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业报论”“三世轮回论”是科学不是迷信——细读董群《佛教轮回观的道德形上学意义》轮回论是佛教道德形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生命不是一期生死,而是循环无穷,轮回的直接原因在于业,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无明,在业报的基础上,生命在三世的时间中从过去走向将来,又在六道的不同生命类型中升沉,灵魂或我是轮回的主体,对此轮回主体,佛教则有不同的看法。
轮回表示了人生的不完善状态,被视为苦的表现,超越轮回而解脱成佛则是佛教伦理追求的目标。
在佛教伦理的体系中,轮回具有警世和希望的意义,佛教基于人们欣上厌下的心理,以三恶道之苦警示人们如何避免落入其中,以三善道告诉人们趋向善的方法,以超越六道的四圣道向人们提供更高的追求目标。
基于轮回的佛教伦理学,既是现世的伦理学,也是希望的伦理学。
一、道德因果律之业报佛教的轮回论首先是通过业报论来说明的,是业报的具体体现。
在业感缘起的理论中,佛教认为,世间包括身和境在内的一切现象都是由有情众生造业之力招感的结果。
业是根本的原因,业的作用律被称为佛教伦理学中的自然律。
业(梵karman)虽然不是佛教的专有概念(因为印度古代思想中广泛使用这一概念),但在佛教中是一个基础性概念,可以说是佛教伦理中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一般意义的理解就是指有情众生的行为,“造作名业。
造作是行为的表现。
”业基本分为二类,“一者思业,二思已业。
”两者的差别表现,“谓前加行起思惟思,我当应为如是如是所应作事名为思业。
既思惟已起作事思,随前所思作所作事,动身发语名思已业。
”思业为心中所起思惟,或称意业,指思量,思虑量度,相当于意志,实际上是自由意志的活动,思已业是意的作用之业,思惟之后体现于语言和外在的行为。
因此一般区分业为身、口、意三业,身体的造作、语言的造作和意的造作。
从动机和效果的角度看,三业实际上可以说是动机论和效果论兼具,佛教伦理最更强调动机论基础上的动机和效果一致。
业的价值性差别,区分为善业、恶业(不善业)和无记业。
无记是佛教特有的概念,价值中立,不记为善,也不能记为恶。
一般的伦理学只涉及善与恶,甚至非善即恶,而人们大量的行为却是不可以区别为善与恶的,佛教称之为无记业,记有判断、断定之意。
业的价值体现又有可以上、中、下三品的程度不同,其划分又有主客观的不同标准,以恶业三品为例,从恶业的主体标准来看,发心猛烈,下很大的决心做恶事的,是上品恶,发心一般,决心平平的,是下品的恶,而处于两者之间的,是中品的恶。
从恶业的客体标准来看,行恶的对象为人,是上品恶,对象是畜生,为中品的恶,对象为蚊虫等生命体,是下品的恶。
比如杀生之恶业,杀父母,杀其他人,是上品之恶,杀牲畜,是中品恶,杀蚊虫,是下品恶。
业具有感果的功能,由业因必定会引起果报,一般的原则,善业引起善的果报,恶业引起恶的果报,“夫不善行有不善报,为黑冥行则有黑冥报。
”业和报又可以分别区分为别业和共业、正报和依报的概念。
别业或不共业是有情众生个性化的业因,由此造成自身生命之体的果报差别称正报,是“五道苦乐等身”,直接的主要的果报。
共业是各种生命共同的造作行为,由此决定的果报类型,佛教称为依报,生命存在所依的生活环境和外在条件世界,是指的山河大地的器世间、自然环境的世界,即“三界胜劣等处”。
共业依报论对于佛教的环境伦理来说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环境的状况也和人们共同的行为特点有关,众生心净,才能造就清净的环境,否则将导致相反的情形。
这种报应的因果关系律不是神律,不是由神来实施的,而是业因本身的自然作用律,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自然律”。
这一部分的内容最容易被一些人理解为迷信,也容易被理解为宿业决定论。
业的理论在印度有的流派确实将其解释为宿命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又容易将其和天命论相混淆,而根据缘起论的法则,佛教是否定宿命论的,也否定上帝决定论,即使是神,比如说梵天,在业感缘起律中,也不能超越此自然律的作用,大梵天如果福尽,其生命的类型层次也可能下降。
业报论内在的一个理论预设是人具有自由意志,这是不同于宿命论的业报论的原则之一。
业报论的道德要求体现为,在意志自由的预设前提下,人们进行道德行为的自由选择,但一旦业成,则必定要发生相应的作用,行为者必然要自己承受这种选择的结果,自作自受,自己对于自己的选择负责。
但是,人在业的作用面前并不是宿命的,人决定着自己今后的道德生活是升或降,这是和“宿命外道”的区别。
同时,当下的道德修行程度也可以影响到业的作用的体现,也就是说,以往的业,其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
二、三世因果这种道德因果律包含了德福一致律,有美德者,行善者,必定享受幸福,反之亦然,这也体现出一种道德公正,因此有学者认为,业报论内在的价值原则是“公平原则”。
但是从现实的人生来看,人们在经验中会发现,德福一致往往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有的人一生作恶,但似乎并没有受到恶报,生活仍然富贵,反之,有的人一生行善,反而没有善报,生活仍然贫贱。
对于这种现象不做出合理的解释,会消解人们行善的决心。
对于这一报应不公正的现象,佛教提出三报论的解释,报应从时间上看有三种,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现世作业,现世受报,报应的速度比较快;生报是今生作业,来生(下一世)受报,后报则是现世作业,二世、三世,甚至百千生后才能受报。
也就是说,一种生命在其过去世的业,可能影响到其现世的生命性质,也可能影响到其后世的生命性质。
有的人现世作恶而一生享福,被解释为其前世行善在其现世的普报,这种善业之力大于其今生所做恶业之力,而其今生所做的恶业,必定会在其来世或今后几世中遭报。
反之,有的人一生行善而生活境况很差,也可以作出类似的解释。
