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想做学问先做人

想做学问先做人

想做学问先做人——浅谈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差生”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的速度和质量。

造成学生成为“差生”的直接原因不在于学生的本身,而在于学生所在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素质。

改变家长管理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学校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如何做人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差生智力,品质习惯心理观念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差生”(大约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中真正存在智障问题的学生只有百分之二到四)。

这些“差生”的表现为:懒惰,浮躁无耐心,任性,意志脆弱,冷漠,内向孤独,依赖,自卑孤僻,撒谎,狭隘自私,……这样的“差生”,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的速度和质量,制约着班集体的发展,阻碍着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造成学生成为“差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学生成为“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所在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素质。

一、溺爱家庭。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多者也就两个孩子而已。

因而孩子就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处处迁就顺从,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孩子在思想品质上的教育,不知不觉的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浮躁、自私、怕吃苦、意志脆弱、没有毅力等不良习惯或不良品性。

二、放任家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很多家长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或为了让子女今后的生活、工作以及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超过自己,到处打工,做生意赚钱,他们迎着晨曦出门,顶着星辰归家,把孩子放在家里,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孩子,更不要说是教育,甚至连说话沟通的时间都没有,放任自流,造成孩子孤独、内向、冷漠、情绪不稳。

三、专制家庭。

有的家长因自己的心理不健康,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能与世俱进,主观认为严厉的管束就是教育。

因而,处处让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去做,稍有不如意或者孩子犯错,就以严惩(恶骂,暴打)代替教育,使家庭缺乏温馨,使孩子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胆小、缺乏勇气、敌对情绪强烈,撒谎。

四、隔代家庭。

隔代家庭是放任家庭的变式,更为复杂化,出现管而不管,似管非管的教育死角。

孩子的父母出门在外赚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让爷爷奶奶代替父母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

这样形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

爷爷奶奶管不住孩子,就拿把孩子的事告诉孩子的父母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

孩子的父母以为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而放心做自己的事。

孩子呢,以欺骗爷爷奶奶或父母为手段,换取平静自由的生活,长此以往,形成了说谎、投机、虚伪等不良习惯或品性。

五、单亲家庭。

现在家庭离婚率在不断上升。

有关部门统计,现在的离婚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十四左右,单亲孩子的队伍在不断扩大。

遇到家庭的变故,成人冷静、理智的有几个?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在错位、变态,他们的创伤都难以抚平,那有精力,那有心情管理教育孩子。

这样状况下的孩子受到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他们从父母身上看到的是粗暴,看到的是冷漠,是自私,感到的也是冷漠、粗暴、自私,孩子就会形成自卑、孤独、冷漠、粗暴、狭隘、自私、情绪不稳、心灵扭曲等不良的品性。

六、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更为复杂,三角式的人际关系(有的是单线联系的关系),使孩子疑心重,失望,自卑,孤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命运不公平,对生活迷茫,悲伤,时刻沉浸在幻想之中,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孤独、自卑、胆怯、冷漠、内向的不良品性。

对生活失去信心,做事疑心重重。

这些家庭造成的“差生”主要是差在品德方面,而不是智力方面。

正是由于学生品质的问题,心理的问题,导致学生先品质差、心理不健康,后文化知识差,最终形成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的“双差”,不仅影响了学生所在班集体的正常发展,阻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最严重的是学生本身不能健康成长,失去了形成良好性格、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甚至断送了学生的前途,或者更为严重的是失去了创造辉煌人生的机会,毁掉了人生。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家长要改变管理教育子女的观念。

家长改变管理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又是学校提升学生素质的前提。

1.爱护的观念。

真正爱护孩子的人懂得:孩子的路要靠孩子自己走,家长的责任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给孩子健康的心理,给孩子健康的品德,给孩子生活的能力。

