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识谱能力的探索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无从谈起。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
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感到最因难、最头痛的就是视唱旋律。
由于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缺乏,使学生自小得不到系统的音乐教育。
在我要求学生进行视唱练习时,发现学生的视唱能力相当差,很多应该掌握的音乐知识都没有掌握。
要想转变这种状况,使学生从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视谱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积累视谱知识。
1、补缺补漏,掌握读谱知识。
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缺乏系统性。
一、二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较好的掌握,所以对学生的识谱带来了很大的因难。
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向学生讲解最简单的音乐知识,弥补学生音乐知识的不足。
如:小节线、终止线、小节等。
大部分的学生都不知道哪种音符要唱长,哪种要唱短。
长多少?短多少?经过我的讲解之后,很多学生明白了音符后的线段越多,时值越长,下面的线越多,时值越短,各音符之间是1:2的关系。
如:X - - - =X – X - ;X - = X X ;X = XX 等等。
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我是采取从单纯音符到附点音符,从长音符到短音符的方法来解决的。
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一、二节课解决二、三种音符组成的节奏,让学生明白它们各个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并能准确的读出它们组成的节奏练习。
2、唱准单音、音程。
在教学中,常常存在学生把握不住音高的问题,由于这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对视唱的胆怯心理。
音高、音准、节奏是视谱的三大要素。
所以在学生掌握好节奏的情况下,我首先解决学生的单音音准。
A、运用约翰•柯尔文的手号来训练学生的音准。
它的好处是利用手势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来直观表示音级的关系。
我的做法是每一节课都用2、3分钟的时间来唱几遍音阶、要求学生打手号边随琴唱出音高。
B、利用手号来练唱与该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音程练习。
要求学生边打手号边随琴唱出音高。
通过练唱使学生对音高、音准进行了识记和加深巩固。
这样唱、动、听兼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音准的掌握。
因为这种练习往往具有游戏的色彩,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也较浓。
3、用模唱的方法练唱旋律,培养识谱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辨和视唱能力,我在教学中就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听辨一、二个小节的旋律要求学生用a l a lu等模唱出来,这样既为学生视唱本节课的歌曲旋律做好民铺垫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辨力。
加深了学生对音高、音准的识记。
二、转变固有教学思维,以读谱简化识谱,提高学生识谱能力。
我认为看谱视唱,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重要。
当学生练习两到三遍就基本能掌握时,学习热情最高;当一首曲子唱上四、五遍还未能掌握时,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失去信心。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采用“通过读谱简化识谱”,降低学习难度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读谱中寻找相同旋律的小节,缩短旋律。
在教学中、低年级识谱视唱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读谱。
开始读的时候,对音准、节奏不作明确要求,只是让学生对照谱子大致了解,同时让学生将曲中小节注上数字,把节奏、音高相同的小节标上相同的记号,把几组相同的小节每组之间用不同的记号或颜色标明,并合并相同的小节。
经处理,理清唱谱理路后,学生产生“不难”的感觉,消除了心理障碍,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心理准备。
2、读谱中寻找旋律中的大、小音阶,简化旋律。
音阶练习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熟练地掌握“用唱名唱准音阶”是牢固确立音程观念、主音感和“唱名音程感”的基础。
这对于识谱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由于平时加强对音阶的训练,学生对各种大小音阶已是相当熟悉了。
do. re. mi. fa. sol. la. Si.do等随时都会脱口而出。
给他们一个唱名,他们就会从这个音上、下行各一个八度。
在如此情况下,试着让学生在第一次读谱时寻找旋律中的大小音阶,并用音标在下行或上行的大小音阶下方。
然后在识谱的过程中,看到有此标记的音阶,只要认得第一个音,后面的就能唱了,这样旋律变得简单多了。
三、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识谱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
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通过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熟带新,激发兴趣。
选择部分熟悉的歌曲,让学生自由演唱。
刚上课时,先带学生做律动,曲目便是本节课所学的曲目。
做完后,学生对乐曲非常熟悉了,这时再让学生默认曲谱就简单了。
如:当学生学会识C大调音阶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小红帽》的旋律。
当孩子们第二遍唱出该旋律时,猛地发现这首旋律居然是他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小红帽》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便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当他们再唱第三遍时,不用伴奏,就能将此旋律唱得准确、流畅了。
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表现大加赞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学生愉悦体验的强化,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2、巧填歌词,调动兴趣。
利用学生爱编儿歌、顺口溜的特点,为视唱曲巧填歌词,既调动学生的视唱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次,有个学生在课间用《生日歌》的旋律唱着一首自己“作词”的“歌曲”,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我了解后,却表扬了他“肯动脑筋,有创造力,是个聪明的孩子”。
在全班同学疑惑的眼神中,我又说“只要内容是健康的,旋律与歌词的搭配是和谐的,为什么不能这样唱呢?”之后,我还特意搞了一个“我编我唱”的儿歌创作赛,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用学过的旋律自由填词。
当一首首稚嫩的、充满童趣的儿歌小作品问世时,我组织评选出一首最好的儿歌,大家一起学唱。
这样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乐谱的积极性。
3、旋律新创,提高兴趣。
在小学课程中,音乐创造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在教学中,我时常从学生的童心童趣出发,着力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单就歌曲识谱教学而言,我就时常引导学生为所学的歌曲添加适当的装饰音记号;为歌曲添加引子、尾声;为歌曲编写伴奏谱(小打击乐器);续写歌曲等等。
这样,让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
小学音乐课中的识谱教学反思音乐课的学习各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
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
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创编旋律可多样,可以唱新简谱之前创编,也可以在学完了新歌之后来创编。
这样都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
行集中教学,集中识谱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
所谓“集中识谱教学法”,即缩短战线,集中一点打歼灭战,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初中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初中一年级,用二到三个学期学完。
这样,一方面学习内容紧凑,可以克服识记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他们就基本上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一改以前依葫芦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取而带之的是一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
在音乐识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去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识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少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让他唱曲谱却感到困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不能说这些学生都是“音盲”或“音高感不强”,因为他们在课上、课下唱许多歌曲时学生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在模仿唱流行歌曲时,连相当难的音程也都唱得非常准,说明他们的音高感是相当好的。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许多熟悉的歌曲若让学生唱谱,就感到很困难。
这说明学生们用“唱名”来表示音高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培养起来,即缺乏使用“唱名”来唱曲调的音高能力。
音乐新试验教科书就侧重了学生识谱教学中学生用“唱名”来唱曲调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采用由简单到难,由模唱到听。
即用眼看乐谱(识别音符)的过程;第二是从听觉的印象中“检索”出相应的过程;第三是,指挥发声器官或其他动作器官进行唱或奏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发现无论是线谱教学时,让学生掌握音位,还是简谱教学时,让学生掌握音符的唱名(123唱do re mi),这些都属于知识方面的快速反应,对于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并不困难,稍作说明和练习就能够掌握。
上述三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对小学生来说最难以掌握的是熟练的“听觉反应”,因为,首先它要求音高的高度准确性,否则就“走调”了,再则,音高观念的获得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