9,公开鼓励烧杀抢掠的畑俊六;10,法西斯狂徒桥本欣五郎;11,“满洲国”闹剧的策划者南次郎;12,“法西斯教父”平沼骐一郎;13,天皇智囊木户幸一;14、15,榨取中国人血汗的星野直树和贺屋兴宣;16、17、18,法西斯外交先锋:白鸟敏夫、东乡茂德、重光葵;19,策划侵略中国的罪魁祸首小矶国昭;20,“少壮派”核心荒木贞夫;21、22,23,侵略干将:岛田繁太郎、冈敬纯和佐藤贤了;24,法西斯轴心”的推动者大岛浩;25,战争“规划者”铃木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