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俞敏洪演讲技巧分析

俞敏洪演讲技巧分析

俞敏洪演讲技巧分析篇一:俞敏洪演讲心得体会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最近天气又变暖了,虽已冬天,可大家依然穿的薄薄的,我的家乡河北可要比这里冷得多呢。

我们的博雅杯演讲赛事经过声势浩大的海选阶段终于到今天的决赛阶段,很高兴也跟荣幸能再次站在这个舞台上。

我一直这么认为,演讲和朗诵是有区别的,朗诵是一种美的享受,你完全可以陶醉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但演讲则不同,演讲就好比一个人在和一群人聊天,效果的好坏就要看在座的反映了。

关于今天的主题我有很多话想跟大家聊聊,如果大家能有什么收获的话就请不要吝惜你们的掌声,算作给我的鼓励好吗?(停顿)谢谢!我的演讲题目是《我从俞敏洪看相信未来》。

在开始演讲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真的爱自己吗?”(停顿)好,俞敏洪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座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俞敏洪现在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座的也有这个可能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这么想的,爱自己就表明接受自己,认可自己,同时相信自己的未来,相信未来才能把握好现在,也才能一步步向俞敏洪接近啊!说了这么多,忘了问大家一句,在座的有喜欢俞敏洪的吗?崇拜他吗?那之前新东方在我们学校巡回讲座时你们又去看吗?很遗憾,当时我有事没有去,但听去的人回来说很不错,获益匪浅,看来新东方的影响了可不是传说的啊!俞敏洪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起步是很难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农村娃,经历了三次高考才考上北大,北大那可是人才济济,卧虎藏龙啊,俞敏洪在里面并不显眼,相反却很平凡很朴实,但他从不悲观自己的未来而是坚定的相信自己,并从小事做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曾义务为班里同学打水,时间久了同学们也都习以为常,有一天他没接同学们很奇怪的问:“哎,小俞去哪了?”正是凭着这份执着与坚定,新东方被他经营得红红火火,很多外国留学的同学都自愿放弃国外丰厚的利润而跑回来在他手下做事。

成名后的俞敏洪经常去高校演讲,他曾在复旦演讲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任何生命某种意义上就是你自己的选择。

眼睛一定要看着地平线之外。

”我曾参加了院里的一场辩论赛,我方辩题是“个人命运由个人掌握”,我们紧紧抓住选择上,不论社会给你提供了多少,最终都要自己做出选择,你完全可以选择幸福。

眼睛一定要看着地平线之外,相信地平线之外的世界是美好的,这样才能有奋斗的勇气,有拼搏的决心,也才能慢慢走向成功。

俞敏洪的演讲是很精彩的,我曾看过他的一分钟经典演讲视频,也是在这个舞台上,一次英语演讲比赛,有个女孩用英文把它翻译了出来,我没那么好的英语翻译水平,就用中文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说:“每条河流都有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没条河流都有自己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

我们的生命有时候会是泥沙,慢慢的,我们会像泥沙一样的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景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论你现在的处境是怎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的不断冲破障碍,当时机未到时,积累自己的厚度,当有一天时机终于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俞敏洪的这段话很朴实也很有哲理,所以我就把它全盘托出了,虽不是原味但也算原汁的,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百度一下。

结合我们自身情况来说,也许有的人像刚才的同学一样是落第到这的,但不论我们现在是怎样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并把握好现在,最终我们也能像河流一样奔腾入海,成就自己。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自己今天的演讲。

王常清学长大家都认识吧,我们院记者团有幸采访过他,采访结束时,他送我们一句话,他说:“少年精神犹如晨钟,潇洒的岁月里且歌且行。

篇二:俞敏洪的成功经验11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俞敏洪在后台等候,准备给贫困大学生做励志演讲。

本报记者陈剑摄“要相信一个人是可以成长的,包括个性、胆量,甚至人格的改变,都可以历练出来。

但是成长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在身上不断聚集那些使你成长的要素。

”11月22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和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报告会上,俞敏洪讲述了自己从他们班少有的农村学生,成长为现在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历程。

近千名来自北航和周边学校的贫困生在学术交流厅内外倾听了演讲。

他坦言,自己在进入北大后,曾有过整整8年的自卑经历。

入学时,他有浓重的南方口音,说话有一半同学都听不懂;英语口语很差,从入学时的A班掉到最差的C班;更不会像电影里那样,追上了全校最漂亮的女生,而是从来都没有勇气追过女生。

但他说,这段自卑经历,恰恰是对自己非常有好处的。

无独有偶,他们C 班出了6个亿万富翁。

“因为经历了自卑,我最后回到了自信状态。

如果回不到自信状态,这辈子我就是一个窝囊废。

”俞敏洪曾告诉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以自己为原型的角色扮演者黄晓明,“你怎么演,都没法把我的气质演出来,你要再过50年,才有可能演出真实的我。

”他觉得,自己的个性要比电影中的人物丰满许多。

“一个人的气质是在成长中累积和营造的,要不断地经历挫折,努力,才能在你的神态、笑容中,看到你对现实的理解、不屈服和大度。

”最重要的不是收获钱,而是收获成长俞敏洪说,自己绝对不是天才,智商甚至比普通人还要低一点。

他的才能完全是靠后天提高的,良好的心态也是逐渐养成的。

“智商一般的人往往也能够做出一些事情,那是因为他坚韧不拔。

一个单词重复三遍、五遍、十遍,你还能记不住吗?最后也就慢慢地背出来了。

”俞敏洪说,正是因为在背单词的过程中有心得,他后来写了许多词汇书,也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而世上许多事情,和背单词是同一个道理。

