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讲 鸦片战争

试讲 鸦片战争

试讲鸦片战争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史实、《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内容及影响。

2.理解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失败原因及造成的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主要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概况、归纳、进行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

2.反思鸦片战争的失败,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中国必然失败的原因、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齐读49页单元简介内容,找同学概况本单元线索。

1.外国侵略者的侵华史。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史。

3.中国人民对救国之路的探索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外国侵华史的第一部分,《鸦片战争》新课讲解:一、背景1.中英战前基本情况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乾隆皇帝给英女王的回信,以及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两年后仍不知英国在哪儿的内容。

思考道光帝时期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

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对比(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填出表格英国-----正当贸易-----逆差------走私鸦片---------鸦片的危害中国 ----正当贸易------顺差--------------------------虎门销烟2.虎门销烟1.时间:1836年6月2.经过:湖广总督林则徐上书禁烟(弛禁派、严禁派)3.结果: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过渡)请同学们思考:有人说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说法是否正确?结合课文引言部分,播放多媒体显示英国在亚洲殖民地情况分析,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

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的是:开拓市场和掠夺原材料产地。

(主要是商品输出)总结:所以虎门销烟只是一个导火索,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一个借口。

二、鸦片战争1.时间:1840年6月2.经过:广东----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ppt 战争示意图)镇江保卫战、广东三元里人民抗战3.结果:失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学生活动)讨论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4.《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五处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协定关税。

讲述:结合课文52页历史纵横部分,分析这些条约破坏了中国哪些主权?割香港岛——领土主权开放口岸——领海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5.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概念解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

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过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放口岸,理论上英国英国满意了。

但实际情况是?多媒体展示(1844年——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

英国的商品输出并没有达到英国预期的目标,英国政府以为原因在于开放口岸太少,要求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

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年经过:结果:中国又败,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天津条约》内容: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3.赔偿英法巨额赔款,4.允许外国人道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

5.外国军舰和上传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1860年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内容: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坿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利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五、板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过程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战火再燃1、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经过3、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4、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六、课后小结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发生了,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中国的爱国军民在不断进行着英勇的抗争,中国历史也已经掀开谋求社会进步的不懈探索。

学习这课后,我们要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精神,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七、课后作业:本课测评八、教学反思:你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

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

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基本知识点(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第十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引言概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加紧对亚洲进行殖民侵略的史实。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其获得了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更雄厚的经济基础。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推动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随着其生产力水平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经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

拥有广袤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能忽略的目标。

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历次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虎门销烟”一目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需要从战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思考。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既处在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到顶峰,经济上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处于后人所说的“虚假繁荣”状态,阶级矛盾激化。

更为严峻的是,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不能以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

与此同时,世界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

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

而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外来的商品经济有天然的抵抗力。

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英国倾销其工产品的梦想破灭,长期以来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

一些不法英商遂转而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以求减少中英正常贸易中的逆差所带给英国的损失。

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

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导火索,诉诸武力。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罢了。

“鸦片战争”一目主要叙述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其重点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各项条款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应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而中国社会因此发生的巨变主要体现在社会性质的转变上。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两个问题。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认定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因为:政治上,由于受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已不再完整,但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从未被列强灭亡;经济上,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中产生了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并登上近代历史舞台后,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