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凤头豹尾和猪肚

作文凤头豹尾和猪肚


杨万里写过“映日荷花别样红”的 六月西湖,苏轼写过“湖光潋滟,山色 空蒙”的雨中西湖,可是他们也许不知 道雪中的西湖更有特殊的魅力。
《雪中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年暑假, 我终于来到了这座美丽的城市——杭州。 《西湖览胜》
三、巧用修辞 展示风采
开篇使用修辞,以引起读者对所 要面对的事物或观点的兴趣,使文章 发端新颖,极富吸引力。
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 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 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我梦想,来到了繁茂的松林里,在皎洁的月光下, 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五、设问置疑,制造悬念。
以直接提问或设置悬疑开启下文, 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吸引读者急切地 读下去。
【精彩范例】
信任是架设在心灵上的桥梁,是心灵沟通的纽 带,是震荡情感之波的琴弦。
《架设心灵的桥梁》
一本好书,会将你引向艺术的殿堂。 一本坏书,会将你引向黑暗的深渊。
《书之魅力 》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 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 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 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成长的脚印》 在与老师的那么多次合作中,我总
觉得这次合作最难忘,最成功,最真 挚……它冲破了师生之间的隔膜,逾越 了师生之间的代沟,达到了师生间相信 相依,亲密无间的境界。 《合作》
二、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法
点明题旨要水到渠成。“因为 有了这样的事,自然有了这样的 理。”这样才不给人突兀之感。点 明题旨还要少讲空话、俗话、套话。
(设问法)
又一次徘徊在秋季的苍凉小路上,
纷纷落叶从眼前飘然跌落,一点点化 为泥土,悄悄地融入了大地。五年前 那一次考试又浮现在眼前……
(创设情境法)
作业:
任选两个作文题,拟一个有特色和新意的开头:
《心愿》 《生活告诉我》 《可爱的家乡》
《真没想到》 《我的欢乐》 《难忘的时刻》
有了精彩的开头,更需要完美的结尾。 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 说结尾要干脆有力。中国古人洪迈在 《容斋随笔》里讲“一篇之妙,在乎落 句”这“落句”怎么个落法,颇有一番 研究。
窗外,朦胧的月光照在那棵老树
上,仿佛磨去了老树干上的创痕和岁
月留下的沧桑。面对此情景,我的思
绪又飘向了远方……
《思念》
这是一个小小的山村,小小的山,小小的 河,小小的房子,还有村前村后多得数不清的 桃树。
《桃红又是一年春》
心里有些怅然,也有些不安,我提 着简单的行李走在去研究室的小石径 上。周围“嗒嗒”的木屐声,敲打着 我那颗坚定而又漂泊的心。
《门》
本文开篇,作者连续用了8个结构相同、含义隽永 的句子,从不同角度赋予了“门”独特的寓意,既揭示了 “门”的丰富意蕴,又形成了一种层层递进、不可遏止 的雄浑气势,自然引出了下文“推开人生之门”的主题。
四、创设情镜,引人入胜
开头通过描绘环境、抒写感情来渲 染气氛、设定情境,可为全文定下感情 的基调,为全文创设出一种情境美。
八、托物起兴,暗渡陈仓
曾见过一篇优美的习作,题为《关爱永远》,开头给我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作伴; 春花绽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在鸣唱,蟋蟀为它伴 奏……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爱的故事。
文中,作者从自然现象入手,托物起兴,铺叙了自然界中 许多事物之间都充满了浓浓的“关爱”,并且运用拟人手法,使 这些事物具有人情味。接下来不用看就知道,肯定要过渡到 “人与人之间也应存在关爱”的相关主题,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着简单和不简单, 问题是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朋 友,你说呢?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提出了“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 不简单”的重大命题,引发了读者深沉的思考,启示 着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作者 尽管没有明说,但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四、自然顺畅、以情(景)动人法
缘,让我与你相识在桂花烂漫的九月;梦,又让我与你分别 在烈日吐炎的六月。朋友,在与你相处的四个春去秋来的日 子里,友情让我加倍珍惜。是你让我惨淡的日子也变得精彩, 是你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丽,是你让我骄傲的心得以让谦虚 驾驭。一切的一切,让我追寻与你共同走过的脚印。 ——题 记
在这篇文章中,考生别具匠心地在正文前面设置了一个题记, 既渲染了浓浓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同时又含 蓄地交代了“我要说声谢谢你”的原因,巧妙地诠释了文题。 而且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七、言彼意此,曲径通幽
如中考满分作文《美丽人生》的开头: 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杯 酒,有的人信号把人生比作一团麻。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
在铺陈了他人对人生的种种理解后,小作者话锋一转,亮出了 自己的观点:“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由此进入文章的主体 部分,可谓言此意彼,欲擒故纵,曲径通幽,韵味悠长。
抒情式的结尾和景物描写式的结 尾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自然结尾能 让人回味无穷。
旁边,满头银发的奶奶,静静地站 在那儿,看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满脸 的皱纹,在夕阳的渲染下,像一朵盛开 的山菊花。看,她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什 么?是慈祥,哦,更是幸福。
《眼睛里的笑》
每每抚摸这拐杖,我就想,老人步 履蹒跚需要拐杖的扶持。在人生路上刚 起步的孩子,又何尝不需要拐杖的扶持 呢?爷爷,您不就是我人生的拐杖吗?
