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发展与课程问题设计、选择的基础。 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感觉、想象和理性曾分别在 人的认识中起主导作用。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 发展的过程。 课程程序:
五、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 教学阶段论,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 要理解他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 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这是儿童在学习活动 中的两种思维状态。 他把兴趣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 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 地进行教学。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 学和心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指明教育的目的,心 理学指出教育的途径ຫໍສະໝຸດ 手段。(一)赫尔巴特伦理学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五种道德 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 五种道德观念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它们是维持现 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和认 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
2.统觉与课程
他从统觉原理出发,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学生能 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 的材料。为此,赫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 程设计原则,以保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 系统性。 “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 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 习和理解它的手段。他把历史和数学当作所有学科 的中心。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性教学的含义: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 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 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


其次,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 “多方面的兴趣”。
(三)道德教育

赫的道德教育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个方 面。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 训育可分四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 和道德自制。 训育方法有五:一是限制;二是赞许(奖励);三 是责备;四是惩罚;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
对赫尔巴特的评价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曾经产生过重 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试 图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在接受前人的教育经验 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的发展方向,反映了教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他的教育理论,丰富了近代教育学的理论体 系,创立了世界近代教育史上的传统教育学派。他 的教育理论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双翼,具有比较严密 的逻辑性。
第三,他的“统觉”理论、“多方面兴趣”理论、 “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以及“教育性教学”理论等, 都超出了前人的探索,开辟了教育学发展的新途径。 总之,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整个教育科学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他被誉为“教育 科学的奠基人”。

(二)赫尔巴特心理学

西方历史上他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 并把它建成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统觉、兴趣、注意。

统觉一词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赫尔巴特对其批判 独立的吸收,并借鉴康德、罗克等人的观点,提出 自己的思想并用于教学中。简而言之,统觉就是旧 观念被新观念同化的过程。
统觉的条件是兴趣,兴趣赋予统觉以主动性。 新刺激→意识阈 + 已有观念→统觉团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 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以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 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 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 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第十五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主讲:谢志斌
第十五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生 平


赫尔巴特(1776-1841)是西方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 家、教育家。他明确提出要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并 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三阶段: 1.日内瓦-不莱梅时期(1797-1802),应聘家庭教师, 接受了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 2.哥廷根时期(1802-1809),担任哥廷根大学教授, 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提出“科学教育学”的概念, 出版《普通教育学》(1806); 3.柯尼斯堡时期(1809-1833),担任柯尼斯堡大学教 授,形成了较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三、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一)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 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即 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 的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 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 德观念。



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 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坏事。
四、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在西欧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首次提出了较为完 整的课程理论。
1.兴趣课程体系; 2.统觉与课程; 3.儿童发展与课程。
1.兴趣课程体系

基本主张: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 趣相一致。即经验--兴趣--课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