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图(正面、背面、左面、右面)
人体分五大部分,即头、胸、骨盆、上肢(包括上臂、小臂、手)、下肢(包括大腿、小腿、脚)。头部、胸部、骨盆部是人体中的三个主要的体块,它们本身是不能活动的,把这三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是颈椎和腰椎。由于年龄和性别的不同,人体的比例也有所差异。以人的头长为单位,全身的长度通常为七个到七个半头长。颈部约为四分之一头长,胸部约为一又四分之一头长,腰部约为四分这一头长,骨盆部约为四分之三头长,上肢约为三又三分之一头长,其中上臂约为四分之三头长,上肢约为三又三分之一头长,其中上臂约为一又三分之一头长,小臂约为一又三分之一头长,手约为三分之二头长,下肢约为四个半头长,其中大腿约为二又四分之一头长,小腿至脚跟约为二又四分之一头长。从头顶至骨盆下端的长度比骨盆下端至脚跟的长度约短半个头长。
人体头部结构
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头部有着脑这一最大的神经中枢。人体的头部包含着脑以及我们大多数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和舌等。头部还包含着牙,唇及口。我们的口腔通过张开和关闭的运动来摄入食物和说话。喉属于头和颈的连接处。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肤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组织层: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头皮的血管和神经及淋巴
血管:头皮的血供很丰富。供血来自颈内、外动脉系统。有额动脉、眶上动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以及枕动脉。与动脉伴行的静脉,其血液都流回至颅内静脉窦,仅有枕部和颞部的静脉血,部分回流至颈外静脉。头皮的静脉借导血管与板障静脉、静脉窦相交通。正常情况下,板障静脉和导血管内的血流很不活跃,当颅压增高时,颅内静脉血可经导血管流向颅外。
神经:除面神经分布于鹅肌、枕肌和周围肌外,颅顶部头皮的神经都是感觉神经。额部皮肤主要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分布。颞部皮肤主要由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枕部皮肤由第二颈神经的枕大神经和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
淋巴:颅顶没有淋巴结,因此头部浅淋巴管均注入头颈交界处的淋巴结。各淋巴结最后注入颈浅、颈深淋巴结。
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人体头部结构图:
头发,头皮和颅骨:
位于头上部的颅骨就象一个由骨组成的“匣子”它保护着脑,眼,鼻和耳等器官。颅骨被一层称为头皮的皮肤所覆盖,皮肤的下面是一层肌肉。这层肌肉收缩会产生各种面部表情。头发由颅骨上方的皮肤长出。它是从头皮中称为毛囊的小坑中生长出来的。头部颅骨结构解剖图
脑:
脑是人体的控制中枢,它占据着头的上部空间,颅骨包围着脑并起着保护作用。脑的主要部分称为大脑,它被分成两半,分别称为左,右大脑半球。思考,学习,感觉以及发指令的功能是在覆盖每一脑半球的一薄层灰质中完成的。内部的白质起联结脑的各个部分的作用。
白质:脑的内部部分,将脑的各部分联结在一起。
灰质:脑的外部部分,行使脑的功能。
脑的左半部分:亦称左大脑半球。
人体大脑:
脑解剖图:
在脑的内部,约有1000亿个细胞。脑位于大脑皮层和白质中。每个神经细胞与体内的1000-10000个其它的神经细胞交换着信息。每秒通过大脑的上百万个信号使得我们能够思考,感觉和运动。并能自动控制体内的所有进程。
大脑解剖图:
眼:
眼睛是人体上一个非常精密的器官,它位于我们颅骨内的眼眶(一个由骨形成的陷窝)之中,其外由眼睑保护。眼睑是由皮肤形成的非常薄的褶皱,它们能快速地关闭。当我们流泪时,眼睑还能使眼泪均匀地分布在眼睛表面,以保持我们眼睛的清洁与湿润。
