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汉雄风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双方展开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实力强大的项羽却被刘邦困于垓下,遭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演出了霸王别姬的悲剧。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朝的开国君主汉高祖。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减轻赋税和徭役,让百姓休养生息,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为汉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汉朝是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始他的宏伟事业的,经过了秦的暴政和多年的战乱,人口减少了,土地荒芜了,一片颓败的景象,一些功臣滋长骄傲和不满的情绪,而在北方,匈奴的骑兵也在南下,威胁着新的政权,汉高祖面临的是一个危机重重的局面,刘邦首先致力于剪除异姓王,韩信、英布这些帮助他打江山的功臣,一个个的被他剪除了,接着刘邦又大封同姓王,把自己的亲属子弟分到东方各地,以为这样可以保证他的统治,其结果是诸侯林立,留下隐患。
此后,汉高祖带着他那支久经沙场的大军北上抵抗匈奴,在经大同一带被困了七天七夜,几乎不能脱身,这次失利使刘邦意识到自己实力不足以降服匈奴,只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维护和平。
刘邦晚年曾回到故乡沛县,与乡人叙旧,感慨万端,六十二岁的他唱起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风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忧心忡忡的汉高祖愈感到深厚的不安,果然在他死后,诸
吕叛乱,这位吕后是历史上第一个想当女皇的人,大将周勃恢复了刘氏政权,这期间汉朝在政治稳定的情况下,逐步恢复起来,尤其到汉文帝,景帝统治的四十年期间,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刑罚也大大减少,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然而在文景二帝时,汉初留下的同姓王隐患也成为现实问题,诸侯已控制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他们可以自己铸钱,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这些王侯的墓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强盛。
王国实力的膨胀,终于酿制了吴楚七国之乱,是大将周亚夫平定了叛乱,至此以后汉朝的统治真正牢固,实力雄厚,国富兵强,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当汉武帝刘彻即位时,真是生逢其时,他十六岁登基,便显示雄才大略,在他统治的五十多年间,汉王朝进入了我国封建时代少有的极盛时期,历史上第二个强大的帝国。
汉武帝放弃汉初清静无为的思想,听取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规定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国家正统的思想,从此儒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据永久的核心的地位,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的皇帝从此更成为名正言顺的天子,皇位神圣不可侵犯,当时还开办太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大学,它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是以后各朝国子监,和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前身,汉武帝不拘一格,任用贤才,尤其出身低微的人,这对汉朝的统治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并把盐铁商等行业收回国营,统一铸造五铢钱,所谓推恩令,是把诸侯的封地再分封,分得很小,这样他们就再无力
与中央对抗了,汉武帝还十分重视水利,曾亲临黄河督查,那时修建的黄河大堤使黄河八十年没有出现大水灾,国家的富裕和强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至于国库的粮食发霉了,穿钱的绳子也烂了,牛羊遍野,珍宝无数。
汉武帝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是他发动了激动人心的擒远略事业及其他拓土功业,凭着强大的实力,汉武帝把汉王朝的威名四处传播,汉朝的疆域大大扩展了,华夏文化也随之走向世界,汉武帝比秦始皇走得更远,不仅巩固了在岭南的统治,还在海南岛等更远的地域建立了行政机构。
在东南沿海一带,汉武帝征讨并打败了企图叛乱的越人力量,中央政府第一次抵达沿海山区。
在西南地区,汉武帝发动的政治和军事攻势解决了一大批西南夷民族政权,把大批的土地纳入汉朝郡县的管辖范围。
在东北地区,汉武帝也发动对辽东半岛的战争,确保了东北边境的安全。
汉最大的敌人是匈奴,七十年来,与匈奴保持不平等的和亲关系,使汉朝感到莫大的屈辱,公元前127年开始,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
卫青和霍去病是在对匈奴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将领,许多勇敢的汉家将士牺牲了,白骨覆盖了草原,匈奴终于受到了重创,汉军夺取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保护了北方边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北方地区的和平。
