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提取液精制中的应用

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提取液精制中的应用

・43・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提取液精制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100013 龚慕辛贾春伶内容摘要在对比传统的中药水提醇沉精制法与吸附澄清精制法各自特点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近几年几种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提取精制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提醇沉精制法吸附澄清精制法101果汁澄清剂壳聚糖ZTC 1+1天然澄清剂一、中药水提醇沉精制法与吸附澄清精制法的比较11中药水提醇沉精制法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 经常需要对药物的提取液进行精制, 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杂质、保留药材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 减少服用量。

目前在中药颗粒剂、口服液、注射剂等多种剂型的制备工艺中广泛使用的精制方法是水提醇沉精制法, 、淀粉、粘液质、油脂、、(1 :甙元、香豆素、内酯等在水溶液中含量很低的物质以及对免疫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多糖易被除去[1]。

另外, 沉淀的吸附和包裹等作用也会使小分子的有效物质丢失[2]。

(2 微量元素的损失:微量元素是中药有效成分之一, 在水溶液中以不同类型的络合物状态存在。

醇沉过程中因络合条件的改变, 极易导致微量元素损失[3]。

(3 对中药疗效的影响: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 加之醇沉后乙醇回收不易完全, 对制剂4]的疗效也会产生影响[2、, 常见精制后所得的制剂的疗效不及原来不采取精制工艺的制剂。

(4 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水提液经乙醇处理时, 除去了大量高分子化合物, 使水提液本身的自然胶体稳定体系被破坏, 结果醇沉后的药液在贮存中常见易沉淀、粘壁等现象[5]。

(5 对后期工艺的影响:对醇沉后的药液进行浓缩不易, 所得干燥物粘度大, 易吸潮, 给后期工艺操作带来不便[4]。

另外, 此法还有耗醇量大、成本高、工艺流程长、对设备及生产条件要求高的缺点[2]。

可见水提醇沉法尽管精制后得到了澄清液, 但由于上述因素影响了疗效及制剂稳定性, 给制备带来了困难, 所以寻求新技术来代替水提醇沉法已势在必行。

近年来, 提取液精制的新技术不断发展, 。

21, , 达到精制。

其:只除去水提液中较大、具有斯托克沉淀趋势的悬浮颗粒, 而保留了高分子物质、多糖等天然亲水胶体[4]。

吸附澄清法有四大特点:①有效:该工艺不减少溶液中可溶性总固体物, 能有效地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 保证制剂的疗效。

②方便:采用该工艺不要任何特殊设备, 只需向药液中加入吸附澄清剂予以处理即可。

工期短, 全部澄清过程最多只需6h 即可完成。

③成本低:吸附澄清剂成本低廉。

④稳定性好:由于保留了高分子物质、多糖等天然亲水胶体, 使之对疏水胶体起到保护作用, 提高了制剂稳定性[4]。

处理过的药液室温储存近两年, 仍无明显的沉淀产生[5]。

以下重点介绍三种来源于天然产物、利用吸附原理澄清药液, 近几年用于中药精制工艺的天然吸附澄清剂。

二、三种天然吸附澄清剂11壳聚糖壳聚糖是节肢动物虾蟹壳经稀酸处理后得到的物质, 属天然阳离子絮凝剂, 无毒无味, 可生物降解, 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其分子结构与纤维素相似, 当溶解于稀酸溶液中时, 溶液中的氢离子即与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相结合形成带正电荷的分子, 此分子可以与药液中带负电荷的纤维素单宁、粘液质等杂质以及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 形成沉淀而被・44・除去, 达到澄清的目的[6]。

一般壳聚糖的加入量为浸膏的3/万(即30ppm , 作用温度为40~[7]50℃。

张彤等人, 从化学成分入手, 选择主要含有机酸、生物碱、黄酮、多糖等成分的80味中药(涉及不同的药用部位 , 考察壳聚糖对不同质地的药材澄清效果及不同成分的影响。

对其中部分单味药材精制后的所得物进行TLC (薄层层析鉴别和含量测定, 并将其与水提醇沉法比较, 得出结论:壳聚糖澄清剂用于单味中药水煎液的精制能有效地保留成分, 与醇沉法比, 能明显提高多糖和有机酸的含量, 但并不是对所有成分都适用[8]。

