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医学技术专业中级资格考试习题解析

核医学技术专业中级资格考试习题解析

核医学技术专业中级资格考试习题解析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核医学的定义是A、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B、研究放射性药物在机体的代谢C、研究核素在治疗中的应用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E、研究核技术在基础医学中的应用参考答案与解析:D 备选答案A、B、C和 E 部分反映了核医学的定义,只有A最全面地描述了核医学的内容。

2.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等其共同原理是A、动态分布原理B、射线能使物质感光的原理C、稀释法原理D、物质转化原理E、示踪技术的原理参考答案与解析:E 示踪技术的原理是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的共同原理,故 E 正确。

3.γ照相机最适宜的γ射线能量为A、40~80keVB、100~250keVC、300~400keVD、364keVE、511keV参考答案与解析:B γ照相机由准直器、NaI(Tl)晶体、光导、光电倍增管矩阵、位置电路、能量电路、显示系统和成像装置等组成。

这些硬件决定了γ照相机最适宜的γ射线能量为100~250keV。

4.显像前必须认真阅读申请单的目的是A、保证剂量准确B、确保检查项目正确C、确保检查安全D、确保结果可靠E、了解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参考答案与解析:B 临床医生对核医学检查可能不了解或不准确,核医学的技师必须认真阅读申请单,确保检查项目正确。

5.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A、判断病灶大小和形态B、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C、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D、提高病灶的分辨率E、帮助病灶的定位参考答案与解析:E 将核医学的代谢或血流影像与CT、MRI的解剖学形态影像进行融合,借以判断病变组织的代谢或血流变化,有助于鉴别病灶的性质,称为"图像融合"。

目前所采用的CT、MRI 设备主要用于帮助病灶的定位。

6.利用电离作用探测射线的基本方法是A、使用能产生荧光的特殊材料B、收集电离作用产生的电子-离子对作为电信号C、预先估计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D、选择适当的断层重建滤波器E、将电离作用产生的电子-离子对逐个编号记录参考答案与解析:B 射线引起物质电离,产生电子-离子对,电子-离子对的数目与吸收的能量和物质种类有关,可以收集这些电子-离子对作为电信号,由于电信号与相应的射线活度、能量、种类有一定关系,故采集和计量这些信号即可得知射线的性质和活度。

7.闪烁探测器中采用的闪烁体密度越高,则探测器的A、价格越高B、探测效率越高C、体积越大D、密封性越好E、运算速度越快参考答案与解析:B 闪烁探测器中采用的闪烁体密度高,对粒子的阻止本领大,探测效率高。

8.体内射线测量仪器通常测量A、α粒子B、β-粒子C、γ光子D、β+粒子E、中子参考答案与解析:C α粒子、β-粒子、β+粒子和中子穿透能力弱,γ光子穿透能力最强,故C正确。

参考答案与解析:C 由于放射性核衰变具有统计分布,因此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对样品进行测量得到的计数值也有同样的统计分布,各次测量值围绕平均值上下涨落,称为统计涨落。

故C正确。

14.一个原子核的核子数等于其A、原子的轨道电子数B、质子数的2倍C、中子数的2倍D、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E、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差参考答案与解析:D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故D正确。

15.在β-衰变中,原子核发射出的粒子有A、中子B、电子C、质子D、光子E、氦核参考答案与解析:B 在β-衰变中不稳定的核发射出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一定的能量。

故B正确。

16.1μCi表示A、每秒3.7×1010次核衰变B、每秒3.7×107次核衰变C、每秒3.7×105次核衰变D、每秒3.7×104次核衰变E、每秒3.7×108次核衰变参考答案与解析:D 活度的旧单位是居里(Ci),1 居里表示1秒内发生3.7×1010次核衰变。

1μCi=10-6Ci=10-3mCi =3.7×104Bq。

故D 正确。

17.放射性核素衰变时,何种规律适用A、数量变化服从指数规律,活度变化服从反比规律B、数量变化服从正比规律,活度变化服从反比规律C、数量和活度变化都服从平方反比规律D、数量和活度变化都服从指数规律E、数量和活度变化都服从正比规律参考答案与解析:D 实验和理论计算均表明,放射性核素的数量及放射性活度的变化服从指数衰变规律。

故D 正确。

18.决定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期的因素是A、粒子的射程B、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C、淋洗时间间隔D、断层重建方式E、测量系统的分辨时间参考答案与解析:B 当放射性核素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其放射性活度在人体器官、组织或全身的减少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核素本身衰变,另一个因素是生物代谢。

故B正确。

19.个人剂量限值,主要针对的人员是A、申请核医学检查的医生B、核医学技术人员C、受检病人D、医学实践志愿者E、病人家属参考答案与解析:B 个人剂量限值是对公众及工作人员个人所受的照射利用剂量限值加以限制。

医疗照射没有个人剂量限值。

受检病人、医学实践志愿者、病人家属和申请核医学检查的医生所受到的照射属于医疗照射。

故B正确。

20.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途径A、皮肤、伤口、消化道、静脉注射、污染衣物B、皮肤、伤口、消化道、静脉注射、呼吸道C、呼吸道为主D、消化道为主E、静脉注射为主参考答案与解析:B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包括经呼吸道、经口、经体表、经伤口和经静脉注射,备选答案B最全。

