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积极义务:行为人必须为一定行为的义务,即作为义务。 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 u 2、根据义务对权利人的范围,可分为: 绝对义务:对世义务。对全社会承担的义务。其特点是权利 人不确定。 相对义务:对人义务。对特定的权利人承担的义务。 u 3、根据义务主体,则可分为生产者的义务、销售者的义务等。
(1)持有营业执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 (2)质量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技术监督局 确认的其他标准; (3)产品质量稳定,能正常批量生产,并提供有关证明文 件; (4)企业的质量体系应当符合国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 列标准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2.2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u 2.2.3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 产品质量义务
产品质量义务,是指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依照法律规定或 合约的规定,为保证产品质量所承担的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 性。包括法宝义务和契约义务。产品质量法及其他法律规定的, 义务主体必须承担的义务为法宝义务。其基本特征是“ 必要性”:
A、法定性;B、强制性。 u 1、根据义务的表现形式,可将之分为:*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 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法律传统、理论、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各国在产品 质量的监督治传统,形成了行政权高度膨胀的 历史。因此,在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与控制上,中国的产品质量 法与西方国家的模式并不完全相同。
在中国,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与控制,主要走的是以国家权 力控制为主(其中又以行政为权主),民事、刑事为辅的模式。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是指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权 限划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产品质量的管理机构;B、产 品质量管理机构的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现行的产品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u 2.1.1 产品质量的国家监督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授予特定的国家机关,代表政府,以国 家赋予的特定权力进行的监督。根据产品质量法第8条的规定规定: 包括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 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1. 立法沿革
u 1.1 1979年前的产品质量立法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由于实行严格的国家计划,产品的质
量和数量以及销售途径、销售价格等完全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 行,企业经营者、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等亦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 准和方式取得,产品的质量问题并不十分突出。尽管按目前的标 准看,可能相当一部分产品的质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2.2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u 2.2.2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指依据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 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颁发证书和产品质量标志的形式, 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制度。主要分为安全认证和 合格认证两种。*
198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建立的国际认证 组织――IEC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体系(IECQ),并于19987年获 得国际认可,成为IECQ资格成员。1991年我国有9个电工产品安 全认证试验室通过了IECEE(国际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组织)认证 机构委员会的试验认可。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1.4 产量法的适用范围
u 1.4.1 地域范围和主体 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是在我国境内生产、
销售产品的人和单位,包括公民、企业事业单 位、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等; 企业包括所有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如国有、集 体、私营、外资、合资、合作等;
调整的地区范围为中国境内。
既包括在我境内生产的,也包括在我国境 内销售的。但应当指出的是,按照特别行政区 基本法的规定,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内, 不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1.3.2 修订的主要内容
u 1、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建立产品质量约束机制。
(1)明确了政府的产品质量责任(附录1. 1 明确政府责任); (2)建立企业产品约束机制(第3、12条修正案);
u 2、补充、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执法手段,规定了必 要的行政强制措施(第13条修正案)
u 3、加大了对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u 2.1.2 产品质量的行业监督
是指产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本系统产品质 量的监督。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政 府有关部门,都负有监督管理产品质量的职权。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2.2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主要由构成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 质量监督检查等项制度构成。
(2)对我国的名、特、优产品,可依据经过国家质量技术 监督局确认的其他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产品质量认证。
(3)我国已加入相应国际认证委员会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所 依据的标准,为该国际组织公布,并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或行业 标准的标准;
(4)对已与有关认证机构签订了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的产 品,应依协议规定的标准进行认证。
u 1、组织与管理机构:
(1)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统一审批; (2)其授权的行业认证委员会代表国家负责产品质量认证 工作的具体实施; (3)县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产品质量认证的执法监督。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2.2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u 2、认证依据
(1)根据《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产 品质量认证依据的标准应当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 准。其内容除包括产品技术性能指标外,还包括产品检验方法和 综合判定标准。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2020/12/11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法简介
在本课程中,主要拟介绍: 1、产品质量立法概况 2、产品质量管理体制 3、产品质量义务 4、产品质量责任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什么是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性能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满足合理使用用途 要求所必须具备的物理、技术、心理和社会特征的总合。包括: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1.4 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u 1.4.2 产品范围
产品质量法所称产品,是指以销售为目的, 通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等生产方式获得的具 有特定使用性能的物品。
未经加工的天然形成产品,如原矿、原煤、 石油、天然气等,以及初级农产品,如农、林、 牧、渔等产品不适用本法。
虽经加工,但为自己使用而不销售者,亦 不在本法调整范围之内。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2.2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u 3、认证对象:
我国已开展认证的产品有:电工产品;电动工具;电线电缆; 低压电器;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水泥;橡胶避孕套;汽车安 全玻璃;卫星地面接收器;食品;玩具;节能产品;药品等。
u 4、认证原则:
(1)自愿认证原则;(2)第三方认证原则。
u 5、认证条件: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1.3 产品质量法的修订(2000)
2000年7月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 会议修正,修正案共46条。修订后的产 品质量法由原来的51条增至74条,自 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1.3.1 修订原因
1993年制订产品质量法以后,产品质量管理及质量 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 量水平,明确产品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 护社会经济秩序,于2000年对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 改。具体原因为: u 1、有些地方的保护主义严重,产品质量意识淡薄; u 2、许多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工作弱化,产品质量不能得 到有效保证;* u 3、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猖獗。
(1)将现行产品质量法中规定的罚款以违法所得为基数修改为 产品货值额为基数;
(2)加大了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处罚力度。
u 4、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
(1)对生产者专门用于生产本法第49条、第51条所列的产品或 者以假充真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应当予以没收。 (第60条)
(2)规定了对为生产、销售假冒产品而为其提供运输、保管、 仓储等便利条件或技术的机构或人员的处罚措施。(第61条)
与此相适应,在这一时期内,产品质量立法得到了较快的发 展。
1、国务院先后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项 法规和条例。*
2、在其他相关立法中也对产品质量问题作了大量规定。 为适应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 冒伪劣产品,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完善产品质量法律体系,1993 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3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1.2 1993年产品质量法的制定
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单一的经济形式逐渐让 位于多元化的、具有独立主体地位、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 产品质量日益与生产、经营主主体自身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而且,随着法制建设的加强,国家对产品质量(其他社会事务亦 同)的管理不再局限于行政手段,法制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u 2.2.1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指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 标准,经过国家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全面审核 与评价,对于符合条件要求的,通过颁发认证证书的形式,证明企业质量 管理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标准要求活动。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作为一种独立的认证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 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此制定了ISO9000《质量管理 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1、在当时的技术及生产条件下,生产、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内 在驱动力并不十分明显,因而产品的质量问题也就并不十分突出。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决定了产品质量管理较多地采用了行 政管理的手段,使产品质量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
体现在立法上,与这一阶段的总体形势相适应,产品质量立 法可以说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
第五章产品质量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