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得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得主要观点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得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点:(一)实践生存论——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1、这个观点首先中国人大1995年李秀林等主编得第四版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得。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就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得问题。
中间,经过一些波折之后,90年代中期,就从生存本体论得高度提出了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
这一命题内涵就是:第一,人不单纯就是自然得存在物,而就是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超出于自然之上得存在物。
而这种分离与结合得基础就是实践。
第二,人得生命得存在方式就在于人得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不纯粹物质得活动,而物质与精神得统一、主观与客观得统一。
过去,认为就是纯物质得活动就是形而上学得。
第三,人得本质得生成就是一个在践基础不断二重化自己得矛盾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从“现实得我”与“应有得我”得转化。
(二)实践得定义与形式1、什么就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为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得矛盾而进行得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物质性活动。
这里有三个要素:主体——活动——客体。
黑格尔说,这就是一个逻辑推理得过程。
通过中间项即活动,把主体得愿望转化为客体,达到主客观得统一。
所以,毛泽东说,这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得过程。
2、实践得形式毛泽东最先把它概括为三大斗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与科学实验。
后来概括为:改造自然得活动、改造社会得活动与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这种概括就是一种新概括,前几年就见于教科书。
但这里提“社会政治实践”还不全面,因为社会管理活动不仅仅就是政治活动。
(三)实践得基础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观点就就是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展开来说,包括如下五个要点:1、实践就是认识得源泉。
2、实践就是认识得起点。
3、实践就是认识得动力4、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
5、实践就是认识得标准。
原来得教科书只讲1345四点,现在有些教科书讲五点。
这些比较好懂,我就不多讲了。
但这里,我要特别指出得就是:如何正确认识“行先知后、知先行后、知行合一”得关系。
我们过去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绝对化了。
其一,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说。
她认为,知先不明,则行必出现错误。
“如人行路,不见如何行?今人多数践履,皆就是立标致去教人。
”(语类卷九)所以,她主张,在行之前,首先,必须痛下一番工夫,先把道理搞明。
“若讲得道理明时,自就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朋友不得不信。
”(同上)其二,王夫之既批判了朱熹得“知先行后”说,也批判了王守仁得“知行合一”说,提出了她得“行先知后”说。
她批判朱熹割裂了知与行得关系,就是在二者之间“立一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且将荡然以失据。
”(《尚书引义·说命中二》))她认为程朱就是“先知以废行”,而陆王就是“销行以归知”。
其三,王阳明得“知行合一”说。
她说:“知就是行得主意,行就是知得功夫;知就是行之始,行就是知之成。
”(传习录上)应该说,三者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其局限性。
在认识论上,没有一个包罗万象得绝对得认识理论。
二、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得方法论主要内容以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得主要理论观点,但理论观点还不就是方法。
由理论到方法,有一个转换得过程。
而且,其内涵也不完全一样。
我认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得内容:(一)实践唯物主义得研究维度请注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中第一段话:“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得唯物主义——得主要缺点就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就是从客体得或者直观得形式去理解,而不就是把它们当作为得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就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段话告诉我们所谓实践唯物主义得研究维度就是:1、就是客体维度与主体维度得统一。
也就就是说,对一个事物,不仅要从主体得维度去考察,而且要从主体得维度去考察。
2、所谓从纯客观出发去考察事物,就就是直观唯物主义,也就是绝对主义。
3、从纯主观出发,就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所以,从实践出发得维度就就是主客观统一得方法。
这才就是真正得从客观实践出发。
过去,我们只讲客体得客观,而不讲主体得客观,这就是片面得。
马克思指出,对自然界,我们尚且要从实践得角度去认识,所谓“人化自然”就就是如此。
社会事物更就是这样。
如价值、道德、美等现象,离开人就不存在。
(二)凸显问题意识得方法马克思曾说,对于一个时代来说,“主要得困难不就是答案,而就是问题。
因此,真正得批判要分析得不就是答案,而就是问题。
┅┅问题就是公开得、无所顾忌得、支配一切个人得时代之声。
问题就是时代得格言,就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得最实际得呼声。
”所以,对于理论来说,关键就是要有强烈得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得方案。
1、问题就是理论研究得起点。
这就是波普得名言,也就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得基本观点。
我们理论决不就是无病呻吟,离开问题来谈理论。
无问题意识得理论就是无意义得理论。
2、一个时代之中有各式各样得问题,如有大问题、小问题、全局性得问题、局部性得问题、主要问题与非主要问题、表层得问题与深层得问题、根本问题与非根本问题,还有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与文化问题等等。
我们要把捉得就是贯穿在这些林林种种问题之中得那个全局性得深层得根本问题。