其理论基础是三世论,从整个三世的过程来看,这种报应是公平的。
因此,要完全做到德福一致,只有宗教才能完全承诺,从现世的体验看,更多的只参在来世或后世实践。
三报论的前提是三世论。
三世论是将人生分为前后承续的三个不同的时间阶段,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
世表示时间之迁流,“日夜常迁流,寿亦随损减,人命渐消亡,犹如小河水。
”或称三际,前际、后际、中际,这是以人的当下生存时间为标准而向前后的一种伸延。
过去世已经消逝,现在世在当下迁流,未来世还未来临。
佛教认为,过去世之业因,会招致现在世之果报,现在世之业因,会招致未来世之果报,这构成三世因果。
三世因果论在功能上具有劝善的作用,利用人们的欣厌心理,希望和恐惧心理,教导人们趋善避恶,为善去恶,使人“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如果人们对于后世的恶报不恐惧,那么就会失去对于自身行为的善的追求愿望,倾向于行恶,“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要得善报,需要先作善业,而不是想得善报时临时行善,“当居前作之,在后作者不益人。
”“有急乃作善者无益于身。
”这种希望的伦理学对于现世生活有一个自洽的解释系统,但更倾向于一种来生幸福论。
三、六道轮回三世论是从时间层次谈业因及其报果,生命在三世中流淌。
佛教更从生命类型层次,也可以说是空间的层次角度谈这一问题,由于善恶之业力的不同,来世的生命将受不同类型的果报层次,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既是生命类型,也代表了这类生命所居住的空间,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则是善恶的不同状况,从地狱界到天界,是由极恶到善的上升,反之,是由善到极恶的下降,其中人是关键的一个层次。
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道,相对而言,阿修罗、人、天称为三善道。
依业报论的观点,不同的业因使行为者在六道中受不同的生命果报,或地狱,或人、天,具体的标准要看业之善恶程度。
行恶业受三恶道果报,“十恶有三,谓上中下,上生地狱,中生畜生,下生饿鬼。
”所谓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欲、嗔恚和愚痴。
具体而言,造上品十恶业,死后受地狱之报,造中品十恶业,死后受饿鬼之报,造下品十恶业,死后受畜生之报。
行善业受三善道果报,“善业亦三谓上中下,上品生天,中品生人,下品修罗。
”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具体而言,修下品十善业,生阿修罗道中;修中品十善业,生人道中,造上品十善业,并能布施、持戒等,来世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
由于精神生命的无限性,具体的生命类型不可能在一种生命状态中永远存在,而根据所修善恶之业的不同,会在六道中流转,业力的转化作用并不是永久性的,当某种业力的作用消失之后,在其他业的作用下,生命可能会进入另一种类型,也就是说,虽然今生在人道中,这是善业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不能继续行善业,就不能保证在来世再入人道,如果行恶业,可能转入某一恶道中,如果行善业,则能继续在善的境界之中。
即使是上升到梵天的境界,也可能因福尽而下降。
基督教在审判之后,入地狱者永入地狱,佛教之中,即使是入地狱者,还有上升的机会。
六道轮回是生命的轮回,具体落人何种生命类型,完全由自己的业决定。
因此,天的境界和地狱等恶的境界,并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自己造成的。
这样就构成一种轮回的生命模式,也是道德生活变化模式,因为即使在人和天的生命中,道德还没有达到坚固的不退转境界。
这种生生死死的流转状态,如同车轮,相续无穷,“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轮回也是佛教对于平等的论证,这就是轮回面前人人平等,还没有成就解脱的人,佛教认为都不免陷入轮回阶段之中。
这种轮回论,从道德心理的角度看,也是以一般人常有的欣厌心理、希望和恐惧心理来进行道德教化,也具有劝善的功能。
人们欣上厌下,喜好良善的人和天境界,厌恶苦恶的三恶道境界,希望人天善境,恐惧恶道之苦,由此而进入修善断恶的道德生活。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肉体的再生、复活及灵魂的不灭等,这些目标给人们以幸福的希望,人们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必须规范自己的现世行为,因此这些目标也能使人们变得善良。
”这种因果关系,属于佛教中的福因福果,通过行善之因求得福报之果。
佛教的六道,既是物理性的世界,有其空间特性,也是精神性的世界,有其价值特性。
作为物理性的世界,也许会被认为是迷信,但这却是佛教哲学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道德哲学的重要基础,在理论上有其不可缺性,六道轮回和业报相结合,在理论上强化了业报说。
当然人们从经验的层面看,并不能感受到地狱或天界的存在,如果看作共时的不同精神层次,则人的精神或道德常常是在六道之中流转,地狱道体现的是以嗔心为特征的恶,畜生道体现的是以痴心特征的恶,饿鬼道体现的是以贪心为特征的恶。
有人如果嗔心特重,无异于处于地狱之中;愚痴特重,不明事理,无惭无愧,无异于处于畜生道中;贪心特重,贪著五欲,悭贪不舍,内心无德,无异于处于饿鬼道中;如果好争斗,毫无理智,心中充满嗔恚、傲慢、犯忌,由无异于阿修罗;如果心中清净光明,常行上品十善,则无异于处天界之中,心中充满道德的愉悦。
因此,自心是地狱,自心是天堂,从这个角度讲,人是可以六道互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