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毕业论文选题文学毕业论文选题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文学类(一)古代文学选题范围1.论《左传》的叙事方法2.论《左传》的战争描写3.论《左传》的人物描写4.论《左传》的外交辞令5.《战国策》的语言艺术6.《左传》与《战国策》语言艺术之比较7.《论语》的语言特色8.论《孟子》的论辩艺术9.《庄子》的语言艺术10.论《庄子》的寓言艺术11.论《荀子》的修辞艺术12.论《诗经.国风》的抒情模式13.论楚辞的意象构筑方式14.楚辞与《诗经》比兴之比较15.《庄》《骚》神话,历史传说运用之比较16.《史记》的叙事模式及其影响17.论汉乐府民歌对建安诗歌的影响18.论南北朝乐府之异同19.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0.论曹植的辞赋创作21.论陶渊明诗文中的自我形象22.论南朝山水诗的艺术特色23.论初唐四杰的七言诗歌行(或五言律诗)创作24.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25.盛唐山水诗同南朝山水诗之比较26.李白与庄子27.论杜甫的七言律诗(或五言古体诗)28.高、岑边塞诗之比较29.论柳宗元的讽刺散文30.韩愈散文对先秦两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31.白居易《长恨歌》对后世的影响32.论刘禹锡的咏史诗33.论刘禹锡的民歌创作34.李商隐,杜牧爱情诗之比较35.论晚唐的小品文36.论花间词37.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38.论东坡诗中的理趣39.论王安石的散文40.论黄庭坚诗的语言特色41、论李清照词的女性形象42.论辛词对苏词的继承和发展(或苏辛词比较)43.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44.马致远散曲的隐逸思想45.关汉卿杂剧的女性形象46.元杂剧的情节结构模式47.元杂剧的悲剧精神48.元杂剧婚恋模式的文化意蕴49.《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美学特征50.《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51.《水浒传》的忠义思想52.李逵性格特征的文化意蕴53.《西游记》的讽刺艺术54.《西游记》幽默诙谐的美学风格55.《金瓶梅》的语言艺术57.古代小说中的军师形象58.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59.《三国》《水浒》的女性形象塑造60.汤显祖传奇创作的人性思考61.《聊斋志异》的痴人形象62.《儒林外史》的文化反思63.纳兰性德词64.晚清小说的漫画化手法65.曹雪芹的悲剧观66.《红楼梦》的对比思维67.《红楼梦》的心理描写68.,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悲剧冲突69.,《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①黛玉与妙玉②宝钗与黛玉③尤二姐与尤三姐④袭人与晴雯⑤元,迎,探,惜⑥宝玉与黛玉70.《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比较研究(二)现当代文学选题范围一、文学史篇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8 论“革命传奇”小说9 论“样板戏”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16 论“文革”叙述模式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二、文学思潮论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6 论“朦胧诗”7 论“后朦胧诗”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9 论新历史小说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11 论“寻根文学”思潮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三、作家论1 鲁迅小说创作论2 鲁迅散文创作论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4 郭沫若创作论5 茅盾创作思想论6 茅盾评论特色论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8 巴金小说创作论9 老舍的平民观探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三)外国文学选题范围1,论古希腊文学的人本意识2,论荷马史诗中的古代英雄形象3,论《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4,论美狄亚的爱和恨5,《神曲》的划时代性6,论堂吉诃德形象的二重性7,论《十日谈》的反封建意义8,论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新女性形象9,夏洛克形象分析10,福斯塔夫形象的美学价值11,论奥塞罗悲剧的成因和实质12,李尔王形象初探13,论麦克白的悲剧性14,论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廷宕15,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化16,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思――论莎士比亚的悲剧17,欧洲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流与合融――莎士比亚创作思想探究18,爱情描写的不同内涵――《罗米欧与朱丽叶》与《熙德》比较19,论答尔丢失形象及其塑造20,从《伪君子》看古典主义创作得失21,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论《阴谋与爱情》22,时代的烦恼――论维特形象的典型意义23,浮士德精神再议24,论《浮士德》的辩证思想25,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论卢梭的《忏悔录》26,论拜论诗歌中的讽刺27,论《唐璜》的讽刺艺术28,论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29,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30,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论《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31,《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浅议32,论《悲惨世界》的思想价值及局限33,雨果对革命的矛盾态度――评《九三年》34,金钱对人性的毁灭――论葛朗台形象35,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世界的矛盾36,拉斯蒂涅形象论析37,论《高老头》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38,论《高老头》中的父爱39,论于连40,《红与黑》是一部爱情小说吗41,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艺术风格42,论乔治?桑的田园小说43,论简?爱44,论希斯克厉夫的复仇45,论《傲慢与偏见》的中庸思想46,狄更斯创作中的怪人形象47,《双城记》人道主义思想评析48,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49,《羊脂球》艺术探幽50,论左拉创作中的自然主义51,论普希金抒情诗的魅力52,论叶甫盖尼?奥涅全形象的典型意义53,论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54,从《饮差大臣》看果戈理的讽刺艺术55,《死魂灵》主题与果戈理的创作思想56,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大雷雨》中卡捷琳娜形象探究57,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宗教倾向58,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结构59,安娜悲剧说明了什么60,从安娜形象塑造看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61,转型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图画――论《安娜?卡列尼娜》62,《复活》中的复活刍议63,聂赫留朵夫形象与托尔斯泰的世界观64,从《复活》看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65,论玛丝洛娃形象66,论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特色67,巴威尔形象塑造及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68,无产阶级新人的成长历程――论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69,论保尔的人生观70,保尔?柯察金形象的认识意义71,论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72,《一个人的遭遇》对苏联文学的开拓73,论索科洛夫形象74,从《一日长于百年》看艾特玛托夫的全球思维75,论《断头台》的悲剧意识76,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个人奋斗77,现代人的困惑――论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78,《变形记》艺术探幽79,海明威创作的艺术风格80,海明威创作的硬汉子形象81,论《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82,海明威的个性与创作83,论劳伦斯创作的性爱观84,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85,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86,《源氏物语》主题再议87,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论《古檀迦利》88,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虚实对应的美学观89,论中国和希腊神话的异同90,俄国文学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零余者91,娜拉与子君――《玩偶之家》与《伤逝》比较92,安娜与蘩漪悲剧比较93,不同民族的吝啬鬼――葛朗台、普柳什金、严贡生形象比较94,不同时代的个人奋斗者――于连与高加林形象比较95,郝思嘉与王熙凤96,异曲同工的挽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四、作品篇(小说)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13 钱钟书《围城》失探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17 论方方的小说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23 论杨绛的《洗澡》24 论贾平凹的《废都》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39 论刘震云《手机》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53 分析茅盾之《子夜》作品篇(诗歌)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3 论戴望舒的诗4 论徐志摩的诗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6 论小叶诗人7 论穆旦的诗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10 论顾城的诗歌11 论多多的诗歌12 论海子的诗歌13 论郭小川的诗14 论冯至《十四行集》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作品篇(散文)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8 论刘白羽的散文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11 论素素的散文12 论石娃的散文13 论史铁生的随笔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5 论巴金的《随想录》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作品篇(剧本)1 曹禺《雷雨》周萍论2 蘩漪悲剧探3 论郭沫若的《屈原》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