在饮食上,合理搭配就行:粗茶淡饭加青菜,肉类副食常调节,绿色产品保健康;在家庭,创设和睦的家庭氛围:尊老爱幼的孝心、爱心,勇于承担的责任心,平等尊重的言行,诚实勤奋的品行,构成的和谐的生活氛围,加上“别有用心”的诱导,事事放手让孩子动手大胆地去做,在实践中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这样足以使孩子的心理、品德、人格健康发展。

2.责任的观念。

家长和家庭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培养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品德健康,有独立生活能力,能承担责任的人。

溺爱、放任、专制都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交给爷爷奶奶那是在推卸责任,离婚那是在放弃责任。

完全把教育孩子成材的希望寄托给学校和老师,这是在逃避责任。

有的家长只想赚钱,用物质的东西代替责任,这种尽责任的方式也是错误的。

因为等到你挣了一定量的钱后,再回过头来教育孩子,孩子已经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时期,而且要校正已经形成的不良品性、习惯谈何容易。

因此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要分清轻重缓急,要长远看待孩子发展的问题。

3.平等的观念。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提高,过去封建专制式的家庭模式已经被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模式所取代。

祖、父、子辈,除了血缘亲情的长幼关系外,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每个家长不能以一家之主自居,家是大家的家,你只是主而已。

你要当好这个主,就要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创设和谐平等温馨的家庭。

大家畅所欲言,心情愉快,相互沟通,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品德。

4.教育的观念。

教育不是简单的管住管穿管吃喝,也不只是简单的约束性的管理,而是关爱——心与心真情的交流;是引导——相互尊重的善意提醒、批评、指正、规劝和辅导;是熏陶——长辈的素质及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因素形成合力的管理、引导和教辅,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责任。

教育的内容不只是文化知识,它还包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内容,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二、家长要掌握管理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爱护关心。

让孩子懂得、理解、感悟到你对他的爱,感受到他在家中,在你的心目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生活的快乐、幸福,使他(她)也爱你们。

平等交流。

在沟通中才会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经常交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希望,让他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直接表扬。

表扬要直接肯定,赞许要有激励性。

委婉批评。

批评要委婉,具有针对性,但要让孩子知道是自己错了,如何去做才是正确的。

率先垂范。

家长要做出表率,具有孝心,爱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做事果断,具有公心,举止文雅,相互尊重。

创设家庭文化氛围。

具有文化氛围的家庭才是成功的家庭,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学校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如何做人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懂得如何做人的学生,才能勤奋学习,才能促进提高知识的传授,才能使学生取得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的双赢,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1、制度约束。

制度是规范人行为的标准,是人形成习惯的初始(良好的习惯孕育出的优势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人行为素质形成的初始。

除制定一日常规要求,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会、班委会教育、管理、检查、督促外,可以在楼梯拐角处设置整形镜,一是可以让学生时时自照,二是可以在学生犯错时擦镜自照反思。

2、活动引领。

教育者(学校、教师)要视时机不断挑起学生行为、思维的兴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是最好的方式。

3、评价激励。

中肯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

语言、肢体、眼神、奖状、红榜、通知家长、展示(人物展示、相片展示)都是评价激励的好方式。

4、环境熏陶。

隐性的影响引领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整体环境、班级环境都必须充满文化氛围,特别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特色更具魅力。

四、教师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中流砥柱。

1.教师的品质和素养,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品质和素养要高。

品高自成洁,识博即为能,能师出高徒,品高无弱兵。

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化、高素质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2.教师观念的正确性和超前性,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关键。

理念是先行。

教育是为二十年后的社会培养人材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现实,放眼于未来,承前人之精华,启今人去创新,这是未来教师的必备条件。

3.摆正学生品德、心理素质与知识的位置和关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教师进行教育的重点。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品德高尚,有强烈责任感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他的理想就远大,他判断是非的能力就强,他的进取精神就旺盛。

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品德,健康的心理放在首位。

这个首位的目的达到了,你传授文化知识的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想做学问先做人,博学创新就会赢。

只要社会、家庭和学校摆正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文化知识的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和培养学生,所谓的差生就会悄然消失,每一位学生都会成为优秀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