另有文献报道, 壳聚糖对紫菀石油醚提取液中的某些成分、大青叶中靛玉红等脂溶性成分的提出有影响[9]。

含淀粉较多的中成药不宜用壳聚糖作澄清剂, 否则会引起澄明度不合格[10]人为了研究其口服安全性, :壳聚糖毒副安全[11], , , , 产品稳定性好, 无毒副作用[12]。

21101果汁澄清剂101果汁澄清剂是一种新型的食用果汁澄清剂(主要成分是变性淀粉 [13], 来源于食用级原料, 为水溶性胶状物质[14]。

其澄清原理是通过吸附与聚凝双重作用, 使得药液中大分子杂质快速聚凝沉淀, 上清液与渣滓分离, 从而达到澄清的目的。

由于其本身可随沉淀物一同沉降而被弃去, 故不会在药液中引入新的物质[15]。

因其属于水溶性胶状物质, 故在水中分散的速度较慢, 一般应先配成5%水溶液使用。

中药提取液添加量一般为2%~20%[14]。

袁明德用101果汁澄清剂对中药复方提取液进行处理, 发现药液中的混悬杂质基本能被除去, 能使口服液的内在质量及外观澄明度等达到质量标准。

通过对沉淀后该药液主要有效成分的TLC (薄层层析鉴定和含量测定, 证明其不吸附该药液的主要有效成分[16]。

有人将玉屏风口服液分别采用水提醇沉法和101果汁澄清剂法进行精制, 测定其有效成分黄芪甲甙、多糖、总氨基酸及总固体物的含量, 发现水提醇沉法处理后上述有效成分分别是101果汁澄清剂法处理后的88%、18. 8%、82. 3%、68. 8%[13], 可见后者优于前者。

也有实验证实,101果汁澄清剂可完整地保留药液原有效成分及口味, 可将中药药液中的混悬的杂质基本沉淀完全。

101果汁澄清剂的成分均为食用级原料, 经毒性实验证明安全无毒[17]。

尚未见到其使用局限性的报道。

31ZTC1+1天然澄清剂ZTC1+1天然澄清剂是一种新型的食品添加剂, 由A 、B 两组分组成。

其澄清原理是第一组分加入后, 在不同的可溶性大分子之间“架桥”连接使分子迅速增大。

第二组分在第一组分所形成的复合物的基础上再“架桥”, 。

, , [18], 从指标成分、工艺, 结果表明其可较好保留有效指标成分, 完全可替代水提醇沉法。

但应注意, 制备中草药注射剂时最好配合乙醇沉淀工艺, 两者互补效果更佳[19]。

段晓颖等报道, 用澄清法制得的清热口服液的有效率达93. 3%, 高于乙醇法的86. 7%, 并且发现配合高速离心机与p H 调整法, 比单用澄清剂处理的样品澄清度高[16]。

有人通过实验发现,ZTC1+1澄清剂A ,B 两组分的加入顺序及使用时的温度对口服液澄明度影响较大[20]。

ZTC1+1天然澄清剂属于食品添加剂, 安全无毒, 是人工合成絮凝剂的理想代用品, 且澄清速度快, 保留成分更多, 在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及增强制剂的稳定性方面优于水提醇沉法[19]。

使用局限性尚无报道。

41三种天然澄清剂的比较目前, 中药精制中采用的三种天然澄清剂虽均利用吸附澄清的原理起作用, 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与适用对象。

从组成看, 壳聚糖澄清剂是单一成分;101果汁澄清剂是复合成分, 包括助剂, 澄清剂两部分; ZTC1+1天然澄清剂是复合成分, 包括A ,B 两组分。

从澄清效果看, 三种天然澄清剂的澄清效果并不一样, 处理含淀粉较多的药液、制备对澄明度要求高的药剂如注射剂、口服液时, 壳聚糖、ZTC1+1天然澄清剂最好配・45・(4 :46.2. 许小军, 冯洪江. 提高中药口服液澄明度的工艺进展. 时珍合其他精制方法才能达到要求。

从对有效成分的影响看, 壳聚糖、101果汁澄清剂对中药某些成分有影响。

王曙东等用水提醇沉法、壳聚糖、101果汁澄清剂、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麻黄水提液, 应用HPLC (高效液相层析测定处理后的麻黄碱、伪麻黄碱的含量, 结果表明:壳聚糖法对二者的含量基本无影响, 与醇沉法相当。