虹膜是环绕在瞳孔四周有色彩的部分。它的颜色完全由父母遗传而来,因人而异。虹膜内环状的括约肌能够控制眼球中心瞳孔的大小。而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虹膜可以控制进入眼睛光线的强弱,以避免光线太强,同时又使得我们在阴暗处也能看得清楚。此外,调节瞳孔的大小还有利于远近不同物体的对焦。
眼睛是一个中空的球,它被果冻状的液体所充满,以维持其自身的形状。光线从瞳孔进入我们的眼睛,又通过角膜及晶体状的会聚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图象。在视网膜上,数以百万计的细胞能感受光及颜色,它们将信号送至脑,使我们能够感受到所看到的一切。
结膜:覆盖眼球的一层薄的,清晰的物质。
玻璃体:充满晶状体后部空间的清洁液体,呈果冻状。
眼球(膜眼球外肌解剖图片)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球状物,它有一层坚韧的外表,称为巩膜。角膜是一层透明的薄膜,位于巩膜前方,允许光线进入眼球。在角膜之后是虹,其中央有一开口,称为瞳孔。光线通过瞳孔及晶状体到达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使其上的光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再沿视神经传导到我们的脑部。
房水:位于眼球前部的液体。
视神经:将眼与脑相连。
玻璃体:填充眼的液体。
眼睛的表面仅有六分之一是可见的。眼球的其余部分被眼睑,眼外部肌肉,脂肪层以及坚硬的眼眶骨所遮盖面看不见,我们所能看见的眼睛的白色部分被称为巩膜。
眼睑:被皮肤覆盖的组织,将液体在眼球上铺展开,以防眼睛过于干燥。
脂肪:形成海绵状的,保护着眼睛的衬垫。
眼眶:环绕着眼窝的骨。
眼睛内部结构图
耳的内部结构图
当声音传到我们的鼓膜及旁边三块细小的骨头时,这些部位就会产生振动,声音通过它们进入内耳。耳的最内部充满着液体,振动可以通过它传导。耳蜗内的细胞可以感受到这些振动,并将它转换为信号传导给脑。
耳解剖图
耳是一个感觉器官。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以及保持平衡。耳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及内耳。外耳位于头部的两侧,从外可观测到;中耳及内耳则被保护于颅骨内。耳内包含着精密的听力与平衡装置。
鼻解剖图
鼻是呼吸系统的入口,它由突出于脸部的鼻外部和内部的鼻腔组成。鼻腔把鼻孔和咽喉连接起来,其顶部由颅骨的一部分形成,底部则由分隔口腔与鼻腔的腭形成。鼻腔的入口处有许多起保护作用的鼻毛,它们能粘附住我们所吸入空气中的大颗粒物质。
唇、口和牙
上下两唇守卫着口腔的入口,它们由肌肉构成,这些肌肉在我们进食时使食物保持在口腔内,并且帮助我们说话及发音。两唇的周围的其它肌肉,使我们能够产生一定的表情,如微笑,露齿一笑或者显得愁容满面。唇的后方是牙齿,它们将食物咀嚼成细小的碎片。上颌骨解剖图
口和唇解剖图
口亦称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在口腔内有舌头,牙齿,牙龈以及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的前面是双唇(兔唇(唇腭裂)图片),它们由肌肉组成,帮助将食物保持于口腔内,确保在咀嚼时食物不会溅出。
牙龈:围绕牙齿根部的组织。
悬雍垂:从软腭下垂的一片盖状组织。
腺体开口:唾液进入口腔的开口。
舌解剖图
我们的舌头是由一层坚实的肌肉组成的片状物,它占据了人体口腔大部分空间。舌头极其柔软,且形状很容易改变,因此舌头可用来品尝,挤压,吞咽食物,还可以帮助我们说话和发声。在舌头的上表面上,是许多叫做乳头的突起,它们看起来有点粗糙。在乳头上有许多味蕾。
牙解剖图
磨牙不但很大,而且很坚实。通过它们彼此间的碾磨,可将食物嚼碎。所有的牙齿(牙齿的结构图)都包含三个部分:牙冠(牙齿中牙龈以上的部分),牙颈(牙齿的中央部分)以及牙根(牙齿的基部,嵌入颌骨中)。与其它压不同的是,磨牙位于口腔的最里端,并通过两个或三个牙根牢牢地固定在牙床上。(牙齿生长图)嵌在上颌中的磨牙有三个牙根;而下颌中的只有两个牙根。
牙的类型图片
