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0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课件】[优秀课件资料]
第0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课件】[优秀课件资料]
一改秦苛政之风,将稳定社会秩序、赢得民心作为自己首要的
任务。也正是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 策。
2.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措施
4.结果
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 相应的生产条件,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的局势也由此稳定下来,人民的幸福指 数也因此提高。
3.评价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有利于避免战争
(二)内部改革,利于民 1.政治
中央vs地方
皇权vs相权
2.经济 3.思想
管吏选拔
刺史制:划13州部,设刺史监察官 员与豪强势力
任酷吏:严厉镇压地方社会势力的 不法行为
设中朝: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与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
行察举:以才能品德为标准,地方 向中央推荐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 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汉景 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继位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 田租。除了以农为本,轻徭薄赋让人民倍感“幸福”, 与秦严刑峻法相必,文景时期还主张“以德化民”。
四、外戚宦官专权---民苦则国衰 1、背景 东汉中后期外企宦官交替执政。
2.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从和帝开始,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 法主政,国家大权就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 戚,致使外戚势力的膨胀,继而导致外戚专权。皇帝 长大后,不甘心做傀儡,可放眼满朝文武大臣,都是 外戚的势力,无奈只得依靠身边的宦官来铲除外戚势 力,宦官由此得到宠幸,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 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影响 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带来的危害:政治统 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 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 王朝走向衰亡。
[PPT展示]:
[过渡]:新王朝的建立,秦汉朝代的更替,是顺大势所趋、民 心所向的必然结果,为政治的稳固、经济的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汉初的社会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先来解读两则 材料,分析汉初社会所处境况。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
[PPT展示]: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 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2)秦亡的经验教训 面对这种残破的局面,汉高祖刘邦在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
右图展示的是汉景帝陵园出土的一件人物陶俑,与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 部表情相比,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蒙娜丽莎的微笑”,这让我们感受 到汉初人民的幸福指数较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刚刚经历了秦末残暴统 治和连年战争的人民能露出这样温和的微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汉, 探索人民幸福之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幸福之源一:暴秦亡,新汉立 (一)西汉的建立 [讲述]:同学们知道,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秦的暴 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天下民不聊生。 而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夺取楚汉战争胜利后成功建立了新的 王朝------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也成为了两汉的第一 位君主-----汉高祖。
幸福之源三:武帝登,改革兴
(一)推恩削藩,利于国 1.背景 (1)汉高祖时期:“郡国并行制”到“除异姓、立同姓” [讲述]: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兼采西周分封制与秦郡县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 推行郡国并行制。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 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不久,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汉高祖又 逐渐剪除异姓,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以备不时之需。
(2)汉景帝时期:削减诸侯国,七国之乱
2.内容 所谓“推恩令”,其实就是在解决中央与诸侯之间的问题中 恩威并施,既不能得罪惹恼了这些诸侯,也不能任其发展。 即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 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 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为了帮助同学们充分理 解“推恩令”,我们可以将一个诸侯国比作一块蛋糕,分的 人越来越多,得到的每一块蛋糕也就越来越少。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 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社 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历 史原因。
新课讲述
第一课时:幸福西汉---走进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 [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在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 看一组图片! [PPT展示]:
(三)开疆拓土,利于治 1.北讨匈奴
2.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幸福之源四:文化繁,百姓乐 (一)文化繁荣知多少(表现)
1.文学: 2.史学: 3.医学与科技:
第二课时:重走东汉兴亡路,以史为尺量得失
一、西汉亡,新朝立---民哀则朝乱 二、改革起,政权溃---民劳则权灭 三、光武柔怀天下---民定则国兴 (一)东汉的建立 (二)光武中兴 1.背景 2.内容 (1)政治 (2)经济 (3)思想 3.评价
幸福之源二:文景治,与民休 (一)何谓“文景之治”? [PPT展示]:
在汉高祖之后,文帝、景帝又继续发扬了高祖“休养 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文景之治”。“蒙娜丽莎的微笑”得以持续,人们 生活较为幸福。
(二)“文景之治”的主要表现 1.以农为本,轻徭薄赋 [PPT展示]: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 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2.鼓励“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三)“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 在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重视“以德化民”, 废
峻法;提倡勤俭治国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下,汉朝的经 济实力得到积累,政治局势得到巩固,正如《资治通 鉴》所言:此时的大汉帝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与此同时,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的政治态度 对于今天我国的政治“廉洁”建设与自身勤俭节约品 质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