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沟通的绝世美文 (2)

关于沟通的绝世美文 (2)

你会搞关系,但可能不懂沟通(关于沟通的绝世好文)很多人的理解是,就是会“搞关系”,他们觉得那些说话让人如沐春风、从来不得罪所有人、张嘴就是赞扬的人,就是懂“沟通”的人,就是“高情商”的人。

很多教如何沟通的文章,也是在教如何“把话说得漂亮”,教如何“通过甜言蜜语维护表面关系”。

而就像真正的文案是“有效影响用户的感受”,而不是“把文字写的华丽”一样——真正的沟通目的是解决疑惑、建立共识并且让双方能够更加愉快地合作,而不是为了表面上讨好别人、盲目维护表面人际和谐,反而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为客人沏茶”被我们称之为“懂礼貌”和“高情商”的表现。

但是这所谓的礼貌,考虑的并不是“客人的感觉”,而是“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更懂礼数”。

而真正的有效沟通,考虑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并让双方愉快合作。

下面就谈谈,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1、确定我们在共同解决问题沟通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我们现在正在共同解决同一件问题”,而不是在“进行无意义的拉锯战”。

比如之前跟某个客户沟通写文案的事情,我团队的项目接洽人员就说:“为了减少外行指导内容而导致的沟通问题,因此我一般的做法是您不能随意改动我们的文案,任何文案的改动需要我们自己去决定。

”“啊?这怎么行?我自己打的广告自己不能改?”然后,如果继续这样沟通,就会陷入撕逼拉锯战中,所谓的“沟通”就变成了双方谈判能力的角逐大战。

这样沟通的问题在哪呢?这样沟通的问题在于:沟通双方根本没有站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文案作者认为:“你不能随意改我的东西,因为你不懂。

”他尝试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对方同意放权。

”客户认为:“我花了钱,当然有权利去改。

”他尝试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对方同意我修改”。

双方站在了对立面,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自然无法达成共识。

那么如何解决呢?你需要把“要求”变成双方共同解决的“问题”,从而让沟通的双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比如文案作者可以这么说:“我相信跟您的合作会非常愉快,我的文案专业技能,再加上您对产品的了解,肯定能强强联合做出好文案。

但是,你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合作都会一帆风顺。

所以,为了共同让合作更顺利,我们需要提前商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合作问题,你觉得可以吗?”“当然可以啊!”“比如之前我们跟其他客户的合作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即将推向市场的新智能硬件产品,客户把我们本来简单明了的文案改成了‘让家的温馨永远相伴’——消费者看了之后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产品,从而导致宣传效果下降。

您觉得这样的问题咱们应该如何一起预防呢?”“这是因为面对文案问题,很多人会外行指导内行,从而写出自嗨文案。

所以,为了规避这一现象,我们这边确认任何最终文案的时候,都会咨询你这边的建议。

”“好啊,这样解决就好多了,我相信合作会更加顺畅。

但是其实,还可以进一步规避这个问题——XXXXX……”通过这样的沟通,双方就相当于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降低合作风险。

原本双方可能出现的对立关系,变成了“共同解决问题”的关系。

双方并不是在“证明我是对的”,而是首先承认问题,共同看看如何解决。

所以,当你遇到任何沟通难题的时候,你应该先从“问问题”开始,而不是从“提出自己的要求”开始。

需要不停地去确认:我们现在是否在共同解决问题?比如员工绩效下降,没有斗志。

对立思维的领导会说:“你最近各种没有效率,怎么搞的?你要打起精神来好好做!”这是把对方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并没有共同解决问题。

而“共同解决问题”的领导会这样说:“你来到我们公司,就是为了积极发挥你擅长的地方,创造价值。

但是我最新发现,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你感觉自己发挥不出来,从而减少了斗志。

这可能会对你的职业生涯不利。

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要不我跟你一起,想想改良方案?”这样,就相当于你在帮助别人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命令、指挥和说服。

再比如去年我阿姨家的高中生表弟,完全放弃了学习,没有斗志。

当时对立思维的阿姨整天这样说:“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快加把努力,不要玩游戏了!”这样沟通,双方也根本没有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孩子解决的是“如何反驳妈妈”的问题,而妈妈解决的是“如何说服孩子”的问题。

而我接受邀请去跟表弟沟通时,这样说:“我记得你以前学习很好,现在的状态可能你不想要的,而你也一定想要变得更好一些。

但是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你动力下降,难以坚持——就跟几年前的我一样,我也有段时间不想学习。

要不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看看原因是什么?”“好啊,其实我觉得原因可能是……”这样,就相当于我们站在一起,共同解决他的问题。

所以,遇到沟通的僵局,你首先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是在共同解决问题吗?还是在进入“我说服你,你说服我”的拉锯战?2、多面共存思考多面共存思考(Janusian thinking)是心理学家罗森伯发现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能力,拥有该能力的人能够同时思考多个相互矛盾的观点。

而大部分人只能非黑即白,头脑中无法容忍矛盾的出现。

比如当你跟领导提出一个建议:我建议在构思创意等问题上,领导能够多民主化一点,听听一线营销人员的看法。

这个时候很多领导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民主的领导就是好的吗?你们翻翻历史书看看,乔布斯、牛根生、张瑞敏甚至古代的成吉思汗,都是拥有决断力的**型领导,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带领公司走出困境!这个领导就是没有用“多面共存思考”——在他看来,“**”和“民主”是一矛盾的,自己要不做**领导,要不就做民主领导,而过去的证据来看,偏向**的领导更加成功,所以我要**。

