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诗意在心间—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摘要语文的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要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本文围绕题目从教师、学生、文本三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出发,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守望精神,乐于奉献,将文化修养、专业学习作为构建诗意课堂的出发点;第二,构建诗意课堂要从学习方式的改革入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从文本的解读入手,从文本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色皇后思想情感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诗意;课堂;教师;学生;文本前言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
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创造诗意。
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
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
要想课堂充满诗意,必须教师、学生、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
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收入的微薄,生存的艰辛,使我们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学生的真正的关爱。
老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一种守望精神,要乐于奉献,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甘守寂寞,不受外界的影响,尽自己的天职,要有职业的尊严。
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介绍给学生,并使之欣然容纳!做老师就要做到“知困自强敬业忠诚勤奉献,善诱无倦通古博今”。
这才是师之大者,师之可爱者。
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要做一个喜欢诗的老师。
多读唐诗宋词,多涉猎现当代中外经典诗篇,熟读能诵,在课堂上能挥洒地旁征博引,甚至自己能写一些诗。
诗意地生活着,当然爱诗、爱文学、爱书。
诗文读得多了,自己也变得有些深情蕴藉,温文尔雅。
其次,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
“有思想”,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会思考,有自己独到的创见。
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是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还是人云亦云,只会照搬教参,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贩卖者,是判别语文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再次,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
可爱就是要有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与你民主合作。
因为你是语文的代言人,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回想一生影响自己巨大的人就是语文教师!用诗意联系师生,从而让学生和语文“恋爱”,给他们打下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底子。
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
好的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读书,而且他书读得比较杂,什么都读,也不一定太深。
因为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一个学者,他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不需要太深,但要什么都读一点,懂一点。
你的书读得杂的话,你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
总的来说就是要多读书。
还有就是我们的主营地——40分钟的课堂。
课堂是我们栖息最久的地方,我们要把它变成“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把每一堂课作为公开课来备,自己解析文本,不囿于教参上的条框。
敬业并能独立解读文本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可爱的人群。
去体验文本,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文本等于体验生活。
然后带领学生去了解作者及其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自己体验文本,体验生活,这就是一个深入文本,从文本出来的过程。
让学生畅谈,语文课就是他们与文本进行交流的心灵驿站,语文教学重在体验文本。
不需要过多的环节和招式,把作品呈现于学生眼前,和他们一起感受语文之美妙,语文之诗意。
二、放飞青春的梦想——学生的诗意学生应该充满诗意。
别林斯基说过:“年轻的时候应该追求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要敢于做梦。
”钱理群先生也认为:“现在的学生过于懂得现实,过早面对世俗丑恶,过早学会世故,这是很可怕的事。
”中学生应充满诗意的,他们应有自己的看法,以及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看法的权利和能力。
学生也应该是浪漫主义者,要用自己光明的眼睛看这个光明的世界,只有充满诗意才能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和积极健康地生活。
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愉悦趣味中学习。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
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充满理想,充满诗意,就使得中学更是人生中的梦之乡,它不可重复,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神圣记忆,一个人有还是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是大不一样的。
中学阶段当然需要学习知识,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构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却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途的精神之光。
实行教学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
正如海阔天高是鱼跃鸟飞的前提一样,创设宽松、和谐、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的保障。
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级性,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做到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
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轰炸式”“训斥式”“压迫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实行教学民主化。
比如:本人在教《琵琶行》一文时,改变了以往以师为主的鉴赏行为,以学生的探讨和体悟为主,本节课我的教学思想是用一个“情”字去鉴赏。
课前下发资料,学生充分的预习。
上课时,我首先用了白居易一副著名的对联引入:“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缺了三个字,让学生凭初读的印象填出这三个字。
最后有学生从序言中的“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取“迁谪”两字与“别离”对称。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探讨本文透露出几种“情”:1、白居易被贬谪的怅恨之情;2、琵琶女被侮辱、损害的悲苦之情;3、白居易对琵琶女深切的同情;4、琵琶女对白居易的感激之情。
每小组就其中的一种“情”试作鉴赏,并选派代表到讲台上主持赏析,关键处需全班同学体味的,台上的学生尽可以发指令。
这时的我以“师”“生”两种身份介入。
学生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台上的同学向我提问,同时我在巡回的时候,适时参与他们的讨论。
最后我又用一副对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作结。
这节课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演绎出许多精彩的片段。
三、寻找精神家园——文本的诗意文本要充满诗意。
文本是知识的主体,毕竟学生获取知识还是不能离开文本的,学生要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进行心灵上的交谈、沟通。
语文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时其本身就是鲜亮的诗;语文里有更多的幻想和想象,有时其本身就是活着的童话;语文里有那么多的情和爱,有时其本身就是表达情和爱的滴着露水的花朵。
语文如此精彩,如此充满诗意。
窃以为,语文教学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诵读《道德经》或研读科学论文;语文教师的失败在于他有时太像道德说教者或科学研究者。
“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着情感的思维。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育。
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应如何解读文本哪?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解读文本,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提升到一个人文的高度,应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渗透思想与情感的熏陶。
其次,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元的解读。
在文学文本中,由于作者的个性修养、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很多文章都存在着空白和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填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完成文本解读,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在上《祝福》一课时曾有一个片断,课后令我有所感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应充满灵性,能挖掘出文本中被忽略的地方,于无疑处有疑,在无疑处激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个人不知道读过多少遍《祝福》,然而当被问到“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时,我却一时语塞。
转而一想,这正是一个点拨学生思考的契机,利用这个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做一次思维体操,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能让学生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他们的思路。
当我抛出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当时一愣,随后有几个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鲁四老爷逼死的”“冻死的”“气死的”“自杀身亡”等等,答案不一,这说明学生的思路是多向的,头脑是灵活的。
我开始步步诱导:你知道祥林嫂临死前的样子吗?学生很快找到文中第三次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一句,充分说明了祥林嫂是一个活着的死人了。
从这个“肖像”上又能发现什么呢?有学生说:“老死的!”我继续问:“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讨论。
最终,学生从祥林嫂临死前的神态、心理以及短工的旁证,认为祥林嫂是自然死亡(老死)。
这是一个畸形的生命,学生从祥林嫂“老死”的结局中领会了人物形象的内涵。
她是那样的善良,她希望依靠勤劳的双手度过一生,但是,她生活的那个社会(法制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不断地摧逼她。
那一幅“丧夫图”,那一幅“失子图”,那一幅“木偶图”,组成了中国近代末期一代妇女的悲剧形象:未老先衰,未到老死之年而老死。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挖掘了本文的深刻内涵。
要想让文本充满诗意,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走向课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引入相关课外内容,增加语文课的厚度和广度,让学生的思想在文学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比如在学习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笔者把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贺铸的《半死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比较阅读,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
学生对古典诗词更加热爱了,学习热情更高了。
学生在课外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走近名人。
名著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语言典范,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是文学巨匠毕生心血的结晶。
解读名著就是和文学大师交谈。
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结论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被教育的对象,学生既要主动的求知,也要接受老师的正确引导。
”老师是介于文本和学生之间的“主媒体”,是沟通两者间的桥梁,要促使学生能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
李白有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美学中,这种情形是移情作用中的观念联想。
即把物写成人,山具有了人的情感能力,植有情于无情之物,人可以赏山,山可以观人。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老师这个主媒体,要殚精竭虑地使“有情”的学生和“无情”的文本“相看两不厌”。
当然学生与老师之间更要“相看两不厌”!面对诗意的学生,我们老师也应该是诗意的,面对美丽而诗意的文学,我们语文老师要把她介绍给我们的同学,使之成为朋友。