从外部观察,整个牙齿是由牙冠、牙根及牙颈三部分组成。平时我们在口腔里能看到的部分就是牙冠,它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依据咀嚼功能不同,形态各异。牙根是固定在牙槽窝内,它是牙体的支持部分,其形态与数目也随功能的不同而有差异可分为单根牙和多根牙。切牙和尖牙绝大部分是一个根。下颌前磨牙少数为两个根,多数为一个根。上颌前磨牙多数为两个根,少数为一个根。磨牙一般为2-3个根。每一个牙根的末端有一个小孔,叫根尖孔。牙冠与牙根交界处叫牙颈。
如果我们把牙齿纵型剖开来观察,可见牙齿是由牙釉质(俗称珐琅质)、牙本质和牙骨质三层硬组织,及最里层的一种牙髓软组织构成。
牙釉质:它是牙冠外层的白色半透明的钙化程度最高的坚硬组织,其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硬化完全的牙釉质仅含4%的有机物,而无机物则可高达96%,一般说来,它是没有感觉的活组织,其新陈代谢过程缓慢。
牙本质:它是构成牙齿的主体,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的内层,也是牙髓腔及根管的侧壁,颜色淡黄,大约含有30%的有机物和水,70%的无机物,硬度低于牙釉质。若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牙本质内有许多排列规则的细管,称为牙本质小管,管内有神经纤维,当牙本质暴露后,能感受外界冷、热、酸、甜等刺激,而引起疼痛。 对比医学图片:/picture/index.html 看看你的症状,不过有问题还得找医生
牙骨质:它包绕牙根的外层,较薄,颜色较黄,大约有45%-50%的无机物,硬度类似于骨组织,具有不断新生的特点。
牙髓:它位于髓腔及根管内,主要由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构成,后两者通过根尖孔与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相连接。牙髓组织的功能是形成牙本质,具有营养、感觉、防御的能力。牙髓神经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可产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的疼痛。
牙的类型图片
肝脏解剖图
肝脏hepar是人体最大的腺器官,呈红褐色,质地柔而脆,呈楔形,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
肝上面隆凸,与膈穹相对,叫做膈面。表面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肝上面后部冠状韧带前、后层间有一无腹膜被覆的三角区,叫做肝裸区bare earea of liver,借结缔组织与膈相连。肝下面凹陷,与腹腔脏器接触,叫做脏面。生有H形沟,左纵沟较窄,其前半部有肝圆韧带,是脐静脉闭锁后形成的索条;后半部有静脉韧带,由静脉导管萎缩形成。右纵沟较宽,其前半部为胆囊窝,容纳胆囊;后半部为腔静脉窝,下腔静脉从此穿过,肝左、中、右静脉在此注入下腔静脉,故称不第二肝门。横沟有肝管、淋巴管、神经、门静脉及肝动脉的分支出入,叫做肝门porta hepatis或第一肝门。这些进出肝门的结构,周围为结缔组织所包绕,叫做肝蒂。在行半肝切除术时,常需在此分离、结扎、切断肝管、肝动脉、门静脉的相应分支,同时在第二肝门处理相应的肝静脉。肝下面左纵沟的左侧为左叶,右纵沟的右侧为右叶,两纵沟之间的部分又被横沟分为前方的方叶和后方的尾叶。肝下缘锐利,生有两个切迹,右侧者为胆囊切迹,左侧者为肝圆韧带切迹。
肝的膈面解剖图: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除腹上区外均被肋骨、肋软骨所遮 盖。肝的上界与膈穹基本一致,在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在前正中线越过胸骨体与剑突交界处,在左锁骨中线相当于第5肋间隙水平。肝下界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在右侧第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