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施余粮收集制 B.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2.俄国十月革命后,参与武装干涉俄国的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有①英②法③美④日⑤德()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③④⑤3.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5.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6.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A.增加税额 B.处以罚款 C.限量交易D.放任自由7.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有①实行工业化②实行农业集体化③实施五年计划④取消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8.斯大林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对市场及商品关系的利用C.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D.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10.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一方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销毁商品,这一矛盾现象①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③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家人为造成的④反映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和销售的矛盾直接引起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1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 A.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B.股市崩溃C.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D.经济“滞胀”1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最能充分体现其特点的是()A.金融方面的改革 B.农业方面的改革 C.工业复兴法D.以工代赈13.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表现在①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②重视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③政府全力推行国有化政策④取消了自由竞争()A.①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要求各企业制定关于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的公平经营章程,其目的是()A.加大对工人的剥削B.防止生产过剩 C.保证产品质量 D.扩大企业规模15.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里的“干预”是指()A.推行国有化政策 B.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C.用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政府推行社会福利16.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
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于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A.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17.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这种经济思想的突出特征是()A.以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 B.保护关税,减少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政权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D.国家不干涉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务18.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自由主义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C.加强各国的经济联系 D.建立经济合作组织19.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矛盾导致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式的推断属于()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20.“经营者革命”出现的原因是()A.“人民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B.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C.资本家已经无法控制企业的决定权 D.科技发展及生产过程复杂化的要求21.据材料报道,日本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是松下幸之助创立的,1950年他个人持有43%的股份,到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8%,这说明①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②“经营者革命”显示出威力③对经营者、管理者的要求提高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2.在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中,福利资金的组成部分有①个人缴纳②企业缴纳③国家补贴④保险补贴()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3.下列关于福利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C.使一些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 D.调动了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表现有①大型国有企业的建立②企业所有权出现分散化趋势③企业经营从企业所有者向专门管理人员转移④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的建立()A.①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福利品种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 B.是一种社会救济形式C.社会福利的资金主要由个人缴纳和国家补贴两部分组成 D.个人缴纳保险金越多,享受的社会福利越多26.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点是()A.把重点放在了农业方面 B.把重点放在了重工业方面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27.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中尝试推出“物质利益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B.调动生产积极性C.冲击传统体制 D.实行私有制28.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29.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30.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无法根除 B.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C.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D.苏联经济继续滑坡31.1920年,苏联某农民在火车站出售一批粮食,根据政策,当地政府的态度应是()A.表彰鼓励 B.没收上缴 C.限定场所D.听之任之32.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3.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34.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A.把大中企业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35~38题。
35.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这说明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36.下列各项对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联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B.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小农经济占优势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D.恢复了自由贸易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37.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对巩固工农联盟起到主要作用的措施是()A.废除食物配给,实行商品买卖 B.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允许恢复部分小型的私有企业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8.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主要原因是()A.计划体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B.苏联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C.“斯大林体制”是最先进的经济体制 D.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3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C.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化4O.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其主要作用是() A.有利于增强美国商品的竞争力,争夺国际市场 B.增加人民的实际收入,缓解危机C.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D.缓解银行压力,稳定金融体系4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①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性特别大④深刻影响国际关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42.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干预()A.扩大消费,带动生产 B.使美元升值 C.鼓励农民提高产量 D.保护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43.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这主要是指()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B.各国趁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D.迫使政府调整政策,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式44.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直接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45.二战后,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中,最主要的是() A.建立国营企业 B.政府直接采购C.制定经济计划 D.资本输出46.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论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A.剥夺了美国企业的自主经营权B.规定了企业的税收等政策C.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来调整工业生产D.国家对农业进行调整47.凯恩斯主义的实质是()A.自由放任,自由竞争 B.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调节C.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48.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A.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 D.计划经济政策49.西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和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一样,都使得统治阶级()A.人为降低群众生活 B.恶化社会风气和道德C.被迫进行政策调整 D.使经济出现“滞涨”50.二战后,发达国家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看得见的手”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发展 B.制止生产的盲目性C.使经济发展有序进行 D.吸取大危机的教训51.股份公司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以下表述不符合股份公司的是()A.公司的规模往往比较大B.拥有股票的企业普通职工也是企业的所有者C.股份公司股票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 D.企业的决定权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里52.下列做法符合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的有①国家投资建设铁路、电力等基础行业②通过政府的直接采购扩大社会消费需求③利用税收政策抑制对某些行业的投资④制定国家的经济计划()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3.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时期,这表明()A.资本主义制度无法缓解经济危机B.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 D.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削弱54.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同点是①都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②都注重价值规律的运用③都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④最后都导致了经济的全面滑坡()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5.下列苏联领导人按执政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B.斯大林——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C.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D.斯大林——勃列日涅夫——一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56.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57.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全面滑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 B.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C.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 D.勃列日涅夫政府趋于保守58.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其相同点是()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C.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59.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内容的是()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B.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C.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D.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峻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的贫民;三是革新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