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种志研究方法综述【请各位同学参考】1

人种志研究方法综述【请各位同学参考】1

人种志研究方法综述【请各位同学参考】摘要:人种志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最早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后来社会学和教育领域都开始应用。

本文试从人种志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特点、研究过程、伦理道德原则、信度和效度、优点和局限等方面进行介绍,并辅以个人对人种志的理解。

关键词:人种志质性研究一.人种志的涵义及历史发展人种志(ethnography)最早是文化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

“ethnography”一词中的词根“ethno”来自希腊文中的“ethno 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

“Ethno”作为前缀与“graphic”(画)合并组成“ethnographiy”意即对民族、种族或人们的描述。

目前, ethnography在我国有不同的翻译,如“人种志”、“民族志”、“俗民志”、“族志学”,但后两者并不多见,本文采取第一种译法。

何谓人种志?目前,不同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界定。

克雷兹韦尔(Creswell)和哈里斯(Harris)认为:“人种志是对某一文化、社会团体或制度的描述和诠释。

”在研究中,“研究者对该团体察觉得到的和习得的行为模式、风俗和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并分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的过程。

”;台湾学者王文科认为,人种志是一种观察形式,也是研究方法中收集资料的策略。

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研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田野观察、访谈以及记录所选取场所自然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过程。

陈向明在她的著作中引用Peacock的定义:“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景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Peacock,1986)。

笔者认为,虽然各人对人种志涵义的表述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人种志是研究者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实地考察,是质的研究方法。

在教育领域运用人种志研究教育问题,就是教育人种志。

就笔者参考的资料来看,在教育中运用人种志的基本方式、步骤、程序基本遵循人类学中人种志的研究规则。

本文就人种志的基本问题进行表述,不专门区分人种志与教育人种志。

就自身属性而言,人种志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以参与观察和整体性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描述性的研究方法。

它属于人类学的研究的第一个层次,即收集和分析资料。

与人种志相似的一个术语是人种学,它同样也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它仍属于方法论范畴,是人类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即对实地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和阐释。

早期人种志研究发源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对世界上其他地区残存的“原始”文化所产生的兴趣。

通过对一些原始部落进行调查,他们发现,那些被西方社会认为比较“落后的”民族实际上是人类进化链中的一环。

因此,他们对这些原始部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对异文化的了解来反观自己的文化发展历程。

19世纪下半叶以前,人类学家一般使用一些探险家、贸易家、传教士和殖民官员所写的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异文化的素材,自己很少亲自到实地去收集第一手的资料。

最早开创实地人种志研究的是美国的博厄斯(Boas,F)和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B)。

自此,人类学家在调查对象的居住地居住足够长的时间亲自收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的实地调查法(亦称田野作业,田野研究)成为人种志最重要的特征。

把人种志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始于六十年代。

在英国,人类学家对二战后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的教育进行了人种志研究。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贝克(Becker)等人率先采用人种志法研究医学院的学生。

接着,史密斯和杰弗里(Geoffrey)以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把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叫做微观人种志(microethno-graphy)。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斯平德勒(G. Spindler)及其学生撰写了大量的教育人种志文献。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种志随着质性研究典范的兴起,渐渐从边缘地带转换的正统地位,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方法。

并由于受到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后现代与后结构等主义兴起的影响,发展了人种志研究的新形式——批判人种志,拓展了人种志的研究取径。

二.人种志的理论基础(一).现象学人种志研究能成为人类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与20世纪影响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现象学关系密切。

所谓“现象”是指呈现在人的意识中的一切东西,或事物就其自身显示自身者。

这里的现象不仅包括物理的东西,也包括心理的东西。

现象学认为一切知识或思想的源头在于人们对事物的直接体验,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只应对我们直接体验到的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从因果关系角度去解释现象。

在对现象进行描述时,人们应该把一切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先入之见“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免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直接体验。

这一过程也叫“回到事物本身”或“面向事物本身”,也就是回到“现象”本身上去,“让存在者是其所是”。

人种志研究根据“回到事物本身”的命题,以尽可能地接近社会现象本身为原则。

(1)站在现象学的角度,Wiersma(2000)提出了现象学对人种志的几点启示:(2)1.尽可能地避免进行研究背后现象的假定。

2.事实是全面整体的,复杂的现象并不能化约为几个简单的变项。

3.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有资料搜集的程序与工具,然而要尽量减少这些工具对研究现象的影响。

