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思维导图
概念图在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应用
在这些部门概念图用来教育或者培训员工。 另外,概念构图也作为知识获取的工具-提取
专家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某个组织希望保存 或者与别人分享的。 另外,概念图也用在支持小组的学习中,譬如 头脑风暴。概念图的精确、视觉化表征能够简 化理解并促进讨论。通过制作和完善一个小组 共同协商的概念图,能够促进小组成员对概念 图的共同理解。
1965年,由诺瓦克领导的小组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开始了大量的 实践研究。概念图就是Novak在研究儿童科学概念改变历程时所 提出的。由于对儿童访谈时收集到的资料十分庞杂而难以整理, 于是发展出概念构图的技术,一方面可以记录儿童的知识现状,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变化的情形。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一)奥苏贝尔(D.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概念图的图表结构包括节
点(又称结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节 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 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可以没有方向, 也可以单向或双向。位于上层的概念通常可以 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不同知识领域或分支间 概念的连线就是交叉连接(又称横向联系), 交叉连接常常形成方向性意义,也是产生创造 性思维的关键之处。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 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如“是”、 “包括”、“表示”等。
概念图的研究现状
4.技术上的扩展,从手工制作到电脑软件、网络技术 概念图可以手工制作,现在还可以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编
制。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概念图有许多优点,如修改方便,界 面漂亮,可以直接打印,可以网上学习交流等。鉴于概念图 的巨大应用前景,市场上可以编制概念图的软件多达十几种, 如(amp2.0 、 Inspiration、Activity Map、Camp tools、 Axon Idea 等。
思维导图的产生背景和定义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 在1970 年代初期所创 。
Tony Buzan大学时代经历了学生典型的「朝圣历程」,在 遇到信息吸收、整理及记忆的困难及问题后,前往图书馆 寻求协助,却惊讶地发现没有教导如何正确有效使用大脑 的相关书籍资料,经历这些挫折后,也让Tony Buzan开始 思索可不可能发展新的思想或方法来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 困难及问题。于是,Tony Buzan开始研究心理学、头脑的 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 理解力、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渐渐地Tony Buzan发现人 类头脑的每一个脑细胞及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 巧妙地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这个看 似微小的发现,却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的满意发展。 Tony Buzan曾试着将脑皮层关于文字与颜色的技巧合用, 发现因作笔记的方法改变而大大地增加了至少超过百分之 百的记忆力。
奥苏贝尔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 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 习的心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 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奥苏贝尔甚至在其最有影响的著作 《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年再版)的扉页上写 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 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 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
让你的思维跃然“纸” 上
目录
概念图的定义和产生背景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概念图的应用领域 思维导图的定义和产生背景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辨析
何谓概念图
概念图又可称为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制作的具体过程,后者注重概念图制作的最后结 果。现在一般把概念构图和概念地图统称为概念 图而不加于严格的区别。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 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 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 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技能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技能,已经被许多的教师掌握和应用,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样,概念图也能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几 乎所有的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技能。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国内外的研究者都发现,概念图能 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切 实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如生物 教学中,效果十分显著。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 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说,概念图 能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 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概念图还可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 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成村落,使学习资源变得极为丰富, 如何在浩渺的信息世界中有效的学习,知识高度浓缩和结构 化的概念图也许能为网络教育提供参考的模式(如概念图导 航模式)。在许多国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可以在网 上实行概念图的师生交互学习和同伴合作学习,一般由网络 管理者(教师)提供知识内容和有关背景知识,要求各个网 络终端(学生)制作概念图并递交,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BBS 进行网上讨论和即时评论,以此促进学习者学会学习。
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是概念的展 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 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某一领 城的知识还可以考虑通过超级链接提供相关的文献 资料和背景知识。因此,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 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示例:
示例:关于概念图的概念图
概念地图的理论基础
(三)关于知识的本质研究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概念是用以 组织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建构人类知识的细胞或基本要素。在知识的系统中, 概念是构成和联结知识的“节点”。命题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的基础 上形成的,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
当代认知心理学通常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诺瓦 克(Joseph D.Novak)认为,有关知识的这种分类并不利于对认知发展的清 晰理解,反而使人在这一问题上模糊不清,造成学生知与行的脱节。学生在 学习中遇到的一个主要困难,就是当他们掌握程序性知识时,并没有用概念 和命题框架去指导自己的行动。概念和命题的数目是相对有限的,而它们构 成的知识是无限的。正是概念与命题的框架赋予了学习过程(包括实验过程) 以意义。概念地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超越了有关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 识的分类,努力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二)关于记忆系统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记忆不是一个有 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记忆系统构成的复 杂装置。人的记忆系统由3个存储器组成:感觉登录器,短时记 忆(或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当接收新知识时,若要形成大的 知识体,必须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进行有序的反复。概 念地图之所以能强有力地促进有意义学习,乃是因为它可以作 为一种模板,去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哪怕是支离破碎 的知识,有了这种模板,就可以用较小的彼此相关的概念及命 题框架单元把这些知识组成结构。
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概念图不仅是评价的工具,也是课程 和教学设计的工具,超媒体设计的工具,合作的工具,创 造的工具,知识建构的工具……如在课程设计中,康奈尔 大学的Ednondson认为:“概念图是将内容图式化的一种有 效工具。它能使各学科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衔接。”
概念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概念图的研究现状
概念图在国内的研究不多见,从掌握的资料来看,港台地区 发展较快。例如台湾,从1997年开始计算,以概念图作为关 键词的博、硕士论文多达36篇。在内地,如果对概念图的研 究发展可以概括为介绍、引进、应用和研究的话,那么现时 还处于介绍、引进阶段。
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概念图到现在,相关的研究已经比 较丰富和成熟。如美国的《科学教育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在1990年第四季度专门出版 了一期“概念图面面观”(Perspectives on concept mapping)。在西方国家,概念图是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 一个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和网络学习的普及,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推广概念 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策略之一。
概念图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概念图的研究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 1.功能上的扩展,从评价工具到教学技能、教学策略 概念图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测定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所以它是一 种评价的工具。后来,人们发现作为工具的概念图,在教学上 的意义远不止是评价原有知识和错误概念,它同时也是学习的 工具、创造的工具、合作的工具、超媒体设计的工具、课程和 教学设计的工具。概念图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教学功能,使很多 研究者渐渐脱离了概念图狭隘的工具观,而把概念图作为一种 教学的技能和策略。研究发现,教学者和学习者如果掌握了制 作概念图的技能,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水平。概念图同时 也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 习,提高反省认知,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概念图还是学生建构知识不错的脚 手架(scaffold)。
概念图的产生背景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提出。 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中争论的 一个问题是儿童究竟多大程度上从那些诸如物质和能量等抽象的 科学概念的教学中获益。在当时的科学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中,最 具有影响的是皮亚杰的理论,特别是他的儿童认知运演阶段理论。 该理论假定,儿童在具有形式运演阶段思维以前(11岁或稍微迟 一些)是不能从那些诸如物质和能量的性质等具体概念的教学中 获益的。而对这一点,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表示了极大的怀疑。
概念图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