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考研专业指导最新介绍
1、民大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的基本情况
1.1 专业介绍
民大新闻和传播学的地位:民大作为位处帝都的985 和211 院校,其新闻和传播学一直被
称为“小人大”。
新闻和传播学在北京各个大学中的竞争力一直很强,这样的一个平台也给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民大初试状况:新闻学和传播学史考一套自主命题的题目,619 新闻传播史论和820 新闻业务。
每科150 分,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以及新闻策划、评论等题目
1.2 学费
学硕:8000 元/年
专硕:25000 元/年
1.3 考试科目
民大新闻传播考试科目是619新闻史论和820新闻业务,考试范围基本与统考范围相当包括:
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新闻学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采写编评等相关专业。
主要考查内容为新闻传播理论和中国新闻史部分。
考试内容主要集中于基础知识,同时会侧重考察学生对时下热点和新闻事件的关注和解析。
学以致用。
养成专业敏感。
1.4 报考录取情况
1.4.1 该专业近三年录取分数线、报录比
民大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跟随国家线,
年份区域总分公共课专业课
2014 A 350 55 80
2015 A 350 55 80
2016 A 355 53 80
录取比为1:9
1.4.2 招生专业目录
新闻学招生人数在6-8 人(不含推免),传播学招生人数在4-6 人(不含推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在15-20 人。
不分研究方向。
2、参考书目和学习指南
2.1、初试参考书目
《中国新闻史》——方汉奇主编
《世界新闻史》——陈力丹
《全球新闻史》——李彬
《新闻学理论》——杨保军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新闻采访学》——蓝弘文
《电子网络教程》——饶立华等
《圣才新闻考研笔记》(第九版)
《传播学小王子》——孔祥飞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童兵等
2.2 学习指南
首先,良好的心态是考研成功的必备武器,必须建立强大的信心培养自己的毅力,坚持考研
的道路。
其次,民大的新闻传播考研是一个以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应用为主的考试形式,因此除了大量记忆和背诵之外,还要有对重难点的把握,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再次,死记硬背必然会走很多弯路,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有方法可遵循的,掌握了方法技巧,自然也会事半功倍。
一、非统考专业课命题的总体特征
统考专业课有教育部统一颁发的《考试大纲》,但非统考专业课教育部没有制定相应科目的考试大纲,是不是说非统考专业课的命题就没有可参考的官方权威依据了呢?不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该《指导意见》中对非统考专业课命题工作做了非常细致的要求,是我们解析非统考专业课命题原则的政策依据。
下面,我们解读其中和考研专业课命题和考试最为相关的内容,以飨考生。
《意见》中指出,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应结合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确定,以进入研究生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突出考查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考试科目应涵盖三门以上本科阶段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由此可见,非统考专业课的考查范围既涉及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
论和技能,更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考试内容的目的,该《意见》中明确表明是为了“使本学科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获得及格或及格以上的成绩”,也就是为了保证
研究生选拔的质量。
因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为了拉开区分度,试卷结构会按照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多种题型、一定比例的题量和不同层级的难度。
对考生来说,需要明确知道该科目考试的题型种类、题量比例、各题型做题时间分配比例。
此外,更为重要的,从学科知识点上来说,考生更需要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点、重点、难点、高频考点,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如何高效发挥强化课程的指导作用