21.脑梗塞患者在脑灌注显像上,何时才能显示异常影像A、发病即刻B、发病6h后C、发病1 天后D、发病2~3 天后E、发病一周后参考答案与解析:A 熟记各种显像的适应症,是主管技师的基本功。

由于疾病种类和显像原理的不同,脑灌注显像显示异常影像的时间是不同的;脑梗塞患者在脑灌注显像上,发病即刻就能显示异常影像。

故E 正确。

22.体内法标记红细胞的标记率一般为A、20%~40%B、40%~60%C、60%~90%D、90%~95%E、95%~98%参考答案与解析:C 显像的质量控制是主管技师必须要掌握的。

血池显像体内法标记红细胞的标记率一般为60%~90%,可以保证心血池和肝血池的显像质量。

故C正确。

23.在体内法红细胞标记中与还原态99mTc 结合的物质为A、RBC细胞膜B、血浆蛋白C、血红蛋白β链D、多肽E、RNA参考答案与解析:C 还原态锝能够和许多蛋白质和多肽结合。

在红细胞中,大约95% 的还原态99mTc是与血红蛋白的β链结合。

故C正确。

24.在门电路心血池显像中,探头将左右心室分开的最佳角度一般为A、ANTB、LAO 10°~LAO 20°C、LAO 30°~LAO 45°D、RAO 20°~RAO 30°E、LPO 30°~LPO 45°参考答案与解析:C 掌握各种显像体位,也是主管技师的基本功。

除非有心脏转位,探头将左右心室分开的最佳角度一般为LAO 30°~LAO 45°。

故C 正确。

25.在门电路心血池显像中,用ECG 触发采集时一般最少需使用几个电极A、2 个B、3 个C、4 个D、5 个E、6 个参考答案与解析:B 大多数核医学科进行平衡法心血池显像所采用的心电图有5 个电极,原则上至少使用三个电极,用心电图的R波门控程序采集。

故B正确。

26.在门电路心血池显像中,常规采集多少个心动周期后终止A、100~200 个B、300~500 个C、600~800 个D、1000~1200 个E、1200~1500 个参考答案与解析:B 掌握各种显像条件,也是主管技师的基本功。

一般选用帧式采集法连续采集300~500 个心动周期,达到预定总计数停止;或采用预置计数法,达到5000K后停止。

故B 正确。

27.201Tl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注射药物后何时开始早期显像A、5~10minB、15~20minC、25~30minD、35~40minE、40min以上参考答案与解析:A201Tl 在心肌内的分布可分为初期分布与再分布。

初期分布是指静脉注射201Tl 5min 后,心肌的摄取量达到高峰,故合适的显像时间是静脉注射后5~10min。

故A正确。

28.99mTc-MIBI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常规开始采集图像的时间为注药后A、0.5~1hB、1~2hC、2~3hD、3~4hE、4~5h参考答案与解析:B 注射后,99mTc-MIBI迅速被心肌摄取,注射药物后约1~2h,心肌的摄取量达到高峰,故合适的显像时间是1~2h。

故B正确。

29.心血池显像时,注射显像剂前30min口服的药物是A、氯化亚锡B、苯巴比妥C、过氯酸钾D、卢戈氏液E、枸橼酸盐参考答案与解析:C 掌握各种显像的病人准备,也是主管技师的基本功。

受检者在检查前口服过氯酸钾400mg,可避免游离并被胃和软组织摄取的99mTcO4-对显像的影响。

故C正确。

30.18F-FDG 心肌显像受哪种物质影响最大A、血FT3水平B、血钾浓度C、血葡萄糖水平D、血钙浓度E、血TSH 水平参考答案与解析:C 正常情况下,脂肪酸、葡萄糖均是心肌代谢的主要底物。

由于心肌细胞可根据血浆中底物浓度不同而利用不同的能源物质。

故C 正确。

31.放射性核素肝胶体显像病人准备包括A、清洁口腔B、无需任何特殊准备C、空腹过夜D、隔夜灌肠E、术前饮水参考答案与解析:B 放射性胶体显像,根据显像目的不同,病人准备则不同。

99mTc标记硫胶体消化道出血显像,显像前口服过氯酸钾可减少胃粘膜摄取和分泌99mTcO4-,以防干扰;放射性核素肝胶体显像,无需任何特殊准备。

故C正确。

32.哪项描述肾静态显像原理是不正确的A、肾静态显像的显像剂为99mTc(III)-二羟丁二酸B、DMSA 主要聚集在肾皮质,注药后10min肾摄取达高峰C、在1h肾摄取血中DMSA的4%~8%,其中50%固定在肾皮质D、静脉注射1h后,12%DMSA滞留于肾皮质内并保留较长时间,30%~45%已随尿排出体外E、注药后3~4h进行显像,以避免显像剂中排泄快的哪一部分在肾盏肾盂和集合管内的放射性对皮质显影的干扰参考答案与解析:E DMSA 主要聚集在肾皮质,注药后10min 肾摄取达高峰,在1h 肾摄取血中的DMSA 4%~8%,其中50%固定在肾皮质。

静脉注射后1h它们有一部分(12%)滞留于肾皮质内并保留较长时间,其余部分(30%~45%)已随尿排出体外,因此需注药后1~2h 进行显像,以避免显像剂中排泄快的那部分在肾盏肾盂和集合管内的放射性对皮质显影的干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