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无脊椎动物部分

动物学无脊椎动物部分

第一章解释名词:1.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呈为统一的繁殖群体。

由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群体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

2.变态:在有些生物的个体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以及生活方式经历阶段性剧烈变化形成成体的过程。

3.生物发展律:1866年德国赫克尔提出的,其内容为“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重演律。

4.自然分类法:以形态结构的相似性为基础,以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特征为依据,能反映动物之间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简答1.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经历了什么?答:经历了6个阶段:受精和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胚层分化与器官的形成2.简述赫克尔的生物发生律(重演律)并举例说明其基本原理答:发生律的主要内容为: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重演律。

例如:蛙的成长经历的受精卵、囊胚、原肠胚、三层胚、无腿蝌蚪、有退蝌蚪类似于生物的一般进化历程,即从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低级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的基本过程。

3.原肠胚形成的主要形式?答:原肠胚主要有5种形成方式:即内陷、分层、内移、内转、外包。

4.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答:共有2种形成方式: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包囊:大多数原生动物在遇到缺食、干燥、低温等不良环境时,体表的鞭毛、纤毛、伪足等胞器缩入体内或消失,同时分泌物质形成原壳,以抵挡不良环境,保证个体存活,有利于传播和进行包囊内生殖。

2.寄生:即两种动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叫寄生。

3.变形运动:凝胶与溶胶相互转换使变形虫不断向伸出伪足的方向移动的现象。

其原理与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

4.伪足:变形运动在运动时,由体表的任一部位形成的临时性胞质突起,是运动和摄食的胞器。

5.滋养体:指寄生原虫能运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的寄生阶段。

6.浮游生物:繁殖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有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自身所在洋流的漂流速度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游动。

二、简答1.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的原因是什么?答:原生动物具有单个细胞的基本结构(C核、C质、C膜),体型微小,形态多样,具有动物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摄食生长繁殖应激性等。

其生理机能有多个细胞器完成。

具有简单的群体,但并无细胞分化,有的物种具有植物的特征,故原生动物是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另一种回答:原生动物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因此称之为单细胞动物。

作为一个细胞,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作为一种动物,它没有多细胞动物那样的器官和系统,但细胞质分化出能进行感应、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生殖等功能的各种细胞器。

因此,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动物来讲,它是最简单的,而作为一个细胞来讲,又是十分复杂的。

原生动物虽有群体现象,但其中的各个个体是相对独立的,细胞不分化为组织,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

2. 原生动物门的四大纲的特征和代表动物。

答:原生动物门共有四个纲,分别为纤毛纲、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

(一)鞭毛纲:鞭毛为运动胞器,兼具摄食、感觉功能,有光合、吞噬、渗透三种营养方式;有裂殖、出芽、配子等生殖方式;可以形成包囊,代表动物为眼虫。

(二)肉足纲:具有伪足作为运动摄食胞器,胞质分化为肉质和外质,以动物型营养为主要营养方式,有的具有几丁质外壳,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多数可形成包囊,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三)孢子纲:全部寄生,运动器官缺乏,很多有顶复合器,异养渗透性营养,有两种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为孢子生殖和裂体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四)纤毛纲:全身具纤毛作为运动胞器,核、质均有分化,核分化成大、小两核,大核司营养,小核司繁殖,胞质分化为内质和外质,具有胞器,以横二分裂,接合生殖方式繁殖。

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3.疟疾内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

答:(一)疟疾内变形虫的生活史分为2个阶段:滋养体和包囊。

滋养体阶段完成生长发育,包囊阶段进行繁殖活动。

(二)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主要分为在人体内和在雌按蚊体内。

在人体内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①红血细胞前期:雌按蚊叮人,唾液中的疟原虫孢子进入人体随血液至肝脏,侵入肝细胞内—滋养体——裂殖子——破肝细胞而出。

②红血细胞外期:此时红血细胞内已有疟原虫病原体故称红血细胞外期。

疟疾复发原因的两种观点:外期存在的子孢子有两种类型:连发型和迟发型。

③红血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产生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

裂体生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为疟疾发作的间隔时间。

④几次裂体生殖后,机体内环境对疟原虫不利时,进入红细胞的裂殖子不再发育成裂殖体,而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二)在按蚊体内: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在胃腔中,大小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穿入胃壁在胃壁基膜上皮细胞间发育为圆形的卵囊,多次分裂形成子孢子,成熟后破囊而出—入体腔穿过各种组织—唾液中—叮人后进入人体。

4.简述草履虫的接合生殖过程:①口沟对应,胞膜融合②大核解体,小核减数分裂一次③分为2小核,2小核,2大核各两体④小核换体,小、大核融合为大核⑤大核分裂三次,变为8核,.4个核变成大核,3个核解体,1个核分裂2次变成4小核⑥小核和大核各变4体,总共变8体。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芽球:在海绵动物的中胶层中,储藏的具有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小骨针形成球形,以度过严寒和干旱等不良生境,条件适宜时发育成个体。

2.逆转:海绵动物在发育过程中,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相反,其动物极小细胞内陷,植物极大细胞在外的现象称为逆转。

3.水沟系: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有三种类型: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

由中央腔和一系列管、空组成,是水流的通道,利于海绵的营养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

二.海绵动物的体壁的分层结构及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分化。

答:海绵动物由多细胞动物组成,但细胞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细胞有了分化,但程度低,还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