经过基础阶段专业课的学习,考生应该对考研的基本信息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考生对专业课各科目的原理、公式、概念等学科核心基础知识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并且,也已经厘清学科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脉络,建立起了系统、整
体性的学科结构和知识框架脉络。
换言之,只有考生在趋近或部分超过该水平的状态下,强化课程才能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如何最高效发挥强化课程的指导作用?这就需要考生明确的是,该强化课程、讲义和手头其他复习材料只能作为强化指导材料,核心研读的学习材料依旧是研招单位指定或默认的参考书、真题,只有通过多遍研读教材,结合强化课程的讲授,才能构建起完整的专业课知
识体系,透彻理解专业课的内在知识逻辑结构,并在精细研究历年真
题之后,对重要的知识点达到理解、记忆、掌握和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考研强化复习的目的,最终达到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水平和选拔标准。
三、强化课程授课内容与功能概述
承继专业课基础阶段的学习与逻辑,强化课程授课内容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历年真题和硕士点内部政策体现出来的专业课命题趋势、特点和考测逻辑为脉络,分级解析学科重点、难点和高频考点,并通过真题和典型题目详解使考生从重难点知识掌握到答题技巧得以全面强化,帮助考生高效构建应试系统框架和提升应试能力。
为达到以上功能,该强化课程首先对目标院校及目标专业的初试科目进行深度解析,
梳理出有效复习与考核范围;第二,对考生在强化阶段专业课的复习提供了指导意见,结合公共课的复习状态,从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到学习进程管理,都提出了合理的学习规划方案;
第三,通过初试科目各章节知识点深度剖析、重难点总结和典型题练习,梳理出了学科相应的重点、难点、常考知识点,并通过配套练习,帮助考生全面构建、理解、掌握和运用专业课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
第四,通过对真题的回顾、练习、比较、解析,以及将真题中考
察的知识点回归至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真题的题型结构、题量比例、考查知识点出处、频次、考查知识点难度分级等对考生至关重要的复习备考指导信息。
四、跨专业的考生需要注意:
第一,基础课不能偏废。
前面说了,基础课要有一定把握,才可能跨
专业考研,否则到关键时刻就会感到分身乏术。
在主攻专业课时,基础课一天都不能停。
可以用早晨、吃午饭前、吃晚饭前以及睡觉前的时间去复习英语:阅读、单词、听力,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每
天坚持,就是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都足够英语的复习准备。
政治也一样,最好报一个新祥旭的秋季班,几个月上下来,有老师领着复习,比自己摸索更有效率,大致的知识脉络也会清晰起来了。
请相信自己,从初中就开始学的这门课,不会差到哪里去,但也要在心里培养对它的兴趣,
一讨厌它、搁置一段日子,一切都晚了;反过来,每天花两个小时,只要坚持,就会既轻松又有成就感。
跨专业考生往往把一腔热情放在专业课上,有意无意地就偏废了基础课,等发觉时间紧迫的时候,回头一看基础课落下一大截,这会大大影响后面冲刺和考试的信心。
第二,专业课复习。
11 月份报名之前一定要把专业书踏踏实实至少细读一遍。
这一遍不要欺骗自己,质量至上,一定要全部弄通弄懂。
这样在后面的两个月才会更有底。
笔记一定要做。
当11 月报名时间来临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讨论起复习进度。
那时候本专业考生和别的跨专业考生所做的准备和进度会让你大惊失色——有那么多人准备得那么好!本来就对不熟悉的专业容易产生的“心虚”这个时候会更加强烈,那么回过头总结一下自己的成果,只有实实在在密密麻麻的几本笔记会成为自己的强心剂,数数看,几本笔记,七八万字是少不了的。
加上政治英语,你会为自己所做的上10 万字的笔记而惊讶的。
这是积聚信心、抬头挺胸的重要来源。
第三,研究真题。
尽可能地多找一些这几个可选学校可选专业的历年试题,仔细研究,看看哪一类的试题自己更有把握。
这一步至关重要,这一步不可省略也不可推后,它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考试发挥。
经过这一步,学校和细分专业几乎都能定下来了。
这一阶段什么时候进行呢?越早越好。
我们不提倡把战线拉得太长,真正有效的复习
从 4 月到次年 1 月足矣;然而跨专业不同,需要“酝酿”。
可以不用过早开始真正的复习,但至少要比别人早两个月到半年开始寻找学校、涉猎与新专业相关的期刊、书籍、寻找对于新专业的亲近感和对于新学校新未来的向往感——这是真正复习开始的前站,用这段时间弥补跨专业的不足,在真正的战役打响时,我们将更加坚定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