他建议对现状不满的贫困生,一定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中国的大环境中有很多不足的、令你不满的地方。

但是,你是不是能够生活在阳光下,由你自己决定。

”他说,要保持良好心态,首先要杜绝抱怨,在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的时候,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解决、努力;第二,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三,要一心一意地考虑自己未来的成长。

“成长的意思就是你要多读书,多交朋友,要想办法冲上去,而且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你先去做,最后发现你做的很好,这个岗位自然就是你的,然后你自然就有钱了。

”俞敏洪举例说,年轻人千万不能眼高手低,在衡量工作的好坏时,不能什么都没有做,就先计较钱。

“如果有机会让你来我身边当助理,两年里,你有机会结识的人,获得的资源,积累的经验,相当于获得一个MBA的学位。

最重要的不是收获钱,而是收获成长。

”交友“宁为牛后”,做事“宁为鸡头”俞敏洪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总结说,在与人交往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宁为牛后,不为鸡头”;而做事则要“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跟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跟着牛人走,自然就会变成牛人之一。

”俞敏洪说,在每个时期,他都和最优秀的人做朋友,因此也能一直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

上大学之前,他的交往圈就是农村的一帮小朋友,现在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天天打麻将,连城里都没有去过;考进北大后,朋友圈变成了北大的朋友圈,他就与徐小平、王强、包凡一这帮大学里最优秀的老师同学交上了朋友。

事实证明,优秀的朋友是使自己终身受益的,在王强、徐小平等人回国以后,也给俞敏洪带来了西方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激发了他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从大学开始,俞敏洪便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和同学、朋友聊天儿的时候,他几乎从不插话,只是聆听,给大家倒水添茶。

大学毕业以后,俞敏洪当上了北大的老师,他又发现,北大的其他老师大部分都比自己优秀。

于是,他有了一批有名的思想家老师做朋友,和他们一起交流、教研,收获了很多东西。

如今,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里,重复着一模一样的模式,他依然很少发言。

“我一直认为我在商业模式、创新思想方面是很落伍的人,现在,柳传志、王石、马云他们讲话时,我就听着,他们杯中没有水的时候,我给他们倒点水。

跟他们交往,我能学到气度、眼光、格局。

这些东西对我的事业发展来说,太重要了。

”但他辞职离开北大,也正是因为他在北大一直做着“牛后”,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决心自己开创一番事业。

“如果是‘牛后’,我在北大再牛,也只是北大的一小部分,绝不可能为北大的改革做出任何事情;但我要做的事情再小,只要你是头,就能发挥你的才能。

”和两种人不交朋友“在大学期间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做:用你真诚的姿态,让同学对你的人格认可。

”俞敏洪说,在大学里,他虽然是贫困生,却特别大方:每个月靠22元钱的助学金生活,但总会省下三四元钱用来“讨好”同学,每隔两三个月,都要请同学吃一次饭。

“未来你会和同学发生的关系最多两种,一是你要用别人,二是别人要用你。

”他说,高中同学、大学同学是最能变成自己的合作者的,因为这个阶段的交往不牵扯利益关系,因而这些朋友在将来最容易和你合作。

因此,正是在大学时期,俞敏洪完成了人际关系的积累。

请人吃饭的过程不仅是为了和同学搞好关系,同时,他也在注意观察自己的同学:“我判断同学很简单,如果我请他吃过三顿饭,他没有请我吃过一顿饭,那就是一个小气鬼;如果有水果一个人吃,不分给别人吃的,我绝不和他交朋友。

这样的人,没有钱的时候他会和你很好,一旦有利益可分的时候,他就会跟你抢利益。

”俞敏洪说,一个有豪气的人,一个每次吃饭付钱都很开心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就会为别人考虑和担当。

因而,在新东方,他曾长期用请不请客吃饭这条标准,来暗地里考核自己的员工。

在新东方初创时期,俞敏洪曾揣着两万美元现金,到美国去说服当年的老师同学徐小平、王强、包凡一回国,和自己一起创业。

为什么选中了这几个人?俞敏洪说,正是因为在大学时期,他们展示出了和别的同学不一样的人品和才华。

“而他们愿意和我回来,也是因为我对朋友好,比较大方,所以觉得回来跟着我干,不会吃亏。

”俞敏洪说,自己在大学时期,总是对两种人敬而远之:一是小气的人,二是小人。

“背后使坏、当面笑脸的人,是不能交往的。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90%的人都是好人,跟这90%的好人打交道就行了,所以我身边充满了好人。

好人多了以后,有的时候那些小人或者坏人反而不敢靠近你,因为他知道你的帮手太多了。

”他说,正因为如此,所以自己在生活中一直能够保持阳光灿烂的心态。

大学每年读200本书俞敏洪笑称:“在大学的时候,因为没有女生跟我谈恋爱,我就自己读书,反而慢慢让自己丰富起来。

”不久前,俞敏洪数了数,今年还只读了47本书,他有点急了:工作至今,他一直保持着每年至少60本书的阅读量,家里的每一面墙都做成了书架。

而在大学里,除去教科书,他平均每年都要阅读200本书。

“我当时的目标就是成绩能毕业就行,但是书不能不读。

”“通过阅读、思考和人生历练,才能带来人生的厚度,人生的厚度决定着你未来做事业的高度。

”俞敏洪强调,无论是理工科生还是文科生,千万不要只学习自己的专业,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都是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