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论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论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1吉林省蛟河市新农九年制学校132500;2吉林省蛟河市第十中学132500)【摘要】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关键是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驾权数学研究,不断提高数学水平。

只要教师在教学时不断学习,充分自主参与,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和兴趣,就能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兴趣;自主学习;积极性【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32-02《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能再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要转变过去的封闭被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动手与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为此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

教师更多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予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人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

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

那么,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为探索提供乐观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教学模式,常能改变数学给人的枯燥,抽象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兴趣。

数学教学怎样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让学习内容更形象,更生动,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激起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如教学“圆锥侧面积与全面积”一课时,教师在学生掌握圆锥表面积的方法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圆锥形漏斗的表面积。

学生在实际探究中,认识到不同物体的表面积是不同的,计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学生从实践中既认识了事物的普遍性,又认识了事物的特殊性,初步体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观点。

这样联系生活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才会有效,才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有兴趣。

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教师示范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单项”信息传递模式,教师独占教学课堂,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人。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传统的提问模式是: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或者直接问:请说说“什么是——?”“——都包含了那些内容?”这样的问法,都是教师主动发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答案死板。

这样的提问方式,时间久了,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师除了要努力提高自己提问的质量外,更应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通过课堂上的做题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情绪。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活动,这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

教师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来动手亲自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要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也可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1导入新颖,产生兴趣。

课堂教学首先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使每一位学生从一开始就被要学的内容所吸引,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是上好课的前提。

成功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快速的稳定情绪,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中我深刻感到导入既要科学又要巧妙,导入的方法是让很多,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应本着激励情绪,扣人心弦的原则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内在的学习需求。

3.2探索新知提高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的经验同新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何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的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求知、实践过程的主动化。

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环节,巧妙的导入就是为这一环节服务的,这一环节做不好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的,起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有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运用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理解知识,同时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3设计练习增添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更加巩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既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引用填空、选择、判断、改编、作图、编题多种题型,是练习内容丰富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4教学尾声保持兴趣。

教学尾声是一节课的结束。

俗话说:好戏在后头。

这最后一幕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自己做到科学巧妙的结束一节课,努力达到课结束趣尤存的效果。

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的精神疲劳,产生想继续探究望。

四、提倡小组学习,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倡小组学习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帮助,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差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

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一系列小组学习的活动,使学生互助学习,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首先,有助于优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其次,有助于增强优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的调节能力;最后,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五、发挥师生情感作用,促进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爱”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就会出现“皮克马利翁效应”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应该防止“马太效应”,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

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接受老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

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效率才能明显提高六、注意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大多数不喜爱数学的同学认为数学是枯燥的,毫无情趣可言。

其实不然,数学也是一种美学,“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普洛克斯拉语),只要我们用心地审美便会发现数学中随处存在美:美的形式,美的理论,美的结果。

例如再学轴对称图形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从课内外搜集图片,进行课前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应常常把构思绝妙、解法新颖的问题穿插在讲课中,用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巧妙的启示给学生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中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门科目,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项技能。

我们数学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引导、培养、获得强化、提高、巩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2]成尚荣,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江苏教育研究【j】20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