101果汁澄清剂、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后的样品含量略低于壳聚糖处理的样品[21]。

李汉保以处理后芍药甙得量为指标比较三种方法, 也得出同样结论[22]。

说明尽管天然吸附澄清剂具备前文所述的种种优点, 为大生产提供了便利,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但在具体应用时, 还应考虑其对某些有效成分提出量的影响, 不宜盲目使用到所有品种上。

从用量上看, 谢虞升指出壳聚糖和101果汁澄清剂在药液中含量以10%较宜, 用量小, , 适合生产上大量使用; , 下, , [23]。

三、综上所述, 天然吸附澄清剂在保留药液中的高分子物质、多糖及可溶性固体物方面优于传统的水提醇沉法, 具有有效、简便、成本低、增强稳定性的优点, 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但其澄清效果还有待加强。

天然吸附澄清剂在中药精制中的使用也不应盲目, 因为中药配方各异, 成分复杂, 不同的澄清剂具有不同特点, 对不同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也不同, 其用量用法对其作用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应有针对性地对某一药物、某一品种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使用种类、剂量、方法, 并以药效学指标确定其对疗效的影响, 使其应用有科学依据, 以达到最佳效果。

相信, 更多种类、类型澄清剂的研制, 越来越多澄清剂用于中药提取液精制的实验研究, 将为其在今后广泛推广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国药研究,1997,8(4 :363.3. 刘砚, 颜锋, 周翎. 八珍方不同制剂微量元素的测定和对比研究. 中成药,1991,13(3 :24. 范碧亭主编. 中药药剂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08.5. 杜成安, 严襄陵, 方剑文. 吸附澄清法在中药水提液澄清中的应用研究. 中成药,1993,15(11 :2.6. 陈新华, 罗竹存, 谢建东. 壳聚糖用于除去药酒沉淀与细菌.中草药,1992,23(12 :632.7. 黄兰珍, 张嘉珍, 苏美凤. 中成药口服液制剂澄清与过滤的工艺研究. 中成药,1993,15(11 :6.8. 张彤, 徐莲英, 陶建生. 壳聚糖用于部分单味中药浸提液澄清效果的研究. 中草药,1999,30(10 :744.9. 张彤, 徐莲英, 李海燕, . ,1998(10. , , , . . ,1999,10(7 :11. , 浦锦宝. 壳聚糖安全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00,19(1 :25.12. 倪健, 任天池. 甲壳质用于中药提取液的澄清. 中草药, 1995:26(12 :637.13. 吕武清, 郑海华, 葛新, 等. 101果汁澄清剂用于玉屏风口服液澄清的工艺探讨. 中成药,1996,18(7 :1.14. 唐清华, 王曙东, 周昕, 等. 吸附澄清剂在中药药液澄清中的应用近况. 中成药,1997,19(6 :38.15. 王荭晖. 101澄清剂及助剂对助脑液澄清工艺的比较试验. 基层中药杂志,1999,13(1 :32.16. 袁明德, 梁风, 彭玉, 等. 使用101澄清剂于一个复方中药提取液的实验研究. 中成药,1997,19(2 :4.17. 郭美雅, 郭丽纯, 吴永琴, 等. 101果汁澄清剂应用于药液的澄清. 中成药,1995;17(1 :8.18. 段晓颖, 王又红, 潘白. ZTC1+1天然澄清剂与乙醇用于清热口服液除杂的对比研究. 中草药,1999,30(5 :346.19. 卞益民, 徐晓梅, 赖水招. Ⅳ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中草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中草药,1998,29(8 :523.20. 贺蕊, 刘葆琴, 钟红铃. ZTC1+1澄清法与水醇法制备荆防口服液的比较研究. 中草药,1998,29(11 :734.21. 王曙东, 宋炳生, 陶建生. 不同澄清剂对麻黄溶液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中成药,1999,21(5 :220.22. 李汉保,谢虞生, 李岩. 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口服液澄清过程中对芍药甙的含量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0 :612. 23. 谢虞生, 李汉保, 宋炳生. 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复方煎剂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药房,1998,9(1 :14.(收稿日期:2001-10-201. 彭平建. 水醇法应用的若干问题. 基层中药杂志,1998,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