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州市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6)-(附答案)

徐州市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6)-(附答案)

徐州市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6)一.单项选择题1.学生将《辛丑条约》的内容“赔款,禁止人民反抗,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建使馆”浓缩为“钱禁兵馆”四个字,并用“前进宾馆”来帮助记忆。

该生使用的学习策略是()A.自我提问法B.位置记忆法C.视觉联想法D.谐音联想法2.迁移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原有的认知结构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D.完成动作的速度较慢33.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B.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C.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D.是一种实践性知识4.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A.诱导式B.算法式C.推理式D.启发式5.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迁移的是()A.温故而知新B.学而时习之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书山有路勤为径6.合作学习体现了资源管理策略中的()A.时间管理策略B.学习环境管理策略C.努力管理策略D.他人支持策略7.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A.学生的智力水平B.学生的理解和巩固程度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D.学习的方式方法8.小李在跳高比赛中得了冠军,他说,这个冠军的获得完全得益于体育场内观众的鼓劲。

小李的说法属于()A.可控性归因、稳定性归因B.可控性归因、不稳定性归因C.不可控性归因、不稳定性归因D.不可控性归因、稳定性归因9.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A.非常高的水平B.较高的水平C.中等的水平D.较低的水平10.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问题的表征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11.自我价值感理论认为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是()A.自我价值感B.需要的满足C.自己的兴趣D.适当的归因12.与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概念是()A.自动加工B.控制加工C.自下而上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13.由于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加工方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习惯性反应,使得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用习惯反应去解决问题。

这种现象是()A.感觉统合B.注意转移C.记忆再现D.思维定势14.品行不良的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此过程包括()A.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B.清醒、自责和转变三个阶段B.C.醒悟、自责和自新三个阶段 D.清醒、自责与自新三个阶段C.15.如果某学生将“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尊严与权利”等原则作为道德判断标准,那么该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D.A.前习俗阶段B.习俗阶段E.C.后习俗阶段 D.超习俗阶段F.16.开学之初,教师通过多次考勤点名,很快就记住了所有学生的姓名。

这种策略属于()G.A.精加工策略B.复述策略H.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I.17.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被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英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

对该实验的结果最适当的解释是()J.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K.C.被试不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 D.主试未对被试进行学习评价L.18.学习芭蕾舞时,小丽把连续动作分成小节拍,跟着舞蹈老师一步步地做。

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M.A.整合 B.定向N.C.模仿 D.熟练O.19.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这种迁移属于()P.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Q.C.重组性迁移 D.排列性迁移R.20.皮亚杰将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依次划分为()S.A.前道德—自律道德—他律道德 B.前道德—他律道德—自律道德T.C.自律道德—他律道德—后道德 D.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后道德U.21.写作文时先列出提纲,这属于()V.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W.C.复述策略 D.监控策略X.22.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Y.A.感受与体验B.已知经验Z.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AA.23.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等腰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B.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C.24.学生小琳在本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中考了全班第一,获得了老师的表扬,她的心里很高兴。

她认为自己这次考试成功是因为自己学习能力强,其归因是()D.A.内部、不稳定、可控的 B.外部、稳定、不可控的E.C.内部、稳定、不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F.25.利用课余时间读短篇文章或阅读报纸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属于()A.计划策略B.组织策略B.C.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C.26.国内学者林崇德研究指出: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和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A.小学二年级、初中三年级B.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B.C.小学四年级、初中三年级 D.小学五年级、高中一年级C.27.某学生认为自己学业成功的原因是努力学习,这种归因维度是()A.内部、稳定、可控B.外部、稳定、不可控B.C.内部、不稳定、可控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C.28.人们把成就行为归因于()时,成功会感到满意和自尊,失败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C.稳定因素D.不稳定因素29.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核心成分是()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控制C.元认知体验D.元认知计划30.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下不属于该转化过程的阶段是()A.依从B.认同C.践行D.信奉徐州市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6)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谐音联想法是通过谐音线索,运用视觉表象,假借意义进行人为联想的方法。

2.D【解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学习材料的特点、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情境的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学习策略的水平、智力与能力、教师的指导。

3.C【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陈述性知识是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的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

4.D【解析】启发法是基于一定的经验,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较少搜索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策略。

5.A【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温故而知新属于学习迁移。

6.D【解析】学业求助包括两个方面:(1)学习工具的利用;(2)社会性人力资源(他人支持)的利用,如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合作学习体现了社会性人力资源(他人支持)的利用,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7.C【解析】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的,它会受到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其中,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

8.C【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观众的呐喊属于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的因素。

9.D【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所以,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较低水平。

10.B【解析】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题干中数学老师的做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也就是形成问题表征。

11.A【解析】自我价值感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12.D【解析】问题解决既要求自上而下加工,也要求自下而上加工。

功能固着代表着一种过分的自上而下加工。

13.D【解析】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它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

14.A【解析】品行不良行为的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15.C【解析】后习俗水平的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与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看到了社会准则与法律的界限性,所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而且是以正义、公平、平等、尊严等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以普遍的标准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16.B【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7.C【解析】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只有通过反馈,学习者才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

题干中被试没有得到反馈,不道自己的练习结果,所以进步不大。

18.C【解析】操作模仿阶段,即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之后,就会尝试做出某种动作。

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小丽把动作分成小节拍,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做,表明小丽正处于动作模仿阶段。

19.A【解析】题干所述是同化性迁移的含义。

20.B【解析】皮亚杰将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依次划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21.A【解析】列提纲属于纲要策略,是组织策略的一种。

22.D【解析】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3.C【解析】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24.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学习能力属于稳定、内部、不可控的因素。

25.C【解析】略。

26.B【解析】林崇德的研究认为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

27.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归因理论,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

又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

28.A【解析】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因素分为稳定性、因素来源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

因素来源的归因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当人们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时,成功会感到满意和自尊,失败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29.B【解析】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的核心是元认知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