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工资方案为什么还不出台《公务员法》有望明年启动修订多部门调研公务员工资一份关于公务员改革的调研报告(下称&“报告&”)已于10月提交至全国人大常委会。
其中最关键部分是,报告指出全国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已有8年未作调整,公务员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建议尽快建立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除此之外,报告还重点提出,在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将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细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推动公务员管理从&“大一统&”模式走向精细化分类管理。
本轮关于公务员改革的调研,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牵头,中组部、国家公务员局参与配合。
具体调研的时间是在今年6月至9月。
整个调研深入到北京、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湖南、广西、重庆、陕西、新疆等9个省(区、市)和公安部、海关总署两个中央国家机关。
一位人社领域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人社部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相关公务员改革的调研,都是在为修订《公务员法》做准备,预计修订工作明年将正式启动;与此同时,相关公务员工资机制、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也会快速推进。
工资增长机制中国现行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主要是依据xx年实施的《公务员法》、《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
公务员工资由基本工资、津贴补贴两部分组成。
基本工资标准全国统一,公务员工资差距主要是体现在津贴补贴部分。
xx年,人社部等方面曾对各省公务员工资情况做了调查摸底,得出的结论是,现在公务员工资收入中,基本工资占比大约是1/3左右,剩下的就是各种名目、花样繁多的津贴补贴。
由于各省之间、同一省内不同县市之间,公务员的津贴补贴标准不一致,导致国内公务员收入之间差距悬殊,最低和最高每年相差1.5万元。
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公务员工资的调研结果,与人社部之前的结论基本一致。
对于公务员工资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与人社部提出相同的建议,就是要调整公务员工资结构,把基本工资占比加大,把津贴补贴部分的占比降低,这等于间接限制了公务员工资中的不合理灰色收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国家公务员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杨士秋曾公开表示,&“应该为公务员涨工资&”。
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的调研报告也指出,目前公务员工资水平并未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保持同步增长,相关方面应该尽快建立工资调查制度,定期将公务员和其他人员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比较,作为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参考依据,以此来形成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事实上,从xx年开始,人社部就已经在着手推进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
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相关公务员工资改革的建议,也基本与人社部推进公务员工资改革的目标方向保持一致。
目前公务员工资改革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包括一部分专家在内,国内反对公务员涨工资的声音很大。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对公务员工资改革的前景并不看好。
在他看来,目前除了一些国企、外企职工的工资较高,民企、私企的职工工资普遍偏低;推进公务员工资改革,应该综合考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以及城乡居民的整体利益,而不应该过分强调&“应该为公务员涨工资&”。
&“两院&”分类管理据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相关公务员改革报告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是,报告指出现在绝大多数省(市、区),对公务员管理都是实行&“大一统&”模式,无论是从事综合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的机关人员,还是在一线执法和辅助服务的政府部门人员,基本上都按同样模式招录、使用和管理,实行同样的考核、激励制度,这样的公务员管理模式严重滞后。
对于公务员分类改革,《公务员法》已有明确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而之所以这项改革步伐缓慢,一方面是由于由于配套制度没有跟进,另一方面也与地方的积极性有关。
上述人社领域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到xx年为止,国内只有深圳和株洲等少数地区在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
深圳改革起步最早,取得的成果也较为突出。
目前深圳总计有4万多名公务员,其中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大约69%,综合管理类占比居中,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人数最少。
对于公务员分类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除提出人社部等方面应尽快出台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加快公务员分类改革步伐外,还建议对法、检&“两院&”的司法人员进行细分管理,具体就是要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这一点与中央推进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今年6月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以及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司法人员分类管理都有明确表述:下一步,法官、检察官将不再按照公务员序列进行管理,而是启用单独的序列。
