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摘要〕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体现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在中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价值理想弱化、政治信仰缺失、多元文化并存导致鱼龙混杂等诸多现实问题。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在全社会X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媒体〔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3-0060-03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就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当下,学术界又兴起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热潮,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提出来的。

特拉西所讲的“意识形态”即创建研究观念的方法的科学,“目的是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1 〕(P30 )。

然而,特拉西的“观念学”只是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

真正使“意识形态”概念发生实质变化的是马克思。

1841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德语的“意识形态”,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意识形态”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从生活实践出发去阐释意识形态的来源、作用等问题,认为意识形态的本源及其存在方式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由此确立了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地位,从而创建了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

从社会科学角度讲,意识形态就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一种世界观的反映,它既包含政治变迁的历史,也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看法。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其实就是阶级社会中特殊利益者假借共同利益而在观念世界的必然反映,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歪曲现实关系。

因此,在其著述中“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否定和批判的概念。

之后,列宁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明确赋予意识形态肯定的内涵从而改变了其“否定和批判”的性质。

在列宁看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总会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和政治倾向,他强调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思想领域必然会有意识形态的对立。

很显然,列宁所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观念。

英国学者麦克里兰曾分析,列宁之所以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就是“为了避免工人群众遭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2 〕(P33 )。

由此看来,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并非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是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接受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大量译介马列著作,使意识形态这个概念逐渐被我国广泛地使用和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一套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及其发展前途的系统理论,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之重要,主要在于其能在规X人的思想行为、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导向性作用。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引导方向和调控大局等功能,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其统领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未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3 〕(P7 )。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意识形态领域衍生了一些不得不重视甚至已经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价值理想弱化,“利己主义”甚嚣尘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欠完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社会上一些人物欲膨胀,一味追求个人享受,沉湎于吃喝玩乐,丧失了社会理想。

有人甚至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制假卖假、投机倒把,权钱交易、损公肥私,拜金炫富、招摇于世。

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因未能及时树立起合理的价值标准,从而产生了价值观念的迷失,最终导致一部分利益群体的精神荒芜。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冲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是政治信仰缺失,产生了“怀疑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俗化倾向的流行,部分民众在追XX用主义的同时逐渐淡化了政治信仰,失去了以往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另外,腐败现象也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严重削弱了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作用。

而西方政治制度的传播、外部意识形态的侵入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普通民众的信念,有些人开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

毫无疑问,政治信仰是民族团结和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保障,政治信仰缺失、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会影响这条道路的方向,这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三是多元文化并存,形成鱼龙混杂的局面。

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网络、手机的日益普及,使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接受更加便捷。

在东西方文化交汇、雅俗文化并存的今天,如何去伪存真地辨析文化精华,吸收正确意识形态引导的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持其霸权地位必然要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用以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部分信仰缺失的民众容易误入歧途,甚至相信一些歪理邪说,这就促使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搞清楚对外开放与“西化”之间的严格界限,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

三针对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首先,要在全社会X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变化时,人的价值观也会随之变化。

马克思曾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4 〕(P611)新世纪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

这种变革不仅表现为经济社会的转型,也体现了价值观的巨大转变。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社会模式日趋多样化,而且带来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别是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自上而下集中统一式的价值取向。

那么,在利益观、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怎么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居主导地位呢?笔者认为,要靠“疏导”而不是单纯的“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其中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精神,也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

然而,如果仅仅从政治的高度宣传核心价值观似乎难以真正发挥其引导、激励、育人等效应。

因此,我们应该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对群众加以宣传灌输,实实在在地将道德元素蕴含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比如发现和宣传先进典型,让人们以先进典型和模X 人物为榜样,自觉克服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观念,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说意识形态的本质在于试图以一定的价值目标来规X社会成员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然而,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规X却不应该是强制的,相反,温情的规X或许更能被人接受。

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渗透到民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有效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意识形态只有内化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中并作为其思想与行为的出发点,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基于我国复杂的历史和国情,我们自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将之内化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规X,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与核心。

然而,个人在智力、需求、观念等个体因素方面的差异对个人行为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个体差异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象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每个人总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阅历和体验,生成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评价,从而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不XX趣。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的思想及理论体系是要被某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所接受的,而意识形态本身必须有足够强的吸引力,才会更容易被个体接受,从而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

在13亿中国人中,相当大一部分人只知道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甚至有一部分人连这一概念都没听说过),普通民众更是感到高深的理论与他们的生活无关紧要,要让社会认识相对感性的普通群众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并用以指导其生活实践还是艰巨复杂的工程。

如今,政治信仰的淡化是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问题,要想提高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应该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读图时代,音乐、影视、网络等形式对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引导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民心、整合大众力量,我们既要防止意识形态的淡化倾向,又要避免把意识形态完全政治化。

最后,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

在中外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的新时代,西方意识形态借助新媒体强势渗透。

但是,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既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同志曾经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5 〕(P412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特点,面对纷繁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将新媒体作为全面而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