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4期2009年8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u b l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V o l .21N o .4A u g .2009收稿日期:2009—03—17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课题《社区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建宏(1983—),男,福建漳州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段华明(1954—),男,陕西咸阳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
论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黄建宏,段华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53)摘要:深圳市体制转轨和人才队伍自我优化发展的要求奏响深圳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序曲,一系列社区工作人才措施包含在社区干部、社会工作人才、社会服务协管员、社区服务志愿队伍建设之中,集中反映了“活、专、稳、全”的深圳特色。
关键词: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图分类号:D 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33(2009)04—0090—05一、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前奏深圳市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一种顺应现实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是深圳市体制转轨过程中机构增设与调整的要求,而且是深圳市人才队伍发现自身问题、自我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1.机构增设与调整是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催化剂。
(1)“政社分开”后的机构增设。
深圳经济社会转轨早,城市居民向“社区人”转变快,居委会所承担的行政功能与服务功能突出。
为了使居委会从繁杂的行政与服务工作中摆脱出来,体现基层自治的功能,深圳市推行了“政社分开”。
即对居委会的自治、行政和服务功能进行分离,并在社区内成立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承担从居委会脱离出来的行政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社区工作站与社区服务站都需要人才队伍的建设。
如盐田区的社区工作站主要有这样几个层面的人员:一是站长层面的干部;二是社区雇员(5—10名/站);三是社区综合协管员(1名/千人)。
[1]126而社区服务站,则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服务义工以及社区服务协管员。
(2)“村改居”下的机构调整。
深圳市全面进行“村改居”改革(2004年完成),撤销镇政府成立街道办事处,撤销村委会为社区居委会,并进行社区机构整合,客观上要求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等机构岗位重新设置与安排以及人才队伍的重组。
而一些原有的人才队伍在数量、素质、结构等方面都明显存在滞后效应,不能适应城市化的要求。
例如,工作人员不足、干部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而政府雇佣的编外人员人往往存在素质不高、责任感不强的问题。
对此,深圳市着力建设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如宝安区“村改居”的社区工作站核定专职人员12—21名,包括1名站长,2名副站长,1名专职党员工作者。
“村改居”当中,旧管理体制遗留下了一些具体运作反应迟钝的问题,缺乏自下而上的民意参与渠道,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中间来扮演双向媒介功能,以落实政府政策与反映居民呼声。
2.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DOI :10.13975/j .cn ki .gd xz .2009.04.004(1)素质缺陷。
深圳市认为,社区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干部素质偏低,执行力不强,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有些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不够强,对一些涉及社会稳定的苗头不能及早发现,更谈不上及时控制。
例如,南山区于2005年通过对基层工作人员状况开展调研,发现基层干部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综合素养都不足以应对日益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党员群体复杂,包括了企业转制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及流动党员。
(2)结构缺陷。
受传统体制下社区管理人员直接任命方式的影响,社区工作者年龄结构偏向老化,一些退休人员被安排到居委会工作。
有些社区居委会基本上是老同志担任社区各种职位,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能力,因此迫切要求人才队伍年轻化建设。
年轻人文化程度较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信息化办公、社区电子化政务等新领域具有优势,有利于社区现代化、网络化服务,提高各项工作效率。
年龄结构的不合理隐藏着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对此,深圳市盐田区大胆提出实行居委会委员年轻化的构想,原则上男性不得超过60岁,女性不超过55岁。
[2]389(3)专业缺陷。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程度越来越高,工作领域的完成越来越依赖于专业人员。
深圳一些社区居委会雇佣临时工,人员配备缺乏专才,社区工作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扮演各种角色。
深圳现代化社区的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如社会保障金、失业金发放、再就业等等,都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参与。
为此,深圳市各区顺应社区专业化潮流,试点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特别是社会工作者队伍。
通过政策吸引专业人员,如薪酬、激励和保障制度等,完善引进专业人才的机制。
二、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按社区工作者的角色来进行分类,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可分为:社区干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社区服务志愿者;社区服务协管员。
