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的田野作业•一、准备工作•二、调查方法•三、整理资料一、准备工作•1、案头准备•2、选点•3、物质准备1、案头准备•(1)阅读文献•(2)田野作业选题•(3)形成假设•(4)撰写论证计划•(5)编制日程表1、案头准备•(1)阅读文献–民族志档案资料•历代民族志、民俗志,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地方文献书目•地方志、历代笔记等•《新疆图志》–考虑调查方向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197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文艺家协会陆续发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
•首批启动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规划共300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450册,约5亿字。
1、案头准备•(2)田野作业选题–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1、案头准备•(3)形成假设–可进一步更改1、案头准备•(4)撰写论证计划–选题题目–内容–价值–研究基础1、案头准备•(5)编制日程表–出发时间、集结地点、旅行方式、进入方式–食宿安排–调查分工–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2、选点•在原调查地开辟新点•回访选点•通过阅读文献选点•通过实地考察选点•根据对象要求选点•根据课题随意选点3、物质准备•经费、票证、•资料(地图、计划、日程表、相关文献资料等)•书写工具(红蓝笔等)•技术设备(拍摄、录音、录像)•食宿用品•礼品•通讯设备•办公设备3、物质准备•红头文件•盖章介绍信•联系人•见面礼•办一件对方认为重要的事•跟领导打招呼•秘密认同•恢复旧关系•勿犯旧错误二、调查方法•1、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2、参与观察•3、现场访谈•4、绘图与照相•5、转写技术(括号)•6、答谢原则–不当审讯者、支配者、监视者和旁观者三、整理资料•1、建立档案–鉴别、保管、保存、传播•2、编辑资料集•3、电子典藏与属性描述–属性描述•民俗文物属性•民俗文字属性•民俗文化属性二、基本知识点(一)民俗的基本含义1、“民俗”概念的几种理解(1)钟敬文的定义,分别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从民俗内部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2)中国古代对“民俗”的解释。
(3)外国对“民俗”的定义:文化遗留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2、民俗的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3、民俗的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从民俗的依存关系、民俗创造的集体性、民俗流传过程中的充实、演变和发展来加以分析。
(2)民俗的民族性(3)民俗的阶级、阶层性(4)民俗的历史性(5)民俗的地域性(6)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7)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8)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主要有五种社会功能:教化、规范、维系、调节、审美(二)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1、民俗的构成要素构成民俗的要素有民俗质、民俗素、民俗链、民俗系列、民俗系统等,具有层次性,并存在递进关系。
(1)民俗质,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2)民俗素,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3)民俗链,构成一连串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4)民俗系列,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形成同一民俗系列(5)民俗系统,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相关性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2、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1)俗民的定义:民俗社会中的成员,既可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看以其文化代表特色。
(2)群体的定义:指两人以上、不论以何种关系与方式组合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
(3)习俗惯制——民俗的“约定俗成”(4)习俗规则——习惯体系的规范3、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1)民俗养成与人生相伴而行,处于“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状态(2)民俗的传承是通过“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即教化得以实现。
(三)民俗的调查与研究1、民俗调查的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五个“W”、“参与观察法”(2)文献学方法2、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民俗学流派。
(1)中外民俗研究简况(2)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3、民俗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等与民俗学的关系来加以说明。
三、学习目标(一)民俗的基本含义识记:民俗的概念、分类。
领会:民俗的特征、社会功能。
具体要求:1、能正确表述民俗的概念、民俗的分类;2、能完整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功能。
(二)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识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俗民与群体的概念;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
领会: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
具体要求:1、能准确表述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2、能完整简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民俗的调查与研究识记:民俗调查方法;民俗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领会: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具体要求:1、能完整表述民俗调查的方法及民心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
2、能叙述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
人生仪礼民俗一、学习要求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中所举行的仪式,为学习和运用其中一些礼仪民俗为服务奠定基础。
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求子、孕期、诞生习俗;中外婚姻仪礼习俗;中外丧葬习俗。
理解: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二、基本知识点(一)人生仪礼概论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中国汉族的“红白喜事”。
1、求子、孕期、诞生习俗。
2、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三)婚姻仪礼民俗1、婚姻仪礼民俗的概述。
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
2、中外婚姻仪礼习俗。
(四)寿辰、丧葬仪礼1、汉族习俗“做寿”。
2、中外葬礼类型。
3、中外丧葬习俗。
三、学习目标(一)人生仪礼概论识记:人生仪礼的概念;人生仪礼的四个类型;“红白喜事”的含义。
具体要求:1、能准确表述人生仪礼的概念、“红白喜事”的含义。
2、能简述人生仪礼的四个类型。
(二)诞生仪礼和成年仪礼识记:求子仪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满月”习俗。
领会:成年礼的意义;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具体要求:1、能表述求子仪式的三种主要类型。
2、能正确表述成年礼的意义。
3、能简述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三)婚姻仪礼民俗识记:婚姻的概念;婚姻的不同形态。
领会:婚姻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过程。
熟悉:中外婚姻习俗。
具体要求:1、能准确表述婚姻的概念。
2、能知晓婚姻的不同形态。
3、能简述婚姻的发展阶段。
4、能掌握并运用婚姻理论来分析中外婚姻习俗。
(四)寿辰、丧葬仪礼识记:汉族习俗“做寿”;丧葬习俗的含义;葬礼的类型。
熟悉:中外丧葬习俗。
具体要求:1、能表述丧葬习俗的含义。
2、能简述葬礼的类型。
第七章岁时节日民俗一、学习要求本章介绍了岁时节日及其民俗的一般概况,讲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节日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
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外国节日民俗。
理解: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节日的性质与类型。
二、基本知识点(一)岁时节日的概况1、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2、节日的性质与类型(二)中外各国节日习俗1、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2、外国节日民俗三、学习目标(一)岁时节日的概况识记:岁时节日;节日的五种类型。
领会: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汉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与民俗特点。
具体要求:1、能表述岁时节日的含义。
2、能简述节日的五种类型。
3、能完整的简述汉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与民俗特点。
(二)中外各国节日习俗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少数民族的节庆习俗;外国的节庆习俗。
具体要求:能够掌握并在实际中遵守中外各国节日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