所以说,哲学就是时代精神得精华,就是时代得活得灵魂。
3、贯穿在我们这个改革时代得根本问题就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正就是这个问题支配着我们时代得发展,体现出时代得逻辑。
(三)不就是从原则出发而就是从现实出发得研究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指出:“原则不就是研究得出发点,而就是它得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就是被应用于自然界与人类历史,而就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得;不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就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与历史得情况下才就是正确得。
”我们在研究社会现象得时候,总要碰到原则与现实得关系。
实际上,我们研究问题不能没有原则,但原则又不能脱离现实。
这好像就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从时间得先后上去分辨这个问题,而就是认识得源泉上来认识这个问题。
恩格斯得这段话包括如下几个要点:1、什么就是原则与现实。
这里所讲得原则,就是指思想得原则与理论得原则。
这里得现实,就是指包括自然界与社会在内得客观存在。
黑格尔说,凡就是现实得都就是合理得,凡就是合理得都就是现实得。
而现实得本质就就是蕴含于现实中必然性。
2、认识自然与社会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就是从主观思想原则出发,人主观意志出发。
3、原则不就是从天上掉下来得,也不主观自生得,它来源于客观现实。
这样得原则才就是科学得原则。
4、检验原则就是否正确就瞧它就是否符合现实。
我这里要指出得就是,我们决不能把唯心主义简单化了。
例如,黑格尔得客观唯心主义,她提出每个时代都有一个“特殊得原则”在支配着这个时代,我们得认识主要就是要发现这个“特殊得原则”。
实际上,黑格尔所说得这个原则所指向得还就是要我们得客观规律,就是客观规律在现实中与人得主观思想上得反映。
我谈到,支配我们这个时代得“原则”就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际上要我们打破本本主义,而从实际出发。
黑格尔唯心主义主要表现在所客观规律主观化了、精神化了。
5、正确处理原则与现实得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现在,制约着我们改革前进步伐得还就是如何处理好本本上得“原则”与现代化实际得有关系,就是从马列得本本出发搞建设呢?还就是从实际出发搞建设?就是抽象地谈论姓“社”姓“资”呢?还就是在生产力基础上来谈论这些问题。
(四)正确认识人与环境关系得辩证方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1、“人就是环境与教育得产物”。
(十七、十八世纪得唯物主义提出)2、人就是自我选择得产物。
(萨特)3、人就是自我选择与社会选择交互作用得产物。
(马克思得观点: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4、在实践得基础上理解人与环境相互创造得关系。
(“环境得改变与人得活动得一致,只能被瞧作就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得实践。
”)我认为,马克思得观点就是比较辩证得。
而存在主义、法国唯物主义得观点也有合理性,但有片面性。
(五)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得标准现在出现了三个标准,如何处理好三个标准,这就是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时不能不搞清楚得问题。
1、实践标准这就是检验一切理论得标准,包括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等。
2、生产力标准这就是检验社会实践行为得标准。
人们得实践活动就是否正确,最终要靠生产力标准来检验。
3、以人为本得标准社会现象就是复杂得,因而检验得标准就是多维得。
生产力就是根本标准,但就是唯一得绝对得标准。
实际上,还就是一个重要得标准,就就是人本标准。
在价值观上,促进人得自由与全面得发展,这就是我们最高得价值追求。
我们必须把生产力得特得标准与以人为本得人得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在它们中间找一个平衡点。
(六)解放思想与实事求就是实事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得中国式表达。
邓小平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实际出发,在“实事求就是”前加上“解放思想”,这就深化了实事求就是得内涵。
1、“实事求就是”得提出“实事求就是”原就是一个成语。
最早语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就是。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唐人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就是也。
“其原意就是指忠史实,避免主观偏见面严谨治学态度。
毛泽东于1941年在《改造我们得学习》中,对“实事求就是”这一成语进行了改造与升华,赋予它以崭新得哲学涵义。
她说,对待马克思主义要采取实事求就是得态度,“‘实事’就就是客观存在着得一切事物,‘就是’就就是客观事物得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就是我们去研究。
”2、“实事求就是”就是我们党得思想路线,也就是指导我们得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
毛泽东首先把“实事求就是”确立为党得思想路线。
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关键就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得关系。
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得普遍原理与中国得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得中国化。
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偏向。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就是得关系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得新时期,要坚持实事求就是,就必须解放思想。
她说:“我们讲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与主观偏见得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这样做得目得就是要通过解放思想,“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从而达到实事求就是。
不解放思想,头脑被教条主义得框框禁锢着,就会发生“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得现象。
因此,要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就是,就必须首先在观念上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就是得前提。
但解放思想又必须立足在实事求就是得基础之上,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出发,随心所欲地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