卫青和霍去病虽出身卑贱,但勇猛善战,有超群的军事才能,为巩固西汉王朝建立不朽功勋。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在漠北大败匈奴,使匈奴即失去河西,又失去漠南,他们悲伤的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从此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抗衡无力了。
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不幸病死,汉武帝十分痛心,为他隆重的葬礼,为他修建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着他的赫赫军功。
当时在中国的西北,河西走廊以西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匈奴的统治之下,要彻底解决匈奴的问题,就得开拓西域。
汉武帝在出兵匈奴的同时就发出使者到西域,联络西域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这个出使西域的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从长安出发,一进入匈奴的地盘就被抓起来,囚居十年之久,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找到机会就逃出来,继续往西走,13年后张骞终于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和自己的见闻,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
汉武帝这才知道,那茫茫的隔壁滩还有那么多的绿洲国家和如此生动的文化。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携带大量的金箔牛羊礼物,加强了与西域的关系,这时汉朝已在河西设置了酒泉、武威两个郡,长城也以修到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汉军在这里屯田戍边。
张骞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此汉朝的影响在西域日益扩大。
到了汉武帝末年,汉已在西域建立牢固的主权地位,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从河西走廊通往
西域,中亚和欧洲和平而繁忙的商路,也就是著名的“路上丝绸之路”已经打开,这是打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通道,古代西方人首先是通过从这条丝路上的运去的丝而了解中国的,称中国为“丝国”。
同时中国人也因此而发现一个新的世界,西域的葡萄、石榴、芝麻、黄瓜,葱蒜等农作物以及音乐,魔术等统统传入中国,丰富了汉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
而中国美丽的丝绸、瓷器等工艺品以及冶铁、凿井等等先进生产技术也传到西域进而传到欧洲,促进了西方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至西汉鼎盛时期到西汉末年,人口已从几十万发展到几千万,汉帝国与此时西方的罗马帝国遥遥相呼应,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
与此同时,海上通道的通航,使丝绸运往日本、印度和南洋诸国,中国成为整个东亚文明的领路人,这是华夏文明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汉武帝时期文化艺术高度发达,汉文化的风格与汉帝国的威严雄壮是一致的,在汉代的石刻、石像、石砖、石碑上尤其可以看出这一点,它庄严、古朴,大气,与以后的文化打不相同。
西汉的织锦非常漂亮,漆器色彩鲜艳,图案则如行云流水一般,当时长安人的衣食住行尤其显得文明之至。
汉代的乐府诗十分优秀,特别在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内容充满民歌的鲜活真切,以司马相如、贾谊、东方朔为代表的汉赋又是另一番辉煌。
对中国史学而言,汉代是继孔子著《春秋》以后,又一重要的时代,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世历史写作开创范例,是划时代的
标志。
史记确立中国传记体的体例,纪传体包括本纪、列传、志、表四个部分。
史记极高的文学成就也开创了中国的史记传记文学,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至汉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吸取了史记的神韵,唐宋文学大家无不备受史记的灵光,就连明清以来的小说戏剧也受到史记润泽。
西汉末年,远在漠北的匈奴发生内讧,使匈奴的呼汗耶单于向汉朝归降。
元帝时期的就有了王昭君初赛的故事,不过这时的和亲已不同于汉初了,汉朝与匈奴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王昭君的出塞使她成为千古传颂的和平使者,在汉代,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艺术。
汉武帝去世后几十年,汉朝的经济和文化虽然在曲折中发展,矛盾却也在进一步积累,大地主的土地兼并,使农民流离失所,也构成对汉政权的主要威胁,汉帝国的太阳渐渐落下去了,国力损耗,国家收入大大减少,矛盾和危机四伏。
汉哀帝时外戚王莽夺取了政权,他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并按照古礼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最后在公元8年,改了年号,当上了皇帝,但是王莽的政策变化不定,币值四次改变,物价不断飞涨,又轻率地挑起对外战争,结果国力更加衰弱,民心不安,他的政策彻底的失败,天下由此陷入动荡不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