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则名词解释第一章1、刑法学:研究刑法与所规定得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得科学,就是法学得一个重要部门.2、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罚得法律规范总称,不仅包括刑法典,还包括单行刑事法律以及非刑事法律中得刑事条款。
3、刑法体系:刑法得组成与结构,我国刑法由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组成。
4、立法解释:由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含义所作得解释.三种情况:(1)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作得解释。
(2)由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得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所作得解释。
(3)刑法在施行中如发生歧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
5、论理解释: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做得解释。
又分为扩张解释与限制解释。
6、刑法:就是掌握政权得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得统治与经济上得利益,根据自己得意志,规定哪些行为就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得法律.7、刑法得解释:指对刑法规范含义得阐明。
刑法得解释,从效力分类: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解释方法上分类:文理解释、论理解释,其中论理解释又分为扩张解释与限制解释。
8、司法解释:指由司法机关所作得解释。
我国有权进行司法解释得就是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9、学理解释:就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得解释。
学理解释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10、文理解释:就就是对法律条文得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得解释.11、扩张解释:就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得解释.12、限制解释:就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得解释。
第二章1、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指定罪判刑必须以现行法律明文规定为准,对于现行法律没有明文加以规定得行为不得定罪处罚,也即所谓“法无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刑法基本原则:刑法所固有得、贯穿于刑法经始终、指导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全过程得全面性、根本性得准则。
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就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得特权。
4、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得体现:1、定罪上一律平等2、量刑上一律平等3、行刑上一律平等5、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得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与承担得刑事责任相适应.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体现:1、确立了科学严密得刑法体系2、规定了区别对待得处罚原则3、设置了轻重不同得法定刑幅度第三章1、刑法得效力范围:即刑法得适用范围,就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与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2、刑法得空间效力:就就是指刑法对地与对人得效力,也就就是要解决刑事管辖权得范围问题.刑事管辖权就是国家主权得组成部分。
3、属地原则:即以地域为标准,凡就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就是本国人还就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4、属人原则:即以人得国籍为标准,凡就是本国人犯罪,不论就是在本国领域内还就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5、保护原则: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得,不论犯罪人就是本国人还就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就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6、普遍原则:即以保护国际社会得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得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得犯罪,不论犯罪人就是本国人还就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还就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7、刑法得时间效力:指刑法得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对刑法生效前得行为就是否具有溯及力。
8、刑法得溯及力:就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未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得行为就是否适用得问题。
如适用,就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就是没有溯及力.9、从旧原则:即按照行为时得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10、从新原则:即按照新法处理,新法有溯及力。
11、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得,要按照旧法处理.12、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得,则要新法处理。
第四章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得政权与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得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得财产,侵犯公民得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与其她权利,以及其她危害社会得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得,都就是犯罪,但就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得,不认为就是犯罪。
2、犯罪构成: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得社会危害性极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得一切客观与主观要件得有机统一。
3、犯罪得构成要件:指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得事实特征。
事实特征必须经过法律得选择,才能成为犯罪构成要件。
4、刑事责任:行为人对违反刑法义务得行为所引起得刑事法律后果得一种应有得、体现国家对行为人否定得道德政治评价得承担得标准.第五章1、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得社会关系.2、犯罪得一般客体: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得客体,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得社会关系得整体。
犯罪得一般客体现了一切犯罪之共性。
3、犯罪得同类客体: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得客体,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得社会关系得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4、犯罪得直接客体: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某种具体得社会关系,亦即中国刑法所保护得某种具体得社会关系.5、简单客体:又称单一客体,指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犯到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6、复杂客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得客体包括两种以上得具体社会关系.7、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直接作用得具体物具体人。
8、犯罪客观方面:就是指犯罪活动得客观外在表现.说明犯罪客观方面得事实特征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得时间、地点与方法等。
9、危害行为:表现人得意志或意识,危害社会得行为。
10、作为:犯罪人用积极得行为所实施得为我国刑法所禁止得危害社会行为,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得情况。
11、不作为: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得行为而未实施得行为,即应该做且能够做而未做得情况。
12、广义得危害结果:由被告人得危害行为引起得一切对社会得损害,它包括危害行为得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得结果与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得结果。
13、狭义得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得结果,对直接客体所造成得损害。
14、刑法中得因果关系:原因与结果就是哲学上得一对范畴.在辩证唯物主义因果论瞧来,引起一定现象发生得现象就是原因,被一定现象引起得现象就是结果。
这种现象与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得联系,就就是因果关系。
15、犯罪主体:实施危害社会得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得人。
16、犯罪得一般主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得自然人即可构在得犯罪主体.17、特殊主体:除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外,还要求具有特定得职务或者身份得人才能构成得犯罪主体。
18、刑事责任年龄:法律规定得行为人对自己实施得刑法所禁止得危害社会得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得年龄。
19、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构成犯罪与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得,行为人具备得刑法意义上辩认与控制自己行为得能力。
20、完全刑事责任能与:凡得年满18周岁,精神与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得人,都就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2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满14周岁得人与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得人。
22、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得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得其她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务得情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得人。
23、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又称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就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得中间状态。
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得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得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得减弱、降低得情况。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聋哑人;盲人;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得精神病人)24、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得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犯罪得故意或者犯罪得过失)以及犯罪得目得与动机。
25、罪过:就是任何犯罪构成得必备要件,包括认识方面与意志方面两类因素。
27、犯罪得故意:就是指明知自己得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得一种心理态度。
28、犯罪得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得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得心理态度。
29、犯罪得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得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得心理态度.30、犯罪得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得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得心理态度。
31、过于自信得过失: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得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得心理态度。
32、疏忽大意得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得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得心理态度。
33、意外事件: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就是出于行为人得故意或者过失,而就是由于不能预见得原因所引起得,不认为就是犯罪。
34、犯罪目得: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得心理态度。
35、犯罪动机;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得得内心冲动或者起因。
只有直接故意犯罪中才存在犯罪得目得与动机,间接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则没有。
36、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得错误: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得事实情况得不正确理解.37、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得错误: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得行为在法律上就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得处罚得不正确得理解。
第六章1、犯罪既遂:指行为人故意实施得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得全部要件。
2、结果犯:指行为人不仅要有犯罪构成客观要件得行为,还必须发生法定得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既遂。
3、行为犯:指以法定得犯罪行为得完成作为既遂标志得犯罪。
4、危险犯:指行为人实施得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得,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得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得犯罪。
5、举动犯:就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施行为既犯罪完成与完全符合构成要件,而构成既遂得犯罪。
6、结果加重犯:指行为人实施了基本得犯罪构成要件得行为,由于发生了法律规定得基本犯罪构成要件得结果以外得加重结果,刑法对它规定加重法定刑得犯罪形态。
7、犯罪预备:就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得一种停止状态,指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得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得原因而示能着手实行行为得犯罪停止状态.8、犯罪未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得实行行为,由于意志以外得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得一种犯罪停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