然而拥有“多面共存思考”的人就不会这么想,在这些人的脑海中,矛盾是可以共存的——“**”和“民主”也可以共存,因此他们往往倾向于同时考虑**和民主这一对矛盾体的优劣,并且做出判断。

所以,真正伟大的领袖会这样倡议:“民主型领导其实有弊端——比如决策流程过长、意见不统一、缺乏远见等,但是民主型领导有时候可以帮助团队收集更多的观点,从而有助于优秀的决策。

同样,**型领导虽然更加迅速而且容易产生远见卓识、扭转局势,但是往往考虑不周全、信息来源单一。

那么要不我们今天开会讨论一下,如何改进,让我们既能保持**型领导的意见统一、远见卓识,又能吸收民主型领导带来的多样化观点?”在这个人的眼中,民主和**是可以共存的,一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不是把两者对立,就更加容易出来。

最终他们可能会得出方案:唯一领导有一票否决权,并且在XX及XX问题上有决定权,但是领导没有让其他人闭嘴的权力,所有人都可以随时提出建议等等。

多面共存思考,就是同时考虑多面的矛盾,不是“只选其一”,而是“假设矛盾可以共存”,然后寻找最优的共存方法。

当你提出“我们公司需要提高计划性,用战略来指导行动,而不是单纯每天追热点”,大部分人会这样说:“这根本不现实啊!现在互联网发展这么快,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能走僵化的老路!”而拥有多面共存思考的人会说:“那就让我们讨论一下,在我们公司,如何让‘战略性’和‘灵活性’共存?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寻找一个战略在指导长期行动。

”如果这样,会议的所有人也会像上面那个技巧说的一样——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相互对立了。

这一点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因为它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但是一旦做到,就会有可喜的收获。

罗伯特曾经在爱因斯坦、梵高等天才身上发现了这一特质,他们正是因为可以容忍矛盾的同时存在,进行“多面共存思考”,才得出了伟大的洞见。

所以,在沟通的时候,你需要用多面共存思考,假设矛盾可以共存,然后想办法找出最优方案。

3、预测并影响别人的行动任何策略的核心要素都是:预测别人的行动,并且提前干预别人的行为以达到有利结果。

比如,当下中国象棋的时候,你需要在移动棋子之前,预测别人的行动。

你并不是盲目移动一个“炮”,而是在移动“炮”之前提前预测别人的行动,如果发现这导致炮被别人吃掉,那你就不应该这样走。

但是在实际的沟通中,我们经常忘记了这一点,盲目沟通。

比如我有一个【李叫兽研究会】,里面召集了一些文案的学员,让他们用真实公司的案例训练文案,并且让案例公司给每个学员积极反馈。

有一次跟某公司合作的时候,学员完成了所有作业,但是这个公司的负责人暂时没有时间进群反馈作业,就让我们把所有作业发过去反馈。

然后助理就把作业打包发给了这个公司负责人,说了一句“请查收,并于3天内回复”。

这个时候我知道了这件事,就问助理:“你觉得这个公司负责人最后的回复可能是什么样子?”助理说:“我一想,肯定是敷衍了事,随便写了几个字。

”“那这个结果是你想要的吗?”“自然不是。

”是的,只要稍微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如果只是把邮件发过去,让案例公司反馈,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写了一堆“不错啊”“还可以”等敷衍了事的话,这个结果肯定是自己不想要的。

既然现在已经知道这个结果是我们不想要的,为什么不在发邮件之前,提前进行干预,以达成想要的结果?就像下棋的时候,既然你出“炮”之前,就已经知道结果是自己不想要的(炮被吃掉),那为什么还要走呢?所以,既然已经知道,单纯说“请查收”,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不想要的,就必须在发邮件之前,改变自己的假设行为,以干预最终的结果。

如何做呢?首先应该分析可能导致对方敷衍回复的原因——比如不知道我们明确的标准、存在人际顾虑、缺乏动机等。

然后针对每条原因提前想好对策,比如在邮件中加入这些内容:1)明确回复要达到的要求——比如说“需要给每个学员的作业提供改进建议,让他们知道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

”2)让对方明确感受到这些要求。

比如发送过去优秀回复的案例,让对方知道优秀回复是什么样的;比如自己尝试做一个优秀回复的样本,让对方清晰地感受到“原来回复不是我理解的那样简单做评价啊!”3)提高别人认真回复的动机。

比如说“在我们合作之前,您答应过XXX”(承诺一致动机);比如“您的回复将被所有学员看到,他们会非常感激,并且用于改进自己的工作”(利他动机);比如“每名学员已经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帮助您构思文案,为你提供价值,而你仅仅需要5分钟的时间为他认真写一个回复”(互惠动机)……4)减少对方的人际顾虑。

对方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评价得罪人,所以只会写敷衍的正面好评。

所以可以提前说“学员们非常渴望得到改进建议,而不是简单的好评,所以您不用担心得罪人,可以直接给出中肯评价。

”5)打电话给对方确认这些内容的接受程度,防止对方没有仔细看邮件。

想好了这些方案之后,你还需要再像下棋一样在内心测试一次——对方看了这封邮件,会做什么反应?这种反应是我想要的吗?如果不是,就再返回来修改邮件。

直到最后预测发现:对方跟我这次沟通完毕后,最终做出的行为是我真正想要的。

很多人认为沟通很简单,因此直接把别人假设成计算机,然后期待把信息写给他,他就会自动按照我说的去做。

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人不是计算机,人经常会理解失误、含糊不清、缺乏动机、丢三落四,你需要提前预计到这一点,并且在沟通结束之前加以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