多数是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海绵体壁的基本结构:由2层细胞构成,2层细胞中间为中胶层外层:扁细胞,有保护作用,扁细胞变成肌细胞,围绕着入水小孔形成能够收缩的小环控制水流,调节水量。

中胶层是胶状物质,其中有钙质或矽质的骨针和海绵质纤维,称为海绵丝。

骨针和海绵质纤维都起到骨骼支撑作用。

中胶层内有几种类型的变形细胞,有能分泌骨针的成骨针细胞,有能分泌海绵质纤维的成海绵质细胞。

有能吞食和消化食物,能形成精子和卵子,成骨针细胞,营养贮存细胞,分泌粘液的腺细胞的原细胞。

原细胞:原细胞是多孔动物中胶层的一种变形细胞,能分化成体内其他类型的细胞,同时还能消化食物,形成精子和卵细胞。

内层(胃层):为一层领细胞层。

每个领细胞有一个透明领围绕1条鞭毛,领是由一圈细胞质突起并且由突起间的很多微丝相连构成的,很像塑料羽毛球的领。

领细胞的作用:①鞭毛摆动引起水流通过海绵体,水流中带有食物颗粒和氧,食物颗粒附在领上,然后进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

②领细胞能进行消化作用。

③将食物传递给变形细胞消化。

体壁结构:1.外层内有肌丝,起到保护、调节作用2.中胶层胶状物质,内有骨针,海绵纤维,起骨骼支撑作用。

3.内层领细胞,消化作用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辐足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线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似的部分。

2.两幅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线,只有两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两个相同部分。

3.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主要分布在外胚层,由间细胞形成的转化上皮肌细胞,细胞核偏于细胞的一侧,前端有一含毒液和盘卷刺丝的刺丝囊,外侧常有一刺针可以感受刺激,当刺细胞受到刺激时,刺丝连同毒液一同射出,将敌害或食物麻醉或杀死,有利于防御和捕食。

4.消化循环腔:指腔肠动物两胚层体壁包围的体腔,由原肠腔发育而成,兼具有消化和循环功能。

二.简答1.刺胞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多数为辐射对称,少数具有两辐对称,具有真正的两胚层的简单分化,具有原始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

具有特殊的刺细胞,具有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生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很多生活史也有世代交替,海产种类均要经过浮浪幼虫期。

2.水螅的体壁结构和各层功能。

答:水螅的体壁由皮层和胃层组成,两层细胞之间是非细胞结构的中胶层。

皮层:细胞排列紧密整齐,较薄,有细胞分化。

其分化成神经细胞,外皮肌细胞(完成水螅身体的收缩和触手的伸缩功能)、间细胞(能分化成刺细胞和生殖细胞)、感觉细胞(感受各种刺激,由细胞基部的神经突起作用于效应器或细胞)、神经细胞(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使水螅完成反射活动)、刺细胞(防御和捕杀功能)、腺细胞(分泌粘液,可使水螅附着于物体上或在其上滑行,也可分泌气体,由粘液裹成小泡,使水螅由水底上升至水面)。

中胚层:薄而透明,不发达,一般是很薄的一层,其中很少有细胞分布,对身体起支撑作用。

胃层:细胞较薄,由肌细胞和腺细胞紧密排列在胃循环腔的周围。

其中分为内皮肌细胞(具有营养和收缩的功能,部分细胞顶端有鞭毛,其摆动能使胃腔内形成水流,部分细胞顶端可伸出伪足吞噬食物微粒,进行胞内消化),腺细胞(皮肌细胞中分泌消化酶进行细胞外消化,垂唇部分的分泌粘液具有润滑作用)。

3.钵水母和水螅水母的区别答:钵水母为大型水母,无缘膜,有触手囊,消化系统内有胃丝,生殖腺来自于内胚层;而水螅水母为小型水母,有缘膜,无触手囊,消化系统简单无胃丝,生殖腺来自于外胚层。

4.珊瑚纲水螅型和水螅纲螅型的区别答:珊瑚纲水螅构造复杂,有口道,口沟,隔膜,隔膜丝等;水螅纲螅型简单,只有垂唇。

珊瑚纲水螅型生殖腺来自于内胚层,水螅型螅的生殖腺来自外胚层。

多数珊瑚纲水螅为群体,大多数具有骨骼,水螅型螅无骨骼5.各纲代表动物的生活史的特征:(1)水螅纲:代表动物薮枝螅:薮枝螅的生殖体成熟后,子茎以出芽的方法产生许多水母芽,水母芽成熟,脱离子茎,由生殖鞘顶端的开口出来,在海水中营自由生活,在水母4条辐管上有四个由外胚层形成的精巢或卵巢(雌雄异体)。

精卵成熟后在海水中受精。

受精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在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称为浮浪幼虫。

浮浪幼虫游动一段时期后,固着下来,以出芽的方式发育成水螅型的群体。

(从水螅体的生殖体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水母芽→水母芽成熟脱离子茎→受精→囊胚→原肠胚→浮浪幼虫→固着→新群体开始)薮枝螅的生活史经过2个阶段。

水螅型群体以无性出芽的方法产生单作的水母型,水母型又以有性生殖方法产生水螅型群体,这两个阶段互相交替,完成世代交替的生活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