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题画诗赏析及练习

高考题画诗赏析及练习

高考题画诗赏与练一、回顾高考1、(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宋诗,回答(1)-(2)问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着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

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

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

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

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

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

“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

“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

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

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

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

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

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

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

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

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

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

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

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

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

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

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

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

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

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

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

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

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

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

’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2、(2008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 ?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着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3、(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 ?黄庭坚? ? ? ? ? ?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

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恰当。

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

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二、知识储备? ?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

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

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四种:化静为动;变无为有;借题发挥;虚实结合。

1、化静为动?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1)题: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峥嵘”写出了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

2、变无为有?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题李世南画扇》: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3、借题发挥?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

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

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1: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

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

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例2: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吾家池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4、虚实结合题画诗毕竟是诗,是物象与心象的融合。

题画诗贵传画外之意,在好的题画诗中,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

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

以虚补实,以情思突显景物,是题画诗的一大特点。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