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课件PPT课件
《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课件PPT课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 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者:定语后置标志。“知其事”是
“宾客”
的定语。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 帽。 而:表修饰。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而:表承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 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 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复:又。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就:靠近,引申为“登上”。 承接。 顾:回头看。 易水诀别 二、故事的发展,行刺前的准备。 而:表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 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币:礼品。 遗:wèi,赠送。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 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 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诚:果真。 说:通“悦”。 乃:就。 有以:有用 来……的办法。 以:因为。 穷困:处境艰难,走 投无路 长者:品德高尚的人。 愿:希望。 更:改变。
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燕 国的紧邻赵国已被秦国吞灭,秦军大兵压境, 燕国暮 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 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邑万家。 乃:于是,就。 虽:即使。 足下:尊称。 得:能。 微:如果没有。 而:连词, 表转折。 谒 :请,指代行刺 。 亲:形容词做 动词。 购:重金征求。 邑:封地。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 拊(fǔ)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偏袒:露出一只臂膀。 而:表
修饰。
也:表判断。 乃今:如今。
太子闻之(这件事),驰往,伏 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 (ché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既:已经。 函:名作状,用 盒子。 封:封装。
行刺准备:信物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导入新课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 、虚词、 文言句式。背诵易水送别的情节 2能力目标 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 历史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 刺客行为,狭义精神
战 国 策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 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乃遂:于是,就。 之:取消句子独 立性。 深:刻毒。 为:表被 动,被。 奈何:怎么办。 太息:叹息。 于:到。 涕:泪。 顾:只是。 所出: 出来的地方。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录音,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 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2、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3、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正音
王翦(jiǎn) 虏赵王(lǔ) 谒见(yè) 樊於期(wū) 戮没(lù mò) 骨髓(suǐ) 揕其胸(zhèn)偏袒扼腕(tǎn è wàn)拊心(fǔ)
刎(wěn) 盛(chéng) 图穷而匕现(bǐ xiàn)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 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使 工以药淬(cuì)之。以(之)试人,血 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于是:在这时。 以:用。 濡缕:沾湿衣缕。 为装:整理行装 。
准备:武器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 人不敢与(之)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其人 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忤视:正眼看。 为:做,担 任。 其:那。 而: 因而。 配备助手
补充: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樊於期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 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 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zhèn,刺)其胸,然则将军 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可以:可以用来。 何如:怎么样。 “上前” 。 奈何:怎么办。 “来”。 善:好好地。 而:表并列。 然则:这样,那么。 见:表被动,被。 而:表并列。 前:名作动, 以:表目的, 把:抓住。
《战国策》简介
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分十二册,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谋 精于描写”是它的特点。
士的思想言行及其政治活动的史书。“长于叙事,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史学价值,又
有文学价值。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 元前227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 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 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 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 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 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 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 公元前222年灭燕。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 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 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顷之:过了一会儿。 迟:意动,以……为。 以:通 “已”。 请:请 求。 反:通 “返”。 所以:……的原因。 请:请允许我。
淬(cuì)濡缕(rú)变徵(zhǐ) 厚遗(wèi)
惶急(huáng)还柱而走(huán) 卒起不意(cù)
夏无且(jū)被八创(bèi ju) chuāng) 箕踞(jī
刺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 —— ——
整体把握
刺的缘起 刺的准备 廷刺秦王 刺秦失败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尽收:全部占领。 北:名词做 状语,向北。 略: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