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之三先秦两汉的变化
• 屈原:第一个作者
• 文的超越性到诗的超越性(诗大序) • 承担者:人(帝王)、君子、文人(儒生) • 《诗》、史、文之分
文与文士
• 扬雄:合儒家之道、以圣人为榜样、以六 经为楷模。
• 班固:正统儒家。 • 文人阶层的形成儒家正统与儒家世俗化 • 1、经典与正体 • 2、文士的分化。(贤良、文学、博士、文
吏)(德行、语言、政事、知识) • 经生、文人、文吏、高士。 • 士不遇的苦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充:
• 《须颂篇》“汉家功德,颇可观见;今上即 命,未有褒载。论衡之人······为此毕精,故 有齐世、宣汉、恢国、验符”。
汉赋
• 赋的本原 • 圣人到君王——君王的神圣性一面。 • 赋的分化: • 德性与文辞 • 回顾:文体与政治,诗赋正体《扬雄传》
• 神圣性维度的变化: • 圣人——经典 • 音乐、言语到文字:诗、文、史。 • 史传统的确立——依史论人,依史论文。 • 分化:文字的神圣性。——政治。 • 文字的神圣性——心灵。(若显) • 君王取代圣人——文字的艺术性。(从音乐
到文字)
• 文字的神圣性与文的娱乐化
• 讽的安慰与文的形式意义发现
文辞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介......p25 •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
言》
• 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郑卫之 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p40
• “极靡丽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 加也。”
• 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 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 1、赋的劝百讽一 • 2、诗、辞采、文体(赋:屈赋、陆贾、荀
子、杂赋)
屈原作为个案
儒家的超越性与超越性转化
《论语》
• 继承《诗》与政制:“诵诗三百,授之以 政,不达”,与“兴观群怨”。
• 王官制度的本质思考:善与美 • 礼:制度化 • 执行者:君子 • 君子与圣人:文质——仁 • 途径与形式:《诗》、乐。 • 《诗》的分化:乐之雅、郑。
• 合法性(超越性、神圣性):圣人及圣人 之言
• 方法论:思(悟)——思无邪 • 方式:辞达而已
孟子与庄子
• 圣人之言的阐释
•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 圣人言——述——孔子(悟、辞达)——孟 子、庄子(故事)
超越性维度的转变
• 浩然之气与善——圣人与超越性概念的转化 • 道 ——物之精微【省略了“技”】 • 言意之变
发愤著书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真理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