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思维导图在高考边塞诗鉴赏中的应用

(图)思维导图在高考边塞诗鉴赏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考边塞诗鉴赏中的应用
诗歌赏析是高中语文课堂和考试的重点、难点,我们必须努力引进各种教学理念技巧,提升课堂效率,切实利用课堂平台引导学生方便、快捷、高效地掌握诗歌赏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已经被引入各个领域, 它能有效展示放射性思维,在某一方面把有所关联的元素联系起来,它能将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易让主题中的关键词分层呈现,把每个主题间的从属关系用层级图直观展示。

思维导图在诗歌鉴赏中也有着卓有成效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图将思维导图引入高考边塞诗的鉴赏当中,使考生对边塞诗的认识清晰明了,又能准确把握边塞诗与其它诗歌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边塞诗的渊源
以边塞题材为内容的边塞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汉魏。

先秦,“王国甚多,八百诸侯”不存在秦汉统一政权那样的边塞问题,因此《诗经》中的诸多反映征战戍边的诗歌,如《采薇》、《无衣》、《君子于役》严格上讲并不算边塞诗,秦汉统一以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形成,于是沿长城一线,就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所谓的边塞问题。

边塞诗发展至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盛唐边塞诗最能体现大唐气象,在唐代形成了以边塞为题材写作诗歌的诗人群体,产生了边塞诗派,其中主要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高岑诗派。

其后,历朝历代边塞诗吟咏不断。

二、边塞诗的意象群
“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歌鉴赏中以意逆志的钥匙。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诗薮》)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一首古诗,对于虽识字而不能领略情感和形象的人,永远只是空洞的符号。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古诗词,领略其丰厚的内涵,就读懂诗歌中意象丰富而又相对稳定的意蕴。

新课标评价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也是根据对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的体验、感悟来考察的,而形象和情感的综合体就是意象。

边塞诗人在创作中将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积淀到“意象”当中,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意象群。

边塞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常见的自然景物意象
常见的自然景物意象:秋月、枯草、飞雪、雪山、大漠、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等。

边塞诗多紧紧地抓住绝域荒原苦寒的气候环境,来表现将士们不畏艰苦的战斗豪情,或是流露出征戍生活的不易,从而触动征人的思乡之情。

如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

(二)常见的战事意象
在频繁的边塞征战中,号角、刁斗、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与战事有关的物品常常出现在边塞诗中,如“角声满天秋色里”、“寒声一夜传刁斗”、“烽火照西京”、“红旗半卷出辕门”。

熟知了这些战事意象,读到这些边塞诗句,我们就仿佛亲临了边塞,目睹了激烈的战争场面。

(三)常见的地名
边塞诗有着很强的地域特征,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青海、走马川、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陇头,这些地方常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2004年高考题选取了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其中就考察了地点意象,金河、玉关、青冢、黑山。

(四)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有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等。

“羌笛何须怨杨柳”、“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这些极富地域色彩的乐器,不断唤起戍边将士的离情别绪和思乡之情。

(边塞诗意象群思维导图)
三、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及常用的表达技巧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是极为丰富的,它常常和送别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及表达该主题时常用的表达技巧。

(一)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地风土人情
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地风土人情,诗人们常常调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
觉、嗅觉、触觉等,采用远及近、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等手法来感知边塞的魅力。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通过视觉,远眺来描绘边地高远辽阔,壮丽雄伟的图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亦是通过远眺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水天相接,群山孤城的粗犷之美。

这些边塞风光新奇壮丽,使人视野开阔,心胸爽朗。

同时,边塞诗常常涉及羌笛、琵琶、胡笳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如“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岑参)则是通过听觉来描写边地少受民族青年人一同演奏歌唱的热闹场面,让人们感受到了边塞战争之外人民和睦安乐的情景。

(二)颂战,建功立业;反战,批评边将无能和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塞诗当中用典是极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李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这些诗句中的“凌烟阁”、“斩楼兰”都运用了典故,而且格调高昂,气势雄放,从各个方面表达颂战,建功立业的豪情。

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这些诗句中的“龙城飞将”、“李将军”则是通过典故表达了对边塞没有良将的深深感慨,也有对当时边将所用非人的不满。

(三)征人的思乡念亲和思妇的闺怨情深
边塞诗中有大量描写征人思乡念家的作品,而这一主题常常涉及想象、虚写、虚实结合,从对面落笔的表现手法。

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燕歌行》高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金昌绪);“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李白),这些诗歌在抒发征人的思乡念亲和思妇的闺怨情深时,常常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通过虚写和想象从对面落笔含蓄的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

同时这一主题的边塞诗或多或少也表达了征戍的辛苦和战争的残酷。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及常用的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思维导图引入高考边塞诗的鉴赏当中,可以用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化繁为简,清晰直观地呈现边塞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的呈现边塞诗的意象、思想主题、表达技巧等高考考点,提升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思维导图对于其它题材的古诗词鉴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