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唐代文学分期: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3.南北文化交流;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使唐代文学繁荣;2.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3.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4. “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卢、骆),是高宗、武后时期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作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和送别诗等;在诗风方面,创作气势雄壮,意境宏博,显出唐诗的独特魅力;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为主,内容空泛,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本人总结提出了“诗有六对”、“诗有八对”之说。
唐代宫廷文人主要成就: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文章四友:指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
他们的诗歌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部分作品中却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对近体诗格律创作做出了一定实践。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长于五言律诗,诗作被誉为“初唐五律之冠”,《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后人誉为“初唐五律第一”。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以律诗见长。
沈佺期的七言《古意》,宋之问的五言《度大庾岭》是初唐律诗的代表作。
他们主要成就在于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
陈子昂的地位与评价:1.陈子昂,字伯玉,后世称为“陈拾遗”,代表作:古体《感遇诗》三十八首;2.比初唐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文风,为唐代诗文革新指明方向,为确立盛唐之音起到重要作用;3.他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倡导“风骨”(强调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情感的慷慨激越、语言的清爽刚健、风格的苍凉悲壮的艺术特征)、“兴寄”(近于“比兴”,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为唐代诗文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
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力主革除浮华文风,提倡务实精神,主张以“中和之音”来写诗,对唐代务实文风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在诗歌题材与内容方面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作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和送别诗等;在诗风方面,创作气势雄壮,意境宏博,显出唐诗的独特魅力;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提倡“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倡导“风骨”、“兴寄”,为唐代诗文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如下特点:1.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含义;2.全诗以月亮为线索,以幽远、静谧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深邃阔远的艺术境界;3.表现了对年华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4.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5.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6.这首诗是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最重要的篇章,在体制、内容方面还未脱离初唐诗,但在意境方面已经开启了盛唐诗。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成就,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恬静雅淡,自然天成而神韵悠长,自然山水的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浑然融合,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长于五古、五律,风格清旷冲淡、语言平淡朴素,时见孤寂、凄清,擅长白描)为首,因此后世又称“山水田园诗派”为“王孟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1.思想方面:佛、道的兴盛,知识分子之间隐逸之风盛行,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2.政治经济上:初唐至盛唐数百年来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繁荣,奠定了悠闲生活的物质与社会基础。
如何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王维诗作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2.将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抓住景物特征,在物境中见心境;3.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捕捉自然光色、声响和动态;4.以禅入诗(静、无为,王维的《辛夷坞》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无我),以独特的禅宗审美眼光看自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5.语言洗练优美,意境深幽静谧,风格幽闲古淡。
边塞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多七言歌行。
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和进取精神,或有征人思妇的思乡之情,或有厌战怨征之感。
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字少伯,七绝圣手)、王之涣等,以高适(字达夫)、岑参(世称岑嘉州)、为首,故后人也称“边塞诗派”为“高岑诗派”。
边塞诗繁荣的原因:1.盛唐边塞战事频繁;2.政治制度重视边功;3.受诗歌传统和时代风气的影响。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共同点:1.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著称;2.风格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3.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
不同点:高诗豪放悲壮,岑诗壮丽雄奇。
1.内容高: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战争,具思想性和批判性。
(主理)岑:以诗人的激情讴歌胜利,赞颂英勇的战士、奇丽的风土人情。
2.风格高:以描写战争残酷为主调,豪放悲壮。
岑:以歌颂战士勇敢、边地奇景为主调,壮丽雄奇。
3.抒情方式高:多夹叙夹议,或直抒胸臆,直白粗放。
岑: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细腻委婉。
4.语言高:尚质朴,不追求奇字丽句,醇厚自然。
岑:尚奇巧,刻意求新求奇,新奇俊逸。
5.形式高:句式严整,对仗工稳。
岑:句式错综,奔放自由。
6.创作手法高:多写实手法,浑朴质实,现实主义。
岑:长于抒情想象,瑰奇峭拔,浪漫主义。
思想价值上,高胜于岑;艺术手法上,岑长于高。
盛唐边塞诗与传统的边塞诗的异同:继承了……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技法京城诗人群:主要分为三个层级:帝王及皇族宗室、朝廷重臣与台阁文人、长期居于长安的中下层文士。
前两类诗人以宫廷诗见长,诗作主要内容虽多歌功颂德、称扬太平,但诗歌充满了明朗乐观之气,语言也趋于质朴,显示了盛唐气象。
后一类诗人则更多自由创作,内容上与宫廷诗一样展现了帝京开阔包容的文化精神,突破了宫廷诗的局限,更关注广阔自然山水和多样社会风情,艺术技巧上汲取了宫廷诗的精致典雅,但又不刻意雕琢,尽显自然之美。
京城诗人群以诗抒怀,借诗交游,在情感表现和艺术风貌上都鲜明地体现了具有时代特质的京城诗风,展现出恢宏博大的盛唐气度。
京城诗风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它使盛唐的贬谪文学充满了从容气度与洒脱情怀,还影响了地方诗人的创作,同时地方诗人的创作也反过来对京城诗人群体的创作产生影响。
盛唐气象:盛唐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诗歌创作也进入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歌或渗透着一种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或展现了诗人关心现实、追求理想的志趣,体现出盛世昂扬的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寓艺术技巧于自然浑成的境界,既多兴象,又具风骨,情景交融,意兴灵动,韵味深长。
这种豪迈雄壮、高亢奔放、明朗乐观的风格,所体现的正是“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谪仙人”、“诗仙”。
个性:信道求仙、仗义轻财、藐视权贵、热爱自由。
因此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有:1.表现自我(自己的感受、理想、情感、遭遇),如《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2.表现自然与社会(各地胜景民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3.歌颂真挚的情感(友情、乡情等),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赠汪伦》等。
李白诗歌艺术特色:1.高度个性化,充满强烈的主观情感,自我形象突出;2.写作手法方面,想象丰富奇特,多比喻、夸张手法,借助梦境、神话、传说等(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语言方面,诗歌语言清新明快,不受格律限制,不雕琢字句,一切归于自然,符合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4.风格丰富多样,主要风格是雄奇飘逸;5.诗歌体裁主要有古体诗(如七言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包括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题乐府(如《蜀道难》、《行路难》、《天马歌》等)、绝句、律诗,形式自由灵活,宜表现丰富内容和错综情感。
诗体选择体现了个性,与诗人豪迈不羁的性格相联系。
其中,李白的“古题乐府”诗约149首,不止于发挥古意,还善于创新,借古题另立新意,如《天马歌》本辞是赞叹天马的神奇,而李白则是哀伤天马的被遗弃,以寄寓自己的胸怀,主旨与本义相去甚远;《远别离》既传达了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悲哀,又通过“舜野死”“君失臣”表现出李白对唐王朝前途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