这就是我,充满幻想的我,充满希 望的我。
《这就是我》
梅,坚强的树。梅,充满勇气的树。 梅,属于冬天的树。
《梅花赞》
生活告诉了我:回忆是有毒的,无 论过去多么辉煌,或者多么暗淡,它都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味地回忆过去, 会让我们的神经变得脆弱;只有把握现 在的每一瞬间,满怀着信心和希望,才 能争取和抓住每一次成功的机会。
《一件伤心的往事》
今生今世,也许不能成为空谷幽兰, 傲世独立;也许亦不能成为娇艳的玫瑰, 受尽恩宠;但是我可以做一棵向日葵, 在蓝天下,一步步向太阳看齐。
跟着太阳走,一生都不会错。
《我是一棵向日葵》
我知道:世上本没有恨,只是心中 的委屈多了,也便产生了恨。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中总有一种 委屈感,只是这种委屈绐终没有升华成 恨。也许正是这种委屈,造就了我坚强 的性格,使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能 坦然面对各种挫折。
“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 后,愿把他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朝·谢榛《四溟诗话》
常见结尾误区:
结尾以空洞的口号或表决心结尾,看 上去慷慨激昂,其实苍白无力。
结尾时说一些与内容无关的话,费 力不讨好,有偏题的感觉。
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结尾时草草 收兵,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
3、老师高兴地拿着一张证书给我,此时 我知道我成功了。老师给我竖起了大 拇指。我拿着证书,欣喜地流下高兴 的泪水,我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4、时间老人牵着我的手带着我走过了十五 个春夏秋冬,蓦然回首,成长的路上已留 下了我一串串由小变大的脚印。 《成长的脚印》
二、引用法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歌词 或俗语、谚语、典故等,可以达到吸引 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小结:
1、开门见山法、直接点题 2、引用法 3、巧用修辞 展示风采 4、创设情镜,引人入胜 5、设问置疑,制造悬念 6、设计题记,新人耳目 7、言彼意此,曲径通幽 8、托物起兴,暗渡陈仓
练习:
在你的学习生涯中,经历了 许多考试,总有一次让你特别难 忘,请以《难忘那一次考试》为 题,写一个记叙文的开头。
《把爱心带给他人》
生活总是这样,有时前进,有时 后退,但是时间永远是向前的,给别人 一个重新认识你的机会,给自己一个认 识更广阔世界的机会,有什么不好?
雪地上留下老人歪歪斜斜的脚印, 像一个偌大的问号在风中叹息……
一、照应开头、点明题旨的首尾呼应法
“开头点题,主体叙事,结尾呼应 开头”,这是应试作文最基本的结构。 不过,照应开头也要讲究方法,它不 应是开头的简单重复,而应是主旨的 深化,情感的升华。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我真想对那蓝 天、对那白云,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呼喊: “我真快乐——”因为,我生活在这样 一个时时充满着快乐的集体里。
《快乐在我们的集体里》
时间老人在我耳畔悄声说道:“你 已长大了!”我惊诧不已,是吗?我已 长大了吗?是啊,我正由年少的无知幼 稚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未来。成长的道 路上留下了我一串串由小变大的脚印。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海底世界》
一阵熟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是妈妈 回来了。我和弟弟兴冲冲地迎了上去。怎 么啦,妈妈一反往常,理也不理我们俩。 愁云满脸,默默地放下提包就直往卧室走 去。
——《妈妈变啦》
六、设计题记,新人耳目
如有篇中考满分作文《朋友,我要说声谢谢你》,它的 开头是这样的:
她离开了那,消失在灿烂的阳光里。 《面试》
我呆呆地望着万方,止不住流下了眼 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 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 光彩的事啊!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羚羊木雕》
有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简单与不简单》,在 列举了种种“简单与不简单”的现象、分析了 “简单与不简单”的辩证关系之后,文章结尾 时,作者写道:
结尾原则:
严谨 和谐
自然 统一
优秀作文结尾赏析:
生活像甜蜜蜜的果汁,沁人心脾;生活像酸溜溜的话梅, 令人生津;生活又像淡淡的绿茶,让人回味。生活的味道多种 多样,只要你细细的品,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
《多味生活》
有人说,太阳无语,却带来温暖;大地无语,却显示广 博;海洋无语,却孕育生命。我要说,爱心无语,却造福人间。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 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每一个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