所谓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就是要明确,在法院、检察院工作的人员并不都是法律意义上的司法人员。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就是把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实施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的目的,是着力消除司法行政化,同时解决目前法官、检察官队伍大、门槛低的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表示,按照现在的《法官法》,只要通过了司法考试,二三十岁的法学院博士到法院后就能任职法官,很难综合分析复杂的案件,今后这样的人才只能做法官助理,&“经过三五年锻炼、考核,确实行才可以做法官,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法官&”。
国企高管基本薪酬参照公务员标准方案年底前公布&“改革的具体细则由人社部牵头,国资委、财政部协同研究制定,现在已经基本成形,会赶在12月份出台,为确定明年国企高管薪酬提供依据。
&”接近相关部委的一位消息人士日前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称。
据该人士介绍,薪酬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对组织部门任命的国企高管的薪酬将包括基本薪酬和中长期激励两个部分,基本薪酬将参照公务员工资标准进行制定,并通过高管与普通员工的相差的倍数进行限高。
另外,非组织任命的职业经理人将根据市场化的办法确定其薪酬。
必须双轨并行一位央企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薪酬改革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主管部门正为其监管下的企业划定级别,并确定各个职位高管的行政级别。
&“将来会进一步规范组织任命的国企高管薪酬,其基本薪酬会参照相同行政级别的公务员工资标准制定,同时取消或减少职务津贴和绩效奖金,但会加大中长期激励的考核。
&”上述消息人士称。
8月29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示,要坚持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与中央企业负责人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严格规范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
湖南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肖毅敏11月4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如果参照公务员标准,在基本薪酬上,国企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差距就没那么大了,而中长期激励一般都以股权、期权体现,所以不会反映在账面上,也就不会被人拿来比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也体现了公平原则。
而过去,国企高管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年薪,引来社会不满。
根据银行上市公司xx年公开信息披露数据显示,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年薪199.56万元。
&“以后国企领导拿高薪是不大可能的了。
&”另一家国企人士说,&“但是,这会不会抑制企业领导的积极性?一些国企高管会不会因此不作为?制定实施细则都要考虑这些问题。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就不赞成完全取消绩效奖金,他认为,此次薪酬改革以公平为主要目标,但也要考虑效率,毕竟国企也是企业,是企业就要考虑利益最大化。
记者从国资委获悉,央企&“四项改革&”其中就包括董事会选聘高管,而此次薪酬改革也提出加大职业经理人的建设。
上述消息人士称,除了组织任命的方式外,市场化选聘的国企高管将采取更灵活、更为市场化的薪酬制度。
李锦认为,下一步会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国家任命到董事长,而总经理按照职业经理人的方式选聘,形成职业经理人队伍。
&“目前国企高管薪酬的双轨制与现行的经济体制相匹配,何况薪酬改革也无法回避双轨制,它兼顾了公平和效率的体制特征。
&”肖毅敏称。
不是单纯限薪近日有报道称,此次改革,中央企业、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不能超过年薪60万元。
甚至有消息曝出某银行行长、分行长、部门经理等的所谓&“5321的减薪计划&”:即高管减半、部门负责人减30%、处长减20%、员工降薪一成。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要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并不是所谓的‘降薪令’,而是薪酬制度的‘改革’,其价值取向就是‘合理’。
&”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称。
人社部曾提出,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高于底层职工数不得超过12倍。
但有数据表明,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高于底层职工数十倍甚至百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与改革不彻底有关。
其实,包括人社部在内的限薪政策制定部门曾经对地方国有企业和央企子公司负责人进行过调查,其结果是&“极个别高管存在千万薪酬的情况&”。
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负责人实行的是&“薪酬&”制度,而职工依然是&“工资&”制度;企业负责人的薪酬靠近市场取向,而职工工资则依然受&“两低原则&”或&“同步原则&”的控制。
李锦认为,应该对国企高管实施最高薪酬的限制,应该按照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的倍数进行限制。
事实上,早在1993年便开始在部分国营企业进行经营者年薪制改革,对经营者年薪结构进行了初步划分,规定了年薪总额的上限。
后来,国企高管薪酬改革征求意见也提出限高的设想,但一直未正式出台。
&“不能一刀切地用具体数字限制高管薪酬,而是要参照国内外同行业、同类别的企业。
&”肖毅敏说。
尽管xx年2月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修正了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的&“两低原则&”为&“同步原则&”,即&“工资总额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同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同步&”,但是,这个原则至今没有得到落实。
上述国资委研究中心专家调查发现,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又都是出自企业&“工资总额&”,这样,职工的工资额度就会被挤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