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体文明
如果文明真能延续下去,它必然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尺度,成为巨大的宏观
文明。
科幻作家们对这样超级尺度的文明进行了许多生动的描述。
如尼文的《环形世界》,描写一个文明所建造的环绕恒星的巨大结构;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中,人类
遍布了整个银河系;克拉克的《2001》中的超级文明,更是用一种人类永远无法理解的
超时空结构使整个宇宙成为他们庭院。
但微观化并非文明发展的终极,超级文明最终有可能如克拉克在《2001》中描述的那样
:“把自己的存在凝固于光的点阵中”,这样的文明已彻底摆脱了宏观和微观的概念,
如果愿意,他们可缩为一个原子那样小,或扩展为一个星系那么大。
对文明的这种终极
推测越来越多地出现于科幻小说中,获本届星云奖的美国科幻小说《引力深井》就是描
写遥远未来的一个呈力场和辐射状态的人类文明;甚至这种推测也出现在科学家严肃的
思考中,如保尔.戴维斯的科普著作《宇宙最后三分钟》就是这方面的杰作。
但对我们
来说,这样的文明已经更多地具有哲学的甚至玄学的色彩了,相比之下,刚才你还觉得
无比玄虚的微观文明倒变得实在了许多,更有一些可触摸的质感。
将物理定律作为武器的想法很不错——当然,这其实就是《猎户座防线》,只不过《猎》修改的是普朗克常数。
但是说数学定律也能变就比较扯了——数学研究的是所有可能的形式体系中的逻辑与代数关系的科学。
既然是所有可能的形式体系,那就是说不管你怎么变,都在它的研究范围中,所以数学是不可能改变的——充其量就是在这个宇宙可以用这套数学模型与原理,那个宇宙用那套数学模型与原理,谈不上改变。
到了威慑纪元,也许是因为三体人乖乖地授予科技,人类生活极度美好,简直就是乌托邦,导致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普遍没有了兽性,而且此时没有男女分别;直到最后的掩体纪元,男人才重新出现。
这个过程让我想到了这么一个生物现象:许多微生物(包括一些动物,比如某些青蛙)都是单性的,通过孢子等手段繁衍后代;而当它们所生存的环境恶劣到一定程度时候,才会出现雄性,此时整个种群才会充满活性,同时充满斗争和杀戮。
这像极了上述小说中的人类社会,或者说,小说中的人类社会像极了这些微生物。
安逸之下,男性会消失,更重要的是,种群的活力与斗争心会消失。
想到当下的四个现代化:男性女性化,女性宠物话,宠物贵族化,贵族没文化。
这是在让人感到担忧。
一个卑微的职业里,员工是随时可能被裁员的。
而失业之后,生命将一名不文。
不愿意被裁减的员工,将不得不发问,这就是我的生活吗?是的,永远处于这一孤独而无尽单调的狭小空间里。
但是,他比失业好,它比死亡好。
反观另一种有喜怒哀乐的、脆弱的精神生活和艺术,他值得人去向往。
当然,如果生活在生活的底层,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没有幸福,没有希望,就像如今的阿拉伯沙漠,如若,他能制造恐怖事件,能拯救身边卑微的生命,它就是“救世主”——通过死去少数,来换取更多的人,圣战存在的精神基础,于焉产生——人类会产生一异化的力量,使自己变成非人类。
而且,几乎所有的生存,都会有自杀的趋势,来弥合这一平衡······
我们值得承认这样的可能,有一种生存状态,它匪夷所思,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智力,财力,能力,毅力,思维力与想象力,此刻,我们所有的成就,所拥有的一切,就不过是一种偶然,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过是海边拾到彩色贝壳的,自比看到了大海的所有的色彩,之自欺欺人!但是,如若这两种生存状态是敌对的,或者说,如若我们短暂而渺小的生存,必须瞬间就达到那匪夷所思的状态,则,一切有为法,就是无常法,一切常规的思维,就微不足道——那就没有了可能?就像充满罪孽的凡人、屠夫,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没有了可能??换一种思路,如若明天有全城通缉的谋杀针对自己而来,如若自己被秘密地运到荒芜人烟的沙漠,千里外的异域、敌国,身无分文,自愿,而自己必须生存下去,就真的毫无生机?这很像牙齿咬住将要折断的断枝,而身下不是万丈悬崖,就是群狼嚎叫——而自己必须回答、
辩解:——自己没有犯下十恶不赦之罪!
刘慈欣认为,敏感的人,才能发现美,才会善良,才不忍心摧毁美好的一切。
我承认,自己试图不再轻易被感动,这是谎话。
潜台词恰恰是,我是很容易被感动的,尤其,是面对那些执着,与无视不可能的抗争苦难之时。
然而,我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善良,我感到了自己身上的恨。
抑郁的心境,豁然而出。
世间是无常的,是很容易被毁灭的,这不是简单的淡淡的忧郁,而是抑郁下的绝望,看不到希望。
然而,恰恰是,我懂得一些佛法。
佛法里,美与丑都是相对的,容易毁灭的,也容易再一次轮回······善良的人,在轮回苦海里挣扎!而这是徒劳的!这是不相信佛法,不践行空性,不够慈悲的哀怨情仇——有恨呐!不甘心呐!我的天,这竟然是我的内心世界······。
很多的学生,大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会觉得很难。
虽说是鱼儿游入了大海,可大海很浑,什么也看不清,让人无所适从,会觉得很累。
——是的,我经常想到自己的父亲所批评自己的“——书呆子!”知识与是非心,让很多的“知识分子·读书人”以自己所定型的观念,来看待社会,看待自己所处的单位、公司的人,领导,或者同事,而不考虑最简单的“力学平衡”,一厢情愿的执着,总容易发泄自己的不适应,发泄自己的情绪,害人又害己。
——表面上,是善良的心,不忍心害别人,这是很多的幼稚男人·作家所“憧憬”的破碎又绝美的梦中情人形象——激发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和保护心理下的伟岸,与男人尊严!然而,佛法里,这类柔弱的林黛玉,是只可以想象,不可以生活,更不可以相处的——欲望之后,这美女,不过是一样的欲望之物,红粉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