1.打造执行力强的队伍:社区干部。
深圳市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政府政策与服务越来越转向社区来落实。
如何实现政策的顺利展开,强化政府在基层的执行力,同时又不影响居民自治,需要打造素质力高、执行效果好的社区干部队伍。
具体有以下三种打造方式。
(1)战略式打造。
在这方面,南山区2005年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状况专题调研,发现改善人力资源状况成为南山区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对此,该区自2006年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基层干部培养,实施人才升级、优化、替代、转换和储备五大战略,目标是在5年时间里造就三支干部队伍:政治可靠、素质优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年轻优秀、梯次明显的社区工作站后备干部队伍;社会诚信好、懂经营、会管理、有专业技能的股份公司干部队伍;善于协调各方矛盾、能够很好发挥政府与群众联系纽带作用的社区居委会后备干部队伍。
(2)交流式打造。
南山区于2007年安排了新提拔的区直机关处级干部、区直机关科级干部以及新进区直机关工作的公务员到社区驻点,通过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的交互学习,提高社区干部的执行力。
(3)培训式打造。
罗湖区结合本区社区工作学习,加强基层干部培训,而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
2007年,组织了全区10个街道的分管领导、社会事务科科长、社区工作站站长等共130余人,分三批赴香港考察学习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经验。
南山区还安排了60名社区工作站后备干部到高校集中学习,到机关跟班锻炼。
2.培育和谐力好的队伍:社会工作者。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全国紧锣密鼓地展开,深圳市更是积极响应,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展示了许多新的举措。
(1)建立社工制度,推进社工试点。
深圳市2007年成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的调研。
市民政局在系统内开展社工试点工作,“购买”37名准社工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动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实施《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薪酬保障机制、职业晋升机制、公共财政投入、培育公益性民间组织、建立“社工+义工”制度等方面进行规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
(2)借政府之力推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深圳市政府正在进行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的试点和探索,以社工制度体系建设为契机,推进社工职业化、专业化,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
2005年印发了《深圳市社区工作试行办法》,明确指出:“逐步推行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实行社区工作人员公开招考制度,并由各区组织、人事、民政部门统一组织招考”。
2007年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文件,标志着向社工的专业化、职业化又迈出了重要性的一步。
(3)开发社工岗位,提供专业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深圳市民政局向民间组织购买了37个社工服务,在社会福利、慈善、救助。
残疾康复等领域引入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
盐田区也开发了65个社工岗位,并成立了公益性民间组织提供社工服务。
南山区面向全国高校招聘95名社工,在深圳市率先实现“一社区一社工”的格局。
(4)引入督导制度,确保社工服务质量。
深圳市民政局在购买社工服务的试点过程中,借鉴了香港经验,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按照1∶8的比例,为一线服务的33名社工配备了4名香港社工督导。
此外,为了建立更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强联系和指导,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当地的社工人才,按照1∶1的比例为4名香港社工督导配备助手,以确保督导服务的顺利开展。
3.发展感召力大的队伍:社区服务志愿者。
社区服务志愿者也称为义工,在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社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社区为其提供实践的场所,增强了志愿者的社会价值感。
目前,深圳市在义工队伍建设方面的构架已基本成型。
(1)规范管理和培训。
南山区制定了《义工管理办法》等十多项管理制度,还不断完善义工招募登记和档案管理,推行《义工服务记录卡》,按登记服务时间对义工进行晋级和表彰,加强对义工服务技能的培训,定期举办义工交流联谊活动。
(2)创新载体。
其一,开设网站。
南山区2000年开通了全国第一个完全由义工设计、制作的专业网站———“义工在线”,迄今访问流量已超过50万人次,论坛发帖量达20多万篇,成为宣传全国各地义务工作动态和南山义工事业、促进异地义工学习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其二,开通热线。
南山区已开通“南山义工聆听热线”,长年坚持对外服务。
全区成立有7个热线小组轮番值班,迄今共接听全国各地的热线电话1万多人次,咨询内容涵盖学习、就业、法律、家庭、婚恋、人际关系和劳动纠纷等方面。
其三,创作主体歌曲。
南山区义工联2006年组织义工集体创作南山义工之歌《与爱同行》,充分展现了南山义工的无疆大爱和时代风采。
其四,构建组织网络。
在组织网络构建方面,以罗湖区、盐田区为典型。
罗湖区2007年建立了区义工工作联席会制度,率先在全市构建了两级义工联的组织网络。
区、街道和社区三级义工服务网络全面铺开,实现义工服务“无缝化”。
盐田则是积极依托社区和社区建设,动员、吸纳户籍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加入社区义工队伍,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义工服务三级组织网络。
(3)开展主题活动。
南山区2003年启动“南山义工牵手社区行动”,将义务工作导入社区,倡导和推动社区邻里互助的良好氛围,组织义工为区内符合帮扶条件的单亲、重病、贫困家庭提供多元化无偿服务,并开展法律、科技、环保、卫生、心理等公益宣传咨询及义诊、义务维修等活动。
该行动在全区8个街道98个社区全面铺开,先后有5000多人次参与,为近10万社区居民提供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