4.对现象开放且弹性地加以解释。

5.某些理论建构,应该从像是扎根理论那样的资料搜集过程中产生,而不是来自某些预设。

(二).符号互动论(3)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源自于20世纪初的芝加哥学派。

符号互动论认为所谓的客体、人、情境与事件并不具备本身的意义;相反的,意义是“赋予”的,人们赋予客体、人、情境与事件来自于他们经验上的意义(Bogda n ﹠Biklen,1998∕2001)好比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会认为电视机是视听媒体,但在没有电视的国度,或许电视会被当成是一种可以崇拜的偶像。

就研究方面来说,人种志本身即是一个对于人类或种族的经验性描述。

若要了解人类的行为,必须先了解:人是身为诠释者、界定者、符号的读者,并且采取参与观察的方法来了解人们的界定历程(Bogda n﹠Biklen,1998∕2001);在“设身处地”地与他们进行沟通磋商之后,方能得到互为主体性的了解(陈伯璋,2000)(三).后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认为,世界不能被分为相互独立的物质与精神两部分,从意义的角度讲,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世界。

因此,“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而是人们对所选择的认识对象特征及其联系的一种猜测、假设或一种暂时的认识策略。

没有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也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

由于所有的证据都是不充分的,因而实证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方法。

知识的陈述也存在多种形式,它们之间不可替代,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

概念、符号和范畴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不反应事物的本质。

除了以上三种观点以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批判主义对人种志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批判主义的影响下,产生了批判人种志。

三.人种志研究的特点(1)作为一种质性研究,人种志与以往我们熟悉的实验法、访谈法等量化研究截然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1.描写被研究者的世界观人种志研究所搜集的资料虽然相当繁琐,但为了显现出研究结果的系统性与整全性,人种志通常会进行被研究者世界观的描写。

2.深度描写人种志研究,基本上是对被研究者进行详实的描述,所以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访谈与搜集各种资料;不但要掌握被研究者的行为与现象,更要了解深层次的意义结构。

3.整体性的描述框架人种志研究是一个以整体、脉络为出发点的研究,即使在研究开始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切入,最后仍然要回到整体的文化情境与结构当中做诠释。

4.研究者即研究工具从研究历程可以了解,人种志研究不像量化研究中以问卷或量表作为研究主要之工具,在人种志中,研究者就是观察的主要工具,所以研究者的专业能力相当重要。

5.自然情境的探究人种志研究强调研究情境是“自然的”或是“非干预式”的,研究其中人、事、时、物所隐含的文化,从自然情境中搜集资料,获得正确真实的讯息,进而从现场的架构中找寻事件的关系与发展,这样的研究取向有别与操纵变项、控制情境的量化研究方法。

6.资料来源的多元化人种志研究所采取的资料搜集方法种类相当多,如观察、访谈、录音录影、文件分析等,资料愈多样齐全,对结果的呈现与意义理解愈为有利,当然这仍然需要视研究者整理资料的专业素养而定。

7.不预设理论观点(这一点指的是朴素的人种志研究,批判取向的人种志研究必须承认自己是采特定观点的)人种志强调,在搜集资料的阶段,必须要摘下“有色的眼镜”,才能周延地掌握或搜集比较客观的资料,所以人种志研究是不预设理论观点的。

8.研究程序的弹性与量化研究相比,人种志研究非常有弹性,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整理可以同时进行,而研究的焦点也可随时发展,此外亦可依照研究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策略。

四.人种志研究的过程Spradley(1980)指出,人种志研究趋向于一个循环的探索模式,研究者决定进行人种志研究时,即一再地重复着研究的过程: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进行记录、分析资料、提出问题……。

一般来说,人种志研究实施的历程,可用下图表述:(1)搜集人种志资料做人种志记录分析人种志资料选择人种志资料料提出人种志的研究问题撰写人种志报告对此图示,笔者的理解是,一轮人种志研究结束之后,下一轮的人种志研究问题的提出建立在上一轮的研究结果(结论)基础上,这样做的前提假设是前一轮的结果(结论)是正确的。

尽管质性研究人员尽量在研究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尽量客观还原研究对象的价值观和活动意向,对研究资料尽量客观分析,但是不论如何避免,就像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的”没有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一样,研究者在研究中是无法真正做到价值中立的,同样,也是无法做到对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不带有个人价值倾向的。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带有研究者价值倾向和个人立场的人种志研究报告,能否做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的研究者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

其实,这就涉及到人种志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会在后文另做讨论。

(1)丁邦平国际比较教育的若干方法与理论——兼谈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9(2)(1)杨小微主.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25(2潘慧玲主编.教育研究飞取径——概念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145(3潘慧玲主编.教育研究飞取径——概念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145(1)潘慧玲主编.教育研究飞取径——概念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潘慧玲主编.教育研究飞取径——概念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1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